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喜财税公司
400-018-2628

公司注销快速通道您的不二之选!

实战 专业 落地 高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注销知识库

注销公告期,公司能否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

已有 8979人查阅 发表时间:2025-09-08 00:06:57

说实话,做了十五年企业社会责任(CSR)咨询,被问得最多的问题除了怎么把CSR做出彩,就是公司要注销了,这报告还用做吗?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得先反问一句:你们现在到哪一步了?是刚决定注销,还是已经登报公告了?因为这两个阶段,公司的法律身份可太不一样了。<

注销公告期,公司能否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

>

我琢磨着,很多人可能没搞清楚注销公告期到底意味着什么。根据《公司法》,公司清算期间得通知债权人,还要在报纸上公告,这个公告期一般是45天(具体看地方规定)。这时候,公司其实还没死,只是进入了临终关怀阶段——清算组接手了原公司管理权,但法人资格还在,只是不能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那问题来了:编制CSR报告算不算与清算无关的活动?

这事儿还真没绝对的是或否。我之前碰到过一个案例,是长三角一家做精密零件的制造企业,2019年因为产业链转移要注销。他们CSR团队找到我,说我们做了十年报告,最后一年能不能不做了?反正都要注销了,花这钱干嘛?我当时就提醒他们:你们清算组同意吗?债权人知道了会不会有意见?结果呢?他们没听我的,直接停了当年的报告编制。结果清算期间,有个老供应商翻出前几年的CSR报告,里面写着‘优先与本地供应商合作’,而他们当年采购了部分外地低价零件,供应商联合起来质疑‘你们连社会责任都不履行了,欠我们的货款怎么还?’最后清算组不得不多花精力解释,差点耽误了整体进度。

从这个事儿我就发现,注销公告期的CSR报告,有时候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敢不敢不做的问题。法律上没明确禁止,但你一旦跳过,很容易让利益相关方(尤其是债权人、员工)觉得你们连最后的责任都不想担。反过来,如果你做了,至少能传递一个信号:我们走了,但规矩没乱。

不过也有例外。我去年服务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注销公告期主动发布了份《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说明》,不是传统那种厚厚的报告,就几页PPT,重点讲了三件事:员工N+1补偿方案、用户数据安理措施、对合作方的欠款支付进度。清算组一开始也犹豫,怕被说多此一举,但后来发现,这份说明反而让员工维权情绪降了不少,用户也没因为跑路舆情去投诉他们。你说这算不算与清算无关?我觉得算,但它确实帮公司规避了潜在风险。

所以你看,法律层面没有一刀切,但实操中,注销公告期的CSR报告更像是个风险缓冲垫——做不好可能添乱,做好了却能省不少心。我常跟客户说:这时候别想着‘锦上添花’,但‘雪中送炭’的事,值得干。

从不得不做到主动选择:两个截然不同的注销案例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到底什么情况下必须做?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做?说实话,这真得看公司的退出姿势和利益相关方清单。我手里有两个案例,一个不得不做,一个主动选择,结果天差地别。

先说不得不做的。2020年,我接触了一家做教育硬件的创业公司,因为融资失败要注销。他们有个特点:成立三年,每年都发布CSR报告,重点讲乡村教育捐赠——给偏远学校捐投影仪、建图书室。注销公告期刚登报,就有媒体联系我:听说这家公司要倒了,他们捐的那些学校后续维护怎么办?我赶紧跟创始人沟通,他当时头都大了:公司都要没了,哪还有钱管后续?但后来我劝他:与其等媒体曝光,不如主动发个报告,把捐赠项目的交接情况说清楚。他们照做了,联系了公益组织接手维护,报告里还附了公益组织的承诺函。结果呢?不仅没被骂虚假慈善,反而有投资人因为这份报告注意到他们的公益执行力,后来通过资源对接帮他们清偿了部分债务。

你看,这种情况下,CSR报告已经不是可选项了,而是危机公关的一部分。尤其是当你有长期公益项目、员工安置问题、用户数据责任这些历史欠账时,注销公告期的报告就是给利益相关方吃定心丸。

再说说主动选择的。去年有个客户是做连锁餐饮的,因为疫情冲击关掉了20家店,进入注销程序。他们CSR负责人找到我,说我们想最后做份报告,专门讲‘关店员工的再就业支持’。我当时挺惊讶的:都注销了,还花这精力干嘛?他们给我看了组数据:关店员工里有60%是35岁以上的服务员,再就业困难。所以他们联合了一家职业培训机构,在报告里详细写了再就业培训计划岗位对接会,甚至把培训课程视频附在报告里。最让我触动的是,他们没把报告当成宣传品,而是直接发给了每个离职员工,还附了培训机构的联系方式。后来有个离职员工给我打电话:没想到公司关门了还想着我们,我现在在超市当主管,就是他们介绍的。你说,这份报告对公司还有啥实际价值?没有了。但它对人的价值,实实在在。

这两个案例让我明白,注销公告期的CSR报告,价值从来不在公司本身,而在人——那些曾经为公司付出的人,那些被公司影响过的人。法律上你可以注销,但道义上,有些责任还真没法随着营业执照的吊销而消失。

CSR报告在注销期的非常规价值:超越合规的深层意义

可能有人会说:道理我都懂,但注销期花钱花人做报告,性价比太低了。这话没错,如果只从投入产出比看,确实不划算。但我这些年观察下来,真正优秀的公司,哪怕在注销时,也会把CSR报告当成最后一堂课——讲给员工听,讲给合作伙伴听,讲给行业听。

我之前服务过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创立于1956年,2021年因为家族传承问题决定注销。他们找到我时,清算组都快散了了,说随便写个总结就行。但我建议他们:能不能把60年的社会责任历程做成‘口述史’?他们一开始觉得没必要,后来在我的坚持下,团队花了三个月,采访了退休老员工、老供应商、老顾客,甚至翻出了80年代的捐赠记录、90年代的环保改造方案。最后报告没叫CSR报告,叫《六十年,我们如何守味与传情》,里面全是故事:比如1988年洪水时,员工划着橡皮艇给被困居民送馒头;比如2003年非典,他们免费给医院送消毒液;比如2010年,他们坚持用传统工艺,虽然成本高,但保住了老味道。

报告发布那天,他们办了个小型的告别会,把退休员工、老供应商请来,每人发了一本装订成册的报告。有个退休的老会计拿着书哭了:我在这干了40年,第一次知道公司还做过这么多好事。后来这份报告被当地的档案馆收藏,成了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你说,这份报告对注销后的公司还有意义吗?没有了。但它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的意义,可能比任何一份上市公司的报告都大。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做CSR报告,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应付监管?为了品牌宣传?还是为了记录一家企业如何对待这个世界?我觉得,注销公告期的CSR报告,恰恰能回答这个问题——当公司不再需要回报时,它还愿不愿意为责任买单?

我见过太多公司在鼎盛时把CSR挂在嘴边,却在注销时人间蒸发。也见过一些公司,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也要把该做的事做完、该说的话说清楚。后者可能不会因此起死回生,但他们留下的企业遗产,却比任何资产都更长久。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注销公告期,公司能否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我的答案是:能,而且应该——前提是你把它当成责任清单,而不是宣传工具。法律上你可以消失,但道义上,有些账,总得有人认。

我想抛个问题给大家:如果有一天,你所在的公司要注销,你会希望它在最后一刻,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是一纸冷冰冰的清算公告,还是一份有温度的责任答卷?



特别注明:本文《注销公告期,公司能否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391626.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加赵老师微信 加杨老师微信
04-img3-qrcode.png  ewm.jpg  weixin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