上海加喜财税公司
400-018-2628

公司注销快速通道您的不二之选!

实战 专业 落地 高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注销知识库

连锁门店终止加盟,如何处理员工劳动合同续签?

已有 15722人查阅 发表时间:2025-09-08 21:58:28

各位老朋友,晚上好。我是老张,在财务圈摸爬滚打二十年,管过集团预算,算过并购对价,也处理过不少烂摊子。但要说最让人头疼的,不是现金流断裂,不是税务稽查,而是连锁门店终止加盟时,那些跟着门店打拼多年的员工——他们的劳动合同续签问题。今天咱们不聊KPI,不谈EBITDA,就聊聊这个让无数管理者夜不能寐的人情账和法律账。<

连锁门店终止加盟,如何处理员工劳动合同续签?

>

一、问题:加盟终止,员工续签为何总成烫手山芋?

去年集团战略调整,我们一口气终止了二十家加盟店。这些店有的开了十年,有的刚满三年,员工加起来两百多人。作为财务总监,我第一反应是钱:补偿金、新岗位安置费、可能的仲裁赔偿……这一笔账算下来,少说几百万。但后来发现,钱只是表面,真正的坑在人心上。

加盟店终止,员工劳动合同续签难在哪?我总结三个死结:

一是身份尴尬,合同主体悬空。加盟店的员工,劳动合同要么签的是加盟商个人,要么签的是加盟商注册的小公司。现在加盟店没了,总部要直接接手员工,法律上得走主体变更或重新协商的程序。很多员工一听要和总部签合同,第一反应是总部会不会降薪?我的工龄还算不算?——信任基础一旦崩塌,后续谈判难如登天。

二是诉求分化,员工千人千面。两百多号人,至少分出三派:一派是老油条,盯着补偿金不放,想着趁机捞一笔;一派是老实人,就想找个稳定工作,怕变动丢了饭碗;还有一派是年轻人,想趁机换个环境,但又怕总部新岗位不如意。你用一套方案应对所有人,注定碰壁。

三是时间紧、任务重,快刀斩乱麻容易留后遗症。加盟终止往往有明确时间节点,拖不起。但太急了,就容易像当年我第一次处理这事——直接发通知:三天内签新合同,不签的N+1走人。结果呢?会议室炸了锅,有人拍桌子,有人哭晕,最后七十多个人仲裁,公司赔了钱,还落了个卸磨杀驴的骂名。

二、挑战:法律、人心、成本,三座大山怎么翻?

处理员工续签,本质是在合规和人情之间找平衡。这三座大山,每一座都够你喝一壶。

法律这座山,最较真。劳动合同法第33条写得明明白白: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但加盟店终止,不是简单的变更,而是原用人单位消灭。总部要接手,必须和员工重新协商一致——协商不成,要么员工走人(N+1补偿),要么总部不接收(也需补偿)。我见过有企业为了省0.5个月工资的补偿金,硬拖着打官司,最后仲裁加诉讼,赔了三倍,还输了口碑。财务算账,不能只算眼前账,得算总账。

人心这座山,最难测。员工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活生生的人。有个大姐在加盟店当了八年收银员,孩子刚上小学,丈夫失业,她最怕的就是换地方。我们第一次找她谈,她攥着劳动合同手直抖,说:张总,我就想在这干,别让我走。但按政策,她的岗位在新门店不需要收银员,需要转岗做理货员。这种时候,你跟她讲公司规定,她只会觉得你不在乎我。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多一句关心,少一句官腔,效果完全不同。

成本这座山,最现实。财务嘛,天生就得精打细算。补偿金怎么算?N+1是底线,但要不要给2N(违法解除赔偿)?新岗位薪资要不要涨?培训费要不要出?我见过有财务总监为了节约成本,把员工补偿金算到分为单位,结果员工觉得被侮辱,集体闹事。后来我才知道,行业里有个潜规则:补偿金多给10%-15%,看似多花了钱,其实能减少60%的仲裁风险和80%的负面舆情。这笔投资,稳赚不赔。

三、解决方案:五步走,把烫手山芋变香饽饽\

经过几次踩坑,我和团队总结出一套五步工作法,这两年处理了三十多家加盟店终止,员工安置满意度从30%提到了85%,仲裁率从20%降到了5%。今天毫无保留分享给大家,算是我给同行们交个底。

第一步:摸底比算账更重要——提前三个月,建员工档案\

我当年第一次处理这事,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摸底。直接通知员工签合同,根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后来我学乖了:终止加盟合同一签,立刻启动员工摸底计划,让门店店长和HR一起,给每个员工建专属档案。

档案里不光有基本信息(入职时间、岗位、薪资),还要有软信息:家庭情况(有没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职业诉求(想晋升还是求稳定)、对新岗位的接受度(能不能接受加班、调岗)、甚至小情绪(最近有没有和同事吵架,对加盟商有没有不满)。我给店长下了死命令:摸底信息漏一项,扣当月奖金;信息不准确,扣季度奖金。毕竟,店长天天和员工打交道,他们的话比HR的问卷管用十倍。

根据我的经验,摸底越早,主动权越大。有个门店的厨师长,档案里写着孩子明年上小学,想找个离家近的岗位。我们正好有个新社区店缺店长,就推荐他去面试。他顺利转岗后,还帮我们劝了三个同事留下——这就是摸底的价值。

第二步:分类安置,别搞一刀切——把员工分成三六九等\

两百多号人,不可能用一个方案搞定。我们按续签意愿+岗位适配度,把员工分成三类,针对性解决:

A类:核心骨干(愿意留任+岗位适配)。比如店长、优秀店员,这些人是宝贝,必须留住。我们不光给新合同,还主动涨薪10%-15%,给留任奖金(相当于一个月工资)。有个店长在加盟店干了五年,我们让他转岗直营店,薪资从8000涨到10000,他还主动帮我们培训新员工——钱花在刀刃上,值!

B类:普通员工(意愿摇摆+可适配)。这部分人最多,也是攻坚重点。他们的核心诉求是稳定。我们采取协商补偿+转岗优先策略:N+1补偿是底线,但多给0.5个月工资(我们叫情感补偿金);新岗位优先安排,如果新岗位薪资低,补足差额;还可以申请内部转岗培训,培训期间发基本工资。有个老员工,原岗位是理货员,新门店不需要,我们给他报了仓储管理员培训班,培训合格后调到物流中心,薪资还涨了500块。他后来跟我说:张总,当时要是直接给钱让我走,我肯定要,但你们给我找了新出路,我不好意思不干。\

C类:难安置员工(不愿意留+岗位不适配)。这部分人硬碰硬没用,得软着陆。我们安排HR一对一谈,了解真实诉求:是怕总部管理严?还是对新岗位没信心?如果是前者,我们带他们参观直营店,让他们感受总部文化;如果是后者,我们推荐合作的劳务公司(得合规),或者给额外补偿金(比N+1多1个月),让他们体面离开。有个年轻员工,一心想创业,我们给了他2个月工资的创业支持金,他后来还成了我们的供应商——多一个朋友,比多一个敌人强。

第三步:沟通话术,别当传话筒——少说我们决定,多说我们一起商量\

我当年最大的教训,就是当传话筒,直接说总部决定。后来HR总监点醒我:员工不是机器,他们需要被尊重。沟通时,我们定了几条铁律:

1. 别开大会,开小会。两百人开大会,肯定有人闹事。我们按门店分组,每组不超过10人,店长+HR总监+我(重要门店我才去)一起谈。这样员工敢说话,我们也能针对性解答。

2. 少用专业术语,多聊家常。别跟员工讲劳动合同法第几条,他们听不懂。就说咱们一起算笔账:你在店里干了5年,N+1是6个月工资,我们再给你多1个月,总共7个月,够不够你找新工作?有个大姐听完哭了:张总,我没文化,就怕你们算计我,你这么一说,我放心了。\

3. 把通知变成商量。比如不说你必须去新门店,而是说新门店离你家有点远,你看是接受调动,还是我们帮你看看其他岗位?——把选择权给员工,他们反而更容易接受。

第四步:成本测算,留足风险金——财务算账,要算总账\

财务总监嘛,算账是本职。但这次不能只算明账,要算三本账:

第一本:直接成本。补偿金、新岗位薪资、培训费,这些是硬支出。我建议用Excel模板逐个员工测算,按最低标准标准最优标准做三版预算,留足空间。

第二本:间接成本。仲裁赔偿、负面舆情、新员工培训成本。我见过有企业为了省10万补偿金,最后赔了50万仲裁费,还上了热搜——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第三本:机会成本。老员工留下的隐性价值:他们对门店的熟悉、对客户的了解、对文化的认同。这些新员工花半年时间都补不上。我给团队定了个原则:能留的员工,补偿金多给10%,比招新员工划算。\

一定要留风险金——总预算的15%-20%,专门应对突发情况。比如有个员工突然提出我要2N,我们没答应,他直接仲裁,风险金就派上用场了,最后调解时多给了1个月工资,没影响整体预算。

第五步:签合同,别留尾巴——协议越细,纠纷越少

协议签不好,等于白干。我们专门请了法务部,把协议拆成主合同+补充协议:

主合同:明确岗位、薪资、合同期限这些基本条款,和总部其他员工保持一致。

补充协议:把特殊约定写清楚:比如原加盟店工龄是否连续计算(我们规定连续计算,员工安心)、新岗位试用期薪资(不低于80%)、如果新门店关闭,如何安置(优先调岗,不行再补偿)。

有个细节很重要:签字时一定要让员工本人签,按手印,全程录像。我见过有员工事后说我没签,有录像就不怕了。签完合同,再给员工发个入职大礼包:工牌、企业文化手册、一封欢迎信——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被收购的,而是被需要的。

四、经验教训:两次踩坑,让我明白的潜规则\

干财务的,谁没踩过坑?我分享两次失败经历,算是给大家避雷。

第一次:一刀切的代价——70人仲裁,赔了200万

2019年,我们终止了5家加盟店。我当时觉得小case,直接发了通知:所有员工要么去新门店,要么N+1走人,三天内答复。结果三天后,只有30人签了新合同,70多人集体仲裁。

理由很简单:新门店太远(有的跨城市)、薪资降了(从8000降到7000)、工龄清零(加盟商没给交社保,工龄算不清)。我们被劳动仲裁委判了违法解除,赔了N+2,加上诉讼费,一共200多万。更惨的是,这事上了本地新闻,公司口碑一落千丈。

反思:我当时太自信,觉得总部说了算,忽略了员工的情感需求。后来我才知道,行业里有个潜规则:处理员工安置,快不如稳,算账不如算人。你把人当包袱,人就把你当敌人。

第二次:挂靠劳务公司的教训——被罚20万,差点丢饭碗

2021年,为了节省成本,我们把一批员工挂靠到劳务公司,让他们和劳务公司签合同,再派到我们新门店工作。我当时觉得妙啊:社保按最低交,工资由劳务公司发,我们少操不少心。

结果被一个员工举报到劳动监察大队,查出事实劳动关系——员工在我们门店工作,接受我们管理,工资由我们发,怎么能说和劳务公司有关系?最后被罚了20万,还要把所有员工转回总部,补偿金比直接给N+1还多。

反思:合规是底线,别想着钻空子。财务再精明,也斗不过法律。后来我给团队定了个铁律:所有用工安排,必须先过法务关——法务说行,才能干;法务说不行,就算了。

结尾: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这两年,每次有加盟店要终止,我都会提前三个月,拉着HR和门店店长开诸葛亮会,把员工的档案翻个底朝天,把可能的风险点都列出来。虽然麻烦,但总比当年天天跑仲裁委强。

有次年轻员工问我:张总,您为啥对这些员工这么上心?他们又不会给您涨工资。我笑着说:傻小子,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员工安心了,公司才能安心;公司安心了,咱们的奖金才能安心啊。\

其实啊,处理员工续签,哪有什么标准答案?无非是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同理心,多一份将心比心。毕竟,商业的本质是人的连接,对吧?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各位同行要是有什么高招,欢迎随时来找我切磋——毕竟,咱们财务人,不光要会算经济账,更要会算人心账。



特别注明:本文《连锁门店终止加盟,如何处理员工劳动合同续签?》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396116.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加赵老师微信 加杨老师微信
04-img3-qrcode.png  ewm.jpg  weixin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