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保转移遇上企业迁移:劳动局如何牵线搭桥?——专访资深财税专家李建国<

劳动局协助,公司迁移社保转移政策?

>

【访谈现场】

午后的阳光透过北京某财税论坛休息室的百叶窗,在沙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建国老师端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一杯清茶氤氲着热气,他左手边摊开着一本翻旧的《社会保险法》,右手边放着一支用得发亮的红笔。这位有着22年财税咨询经验的专家,鬓角已染上霜白,但眼神依旧锐利。他说话时习惯性用手掌轻轻敲击桌面,遇到关键处会突然停顿,眉头微蹙,仿佛在脑中快速调取某个案例或政策条文。当记者说明来意后,他笑了笑,露出标志性的李氏笑容——嘴角微微上扬,眼角堆起细密的皱纹:社保转移啊,这事儿我干了20年,从纸质档案传递到现在电子化,没少跟劳动局打交道。咱们今天就把‘掰扯掰扯’,让大伙儿明白里头的门道。

问题一:企业迁移时,劳动局在社保转移中到底帮什么忙?

记者:李老师,您好!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因为业务扩张、成本优化或战略调整选择迁移注册地,这时候员工的社保转移就成了难题。劳动局在这过程中具体会提供哪些协助呢?

李建国:(敲了敲桌面)这个问题啊,得先从社保跟着人走这个基本原则说起。社保不是企业的私产,是员工的保障,所以企业迁移时,社保转移的核心是平稳过渡,不能让员工利益受损。劳动局的作用,说白了就是中间人+指导员+协调员。

先说指导员。很多企业负责人,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对社保转移的政策一知半解。比如,他们以为公司一迁走,社保就自动转了,大错特错!你得先到原参保地的劳动局办社保注销登记,再到新参保地办参保登记,中间还要处理账户封存资金划转一堆事儿。劳动局会提前发政策告知书,告诉你需要哪些材料——比如《社会保险登记证注销申请表》、员工名册、迁出地证明,甚至还会提醒你别忘了清欠社保费,我见过有企业因为欠了几千块钱滞纳金,愣是拖了一个月。

再说协调员。跨区域迁移最麻烦的是地方政策差异。比如深圳的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和内地的企业年金,怎么对接?北京医保的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和上海不一样,转移时怎么算?这时候劳动局就会出面,帮你跟迁入地、迁出地的社保机构牵线搭桥。我之前帮一家制造业企业从广州迁到佛山,就遇到这问题:广州医保要求缴费满10年才能享受退休待遇,而佛山是累计满15年,员工都慌了。劳动局的工作人员直接开了三方协调会,明确转移时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地方补充部分按新政策折算,员工的心才踏实下来。

最后是兜底员。万一企业跟员工因为社保转移闹矛盾——比如员工不愿意随迁,或者企业想一次性补偿社保替代转移——劳动局会介入调解。我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一家互联网公司从北京迁到成都,10个技术骨干不愿意去,公司说你们不走,社保就停了。员工投诉到劳动局,最后劳动局一方面给企业讲《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客观情况重大变化的规定,另一方面劝员工社保转移不影响待遇,可以保留北京账户,在成都再开一个,最终达成了自愿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社保转移协助的方案。所以说,劳动局不是旁观者,是全程参与的护航员。

问题二:企业迁移社保转移,最容易踩的坑有哪些?

记者:那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最容易在社保转移上栽跟头?有没有什么避坑指南?

李建国:(突然停顿,拿起茶杯抿了一口,眼神里闪过一丝过来人的无奈)坑啊,太多了!我总结过三大坑,90%的企业都至少踩过一个。

第一个坑:想当然的误区。比如,有的企业觉得迁移前把员工社保停了,到了新地方再重新交,大错特错!社保停缴一天,员工医保就不能报销,生育津贴、失业金都会受影响。正确的做法是当月缴清旧账户,次月在新账户启缴。我见过一家餐饮公司,老板为了省麻烦,迁移前让所有员工自愿停缴,结果有个员工怀孕,医保卡刷不了,闹到劳动仲裁,公司不仅赔了生育津贴,还被罚了滞纳金。

第二个坑:地方特色没摸清。每个省市的社保政策都有土政策,企业迁移前必须做足功课。比如,江苏的失业保险金标准是当地最低工资的80%,而浙江是90%;上海的社保缴费基数下限是60%社平工资,深圳是55%。我2019年帮一家外贸公司从上海迁到苏州,就因为没注意苏州的工伤保险缴费比例比上海低0.2%,导致迁移后企业成本反而增加了。后来还是劳动局的工作人员提醒我们可以申请‘费率过渡期’,才把多交的钱退回来。

第三个坑:员工沟通不到位。社保转移不是企业自己的事,得跟员工说清楚。我见过有的公司偷偷办迁移,员工发现社保账户突然变成异地,直接炸锅了——我的医保怎么办?退休后能领多少钱?迁移前一定要开员工大会,书面告知迁移方案社保转移流程待遇保障措施,最好让员工签《知情同意书》。我有个习惯,帮企业做迁移方案时,会附上一份《社保转移Q&A》,用大白话回答转移后医保卡还能用吗?缴费年限会清零吗?这类问题,员工明白了,就不会瞎猜。

(说到这里,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泛黄的文件)你看,这是2018年我给一家物流公司做的迁移方案,里面连员工社保转移材料清单都列得明明白白:身份证复印件、原参保地社保缴费证明、劳动合同复印件……连照片尺寸都标了。后来这家公司迁移时,员工两天内就办完了所有手续,效率高得很。

问题三:从政策初衷看,社保转移对企业和员工意味着什么?

记者:您刚才提到社保转移的核心是保障员工权益,那从政策设计初衷看,这项制度对企业和整个社会劳动力流动有什么意义?企业又该如何平衡合规与成本?

李建国:(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严肃)这个问题问到根儿上了。社保转移的本质,是打破地域壁垒,让劳动力自由流动。你想啊,以前一个人在北京工作,社保交了10年,想回老家发展,社保转不回去,那他敢走吗?企业想从北京招人,人家一听社保不能转回老家,可能就不来了。所以社保转移,对员工来说是保障的延续,对企业来说是人才吸引的,对社会来说是资源优化配置。

我举个例子。我们有个客户,是做新能源的,总部在合肥,2021年在西安建了研发中心。一开始招不到人,因为西安的工程师担心社保在西安交,以后退休回安徽领不到钱。后来我们帮他们做了社保转移方案,明确告诉员工可以保留西安账户,同时在安徽开临时账户,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半年就招了50多个骨干。现在西安研发中心的业绩,占了公司总产值的30%。这就是社保转移的人才红利。

至于合规与成本的平衡,我的看法是:合规是1,成本是0,没有1,后面再多0都没用。有的企业为了省社保费,让员工挂靠在其他地方,或者按最低基数交,看着是省了钱,但一旦出事——比如员工工伤、生病,企业赔的钱比省的社保费多10倍。我2017年遇到一个老板,说社保太贵,我们按最低工资交吧,结果有个员工操作机器时断了三根手指,社保基金赔了28万,企业自己又赔了12万,算下来比按实际工资交社保多花了20多万。

(他拿起《社会保险法》,指着第84条)你看,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万分之五是多少?年化是18.25%,比银行贷款利率高多了。企业别想着钻空子,合规才是最大的降本增效。实在觉得成本高,可以去劳动局申请社保费缓缴或者费率下调,这些都是正规渠道。

问题四:跨省转移流程繁琐是普遍痛点,您怎么看?

记者:确实,很多企业反映跨省社保转移流程繁琐、周期长,甚至有中介声称加急办理,您怎么看这种现象?有没有优化建议?

李建国:(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社会保险法》)这个问题,我吐槽过很多次。以前跨省转移,得跑原参保地开具缴费证明—新参保地提交申请—两地社保机构对账—资金划转,最快也得1个月,慢的话3个月都有。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个案例,员工的养老保险从广东转到河南,因为两地系统数据对不上,愣是拖了半年,员工急得天天打电话问。

至于加急办理的中介,说白了就是骗子。我前两年帮一个企业处理过这事:老板找了中介,说给5万块,一周办完转移,结果钱花了,社保没转成,中介还跑了。后来报警才知道,这些中介就是利用企业图省事的心理,要么伪造材料,要么找内部关系走后门,一旦被查,企业要承担法律责任。

这几年情况好多了。2020年国家推行社保转移线上服务,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手机就能提交申请,系统自动对账,资金划转也快了。我上个月帮一个员工从上海转到成都,全程线上操作,3天就搞定了。但要说完全解决,还有差距。比如,有些地方系统还没完全对接,或者地方补充保险转移规则不统一,还是得线下跑。

我的建议是:第一,企业要提前规划。别等迁移了才想起社保转移,至少提前3个月启动,留足缓冲时间。第二,多用线上渠道。现在掌上12333APP、电子社保卡都能办转移,比线下方便多了。第三,主动找劳动局帮忙。别怕麻烦,劳动局的工作人员最清楚政策,他们能帮你少走弯路。我常说:企业自己琢磨政策,就像盲人摸象;找劳动局指导,相当于请了个‘向导’。

问题五:给财税行业新人的建议——如何快速成长?

记者:对于刚入财税行业的新人,您有什么建议?在这个政策不断变化的时代,如何才能快速成长?

李建国:(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这个问题啊,就像20年前的我。我刚入行时,连社保缴费基数都算不明白,第一次帮企业办社保转移,把缴费证明和参保证明搞混了,被客户骂了一顿。但后来我总结了一句话:做财税,别只盯着数字,要盯着‘人’和‘事’。

新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死磕条文。政策条文是死的,但企业的情况是活的。比如同样是社保迁移,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的需求就不一样——制造业员工多、年龄大,更关注退休待遇;服务业员工流动性大,更关注转移便捷性。你得先了解企业的痛点,再用政策对症下药。

我给新人提三个建议:第一,多跑腿。别总坐在办公室里看政策,多去劳动局、社保局跑跑,跟工作人员聊聊天,他们知道政策落地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我当年为了搞懂跨省医保转移,跑了三个月社保局,跟窗口大姐混成了熟人,她啥都跟我说。

第二,记案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有一个案例本,20年攒了200多个案例,每个案例都记着企业背景、遇到的问题、解决思路、政策依据。现在新人跟我学习,我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抄案例本。

第三,有温度。财税工作不是冷冰冰的算账,是帮企业解决问题。我见过有的新人,跟企业沟通时满口政策术语,企业听不懂,反而产生隔阂。你得把政策翻译成人话,比如不说缴费年限累计计算,说您在A地交了5年,B地交了10年,加起来15年,到哪儿都能领退休金。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阳光洒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做这行,急不得。我22年前入行时,师傅跟我说:财税是‘良心活’,你多帮企业省一分钱,企业就多一分活路;你多帮员工保住一份社保,员工就多一份保障。现在我把这话送给你们:别怕难,别怕烦,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每一个企业服务好,时间会给你答案。

【访谈后记】

两个小时的访谈结束时,夕阳已染红天际。李建国老师收拾好文件,与记者握手道别,背影有些佝偻,却步伐稳健。他桌上那本《社会保险法》的扉页上,用红笔写着一行小字:政策是冰冷的,但执行政策的人可以有温度。或许,这正是社保转移制度最需要的——既要有规则的刚性,也要有服务的柔性。而劳动局,正是连接这两者的桥梁,让企业在迁移时走得安心,让员工在流动时留得放心。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