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环境】 <
下午三点,阳光斜照进某市政务服务中心的会议室,桌上摆着三杯冒着热气的茶——一杯龙井,一杯菊花茶,还有一杯浓咖啡。访谈者小林(财经媒体记者)坐在中间,左边是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明(西装革履,面前摊开一份清算案例报告),右边是市场监管局企业监管科科长王芳(身着便装,笔记本上记着密密麻麻的检查要点),对面是刚完成清算的科技公司创始人张强(休闲装,手里捏着一张注销通知书)。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偶尔能听到走廊里高跟鞋走过的声音,访谈就在这样略显安静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开场:从清算是什么到审计审什么
小林(清了清嗓子):各位老师好,今天想聊聊公司清算中的税务审计和市场监管问题。先从最基础的问起:公司清算时,税务审计一般都审什么?很多创业者可能觉得公司都要没了,账随便理理就行,这种想法对吗?
李明(推了推眼镜,语速平缓):这种想法很常见,但风险极大。税务审计的核心是清算所得的计算——简单说,就是公司停止经营后,所有资产变现价值减去负债、清算费用、税费后的余额,再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剩下的才是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这里有几个关键点:第一,资产处置要确认所得,比如一台原值100万的设备,清算时卖了50万,那50万就是损失,但卖了150万,这50万就要并入清算所得缴企业所得税;第二,清算期间产生的收入,比如还没收的尾款,也得申报;第三,股东分剩余资产时,超过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部分,要按股息红利或财产转让所得缴个税。
王芳(放下茶杯,打断道):李老师说得专业,我补充个接地气的例子。去年我们查过一个餐饮公司,清算时把厨房设备低价转让给老板亲戚,账面上是卖了10万,其实市场价至少30万。税务局核定后,这20万差价要补企业所得税5万,还收了滞纳金。市场监管局这边呢,主要看清算程序合不合规——比如有没有成立清算组,有没有在60日内公告债权人,清偿顺序对不对。
张强(突然插话,语气有点激动):对对对!我们公司清算时就差点栽在这儿!一开始以为把账平了就行,结果清算组里有个股东偷偷把应收账款转给自己,被债权人举报了,市场监管局直接叫停清算,重新来过,白白拖了三个月。
二、深入:税务与市场监管的监管接力赛
小林(在本子上记着):看来税务和市场监管是各管一段,但又互相衔接。那从流程上看,企业清算时,是不是要先完成税务审计,才能去市场监管局办注销?
李明(点头):是的,现在全国基本都是税务注销前置。企业决定清算后,先成立清算组,备案后15日内通知债权人,然后60日内公告。接下来就是税务清算审计——要提交近三年的账册、资产负债表、财产清单、债权债务清偿说明,税务局会重点查债权债务是否真实清偿清算费用是否合理有没有隐匿资产。比如我们上周做的案子,公司账面上有100万其他应收款,查到最后是股东借走的,清算时没还,税务局直接认定为应分配给股东的利润,补了25万企业所得税。
王芳(喝了口菊花茶,接口道):税务那边出完《清税证明》,我们才能受理注销申请。但市场监管不是收了证明就完事,我们会同步核查清算报告的真实性。比如去年有个科技公司,税务审计说已清偿所有债务,结果有个债权人没收到通知,跑到市场监管局投诉,我们调取了公告记录——发现他们只在报纸上发了公告,没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同步,程序上就不合规,责令重新公告。
小林(追问):如果企业在清算中耍小聪明,比如故意漏报资产,或者虚假清偿债务,税务和市场监管怎么联动?
李明(身体前倾):税务有金税四期,企业的银行流水、发票数据、不动产登记信息都能穿透。比如我们怀疑股东转移资产,会查他个人账户有没有大额进账,和公司资产处置时间是否吻合。去年有个案子,老板把公司商标无偿转让给自己,税务局按市场价核定了转让收入,补了200万税款。
王芳(补充):市场监管这边,如果发现清算报告造假,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情节严重的,股东会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以后贷款、坐飞机都受影响。而且我们会和税务局共享数据,比如企业备案清算组时,我们会同步推送给税务,税务提前介入,避免先注销后逃税。
三、痛点:中小企业清算的坑与解
小林(转向张强):张总,您刚提到差点栽跟头,能具体说说中小企业清算时最容易踩的坑吗?
张强(搓了搓手,苦笑):太多了!第一个坑是账太乱。我们公司做了十年,账目都是外包的,清算时才发现好多发票没入账,比如2019年有一笔10万的收入,对方没开发票,我们直接收了现金,账上没体现,结果被税务局认定为隐匿收入,补了税和滞纳金。第二个坑是员工安置,欠的社保、经济补偿金没算够,清算组以为公司注销了就没事,结果员工集体仲裁,市场监管局介入后,我们从股东个人账户里垫付了80万。
小林(皱眉):这些坑,提前能避免吗?
李明(语气严肃):完全可以!提前3-6个月开始准备,至少要做三件事:第一,全面盘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账款,最好找第三方机构评估;第二,梳理所有债务,发书面通知给债权人,保留好凭证;第三,算清楚员工欠薪社保欠费应缴税款,优先清偿——法律顺序是:清算费用、职工工资社保、税款、普通债务,股东分配必须在最后。
王芳(点头):中小企业别怕花钱请专业机构。我们见过太多企业为了省几万块审计费,最后多交几十万税,还上了失信名单。清算组里最好有外部人,比如律师、会计师,股东自己清算容易屁股决定脑袋,损害债权人或员工利益。
四、收尾:给企业的清算避坑指南
小林(总结问题):三位能给正在清算或准备清算的企业一句最实在的建议吗?
李明(推了推眼镜):别抱侥幸心理,税务数据比你想的透明,该交的税一分不能少,清算审计不是走过场,是最后的体检。
王芳(笑了笑):按程序办事,公告要发全,通知要到位,别怕麻烦,省下的都是未来的风险。
张强(举起注销通知书,语气轻松):听专业的话,别自己瞎琢磨。我们公司后来找了李老师的团队做清算,王科长那边也提前咨询,两个月就顺利注销了,还拿回了30多万多缴的税——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小林(合上笔记本,感慨道):今天听下来,清算就像企业退休前的最后一课,税务审计是财务体检,市场监管是程序公证,企业只有主动合规,才能退得干净,退得安心。
【访谈后总结】
三个小时的访谈,从清算审计审什么到市场监管怎么管,再到企业怎么避坑,李明的专业严谨、王芳的务实细致、张强的亲身经历,共同勾勒出公司清算的全景图。税务与市场监管的双监管,本质是市场退出机制的安全网——既要防止国家税收流失,也要保护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方,更要维护市场主体的退出尊严。
对中小企业而言,清算不是甩包袱,而是负责任的收尾。提前规划、专业介入、程序合规,才能让企业在谢幕时,留下最后的体面,也为市场腾出更多资源。正如张强所说:早听专业的话,何必当初——这句话,值得所有创业者铭记。
特别注明:本文《公司清算税务审计,市场监管局如何监管?》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385103.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 加赵老师微信 | 加杨老师微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