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帮一个做了15年的老客户办完注销手续,走出市场监管局时,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李会计,要不是你,我这堆‘烂尾合同’怕是要把我拖进坑里。这话我听了十年——从刚入行时背得滚瓜烂熟的注销流程,到现在能一眼看出未了合同里的雷子,注销这事儿,从来不是填几张表、走个形式那么简单。尤其是未了合同的处理,稍有不慎,轻则卡在市场监管环节,重则惹上官司。今天就以十年财税老兵的身份,聊聊内资公司注销时,那些关于未了合同和市场监管变更的实操细节,既有踩过的坑,也有攒下的经验。<

内资公司注销,未了合同如何处理市场监管变更手续?

>

一、先搞清楚:啥叫未了合同?别被未履行三个字骗了

很多老板以为未了合同就是没签完的合同,大错特错。在财税和市场监管语境里,未了合同指的是合同权利义务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不管签了没签章,不管付了没付款,只要没到终止条件(比如交货完成、服务到期、款项结清),都算。

比如我2019年遇到的一个案子:一家贸易公司签了个采购合同,约定2020年12月前分批交货,结果公司2020年10月决定注销。这时候第一批货已经到了,第二批还没发,算不算未了合同?算!因为合同约定的分批交货义务没履行完。再比如服务合同,签了一年运维,公司半年后要注销,哪怕客户还没提服务需求,只要合同没到期,也是未了合同。

这里有个专业术语叫合同权利义务概括转移,简单说就是公司注销后,未了合同的权利义务不能消失,必须有人接盘——要么是清算组(作为清算中公司)继续履行,要么是对方同意转移给第三方,要么是解除合同赔偿损失。这个概念是处理未了合同的核心,也是市场监管部门审核的重点:他们要看清楚,锅到底谁来背,别让注销成了甩锅。

二、处理未了合同的三步走:从梳理到备案,一步都不能少

处理未了合同,我总结了个三步走流程:先梳、再分、后备案。看似简单,每一步都有坑。

第一步:把合同摸透,别让遗漏成为定时

注销前,必须把所有合同拉个清单,不管是在抽屉里的纸质合同,还是电脑里的电子合同,甚至微信聊天记录里确认的口头协议(别笑,真有老板靠微信聊天签合同的),都得列出来。清单里至少要写清楚:合同对方、合同编号、签订日期、履行期限、当前履行进度、剩余金额(如果涉及钱)、是否有违约条款。

我2021年接过一个咨询:一家设计公司注销时,只梳理了正式合同,漏了个微信接单——客户在微信上说做个LOGO,5000元,下周给初稿,设计师回复没问题,下周五前发,结果初稿还没给,公司就要注销。客户找上门来,要求要么退款要么做LOGO,老板这才想起这事儿,赶紧找我补救。后来我们带着微信记录、转账凭证(客户已经转了2000元定金),跟客户协商:要么解除合同退2000元,要么让清算组做完LOGO再注销。客户选了后者,硬是拖了半个月才办完注销。

第一步的核心是全,宁可多列,别漏一个。我一般建议客户用Excel做个表格,列清楚合同类型(采购/销售/服务/租赁等)是否书面履行进度是否涉及未结款项,一目了然。

第二步:给合同分类,不同类型不同处理方式

合同梳理出来后,不能一刀切处理,得按是否必须履行对方是否配合分类。我一般分三类:

第一类:能继续履行的,优先概括转移

比如采购合同,货还没发完,但供应商愿意继续发货;服务合同,客户愿意让清算组继续提供服务。这种情况下,要跟对方签《合同权利义务概括转移协议》,明确原合同权利义务由清算组概括承受,对方签字盖章后,合同就能继续履行。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2022年有个食品公司注销,跟供应商签了10吨牛肉采购合同,约定每月发2吨,5个月发完,结果发了3个月公司就要注销。供应商一开始不配合,说你们注销了,我找谁要剩下的6吨货款?我带着《公司法》司法解释二(清算组可以以自己名义参加诉讼)和《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跟供应商谈:你们要么继续发货,我们清算组付钱;要么解除合同,我们按已发货金额付钱,但剩下的6吨货,你们得自己找下家卖,不然损失更大。供应商想了想,选了继续发货,我们签了转移协议,后来顺利完成了注销。

第二类:不能继续履行的,赶紧解除+赔偿

比如租赁合同,公司注销了,场地还租着,但新租户还没找到;或者销售合同,货已经生产好了,但客户突然不要了。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跟对方解除合同,按合同约定赔偿损失(违约金、实际损失等)。赔偿的钱要从公司清算财产里出,所以得提前评估赔不赔得起。

我2018年遇到过个坑:一家服装厂跟商场签了柜台租赁合同,租期3年,刚租了1年就要注销。商场说解除合同可以,但违约金是剩余租金的30%,剩下2年租金是60万,违约金18万,一分不能少。老板当时就急了:我们哪有那么多钱赔?我赶紧查了合同,发现合同里写违约金以实际损失为限,就跟商场谈判:你们柜台空着也是空着,损失最多是转租的差价,我们按市场转租价给你们赔,最多5万。后来拉扯了半个月,商场同意赔8万,从清算财产里出了,才把合同解除掉。

第三类:有争议的,先诉讼/仲裁再注销

如果对方狮子大开口,或者对赔偿金额有争议,别硬扛,赶紧去法院起诉或者申请仲裁,拿到生效判决后再走注销流程。我见过有老板为了省诉讼费,硬拖着结果被对方申请强制执行,不仅注销没办成,连公司法人都被限高了,得不偿失。

第三步:市场监管变更,清算组备案是前置条件

处理好未了合同后,才能到市场监管部门做注销变更。这里有个关键点:必须先做清算组备案,不然市场监管部门根本不收材料。

清算组备案很简单,填个《备案申请书》,附股东会决议(关于成立清算组的决议)、清算组负责人身份证明就行。但要注意,清算组里最好有懂法律或财务的人,我一般建议客户找律师或会计加入,这样跟对方谈合同、处理赔偿时更有说服力。

备案后,市场监管部门会给你一份《清算组备案通知书》,接下来就是准备注销材料了。材料里必须包含《未了合同处理说明》,内容要包括:合同清单、每类合同的处理方式(概括转移/解除/诉讼)、相关协议或判决书、对方确认函(如果是概括转移)。市场监管部门会重点审核这个《说明》,看是不是所有未了合同都处理了,有没有甩锅嫌疑。

我去年遇到个客户,材料交上去被市场监管局打回来了,说《未了合同处理说明》里跟供应商的概括转移协议没附对方盖章页。客户说对方说快递太慢,先拍照发过来,原件晚点给。我跟他说:市场监管部门要的是原件,复印件都不行,这是为了防止你造假。后来客户又跑了趟供应商那里,盖了章才通过。所以说,细节决定成败,别嫌麻烦,该要的原件一样不能少。

三、行政工作中那些难啃的骨头:挑战与感悟

做了十年财税,处理过上百个注销案子,最头疼的不是流程,而是人的问题。比如供应商不配合、老板不理解、部门间信息差,这些软钉子比硬性流程更难搞定。

挑战1:供应商趁火打劫,狮子大开口

公司要注销,供应商知道你急,就故意抬高赔偿金额。我见过有供应商把原本10万的违约金,要到了30万,理由是你们注销了,我找谁要货款?损失太大了。这时候不能惯着,得拿出证据:合同条款、市场行情、实际损失证明。我一般会跟客户说:别怕,咱们有《民法典》撑腰,违约金过分高于损失的,可以请求法院减少。实在不行,咱们就起诉,法院会判的。

感悟:处理这种事,底气比技巧更重要。底气来自哪里?来自你对法律的熟悉,对合同条款的掌握,对公司资产的清晰。你越专业,对方越不敢乱来。

挑战2:老板想当然,对政策一知半解

很多老板以为公司注销了,合同就没了,或者签了合同就必须履行完,根本不懂未了合同处理的重要性。我见过有老板说:那合同才签了1万块,不履行了能咋样?结果对方把他告了,法院判赔5万(包括违约金和律师费),清算财产不够赔,股东还得承担连带责任。

感悟:做财税的,不光要懂税,还得当普法员。得用老板能听懂的话跟他讲:您这注销不是‘关门大吉’,是‘责任清算’。合同没处理好,就是给自己留雷子,轻则注销不了,重则赔钱赔到个人。

挑战3:部门间信息差,材料来回跑

市场监管、税务、法院,这几个部门有时候信息不互通。比如法院已经受理了合同纠纷,但市场监管部门还不知道,结果注销材料交上去,被卡住了。我一般会建议客户:先跟法院沟通,看能不能加快审理;同时跟市场监管部门说明情况,附上法院的受理通知书,争取让他们先受理注销,等判决出来再补充材料。

感悟:行政工作最怕各扫门前雪。我们做财税的,得当好协调员,把不同部门的要求捋清楚,帮客户少跑路、多办事。

四、前瞻:注销不是终点,是责任闭环的开始

随着僵尸企业清理力度加大,公司注销会越来越常见。但在我看来,注销不该是甩包袱的终点,而应该是责任闭环的开始——公司没了,但对合同、对客户、对供应商的责任不能没。

未来,我期待市场监管部门能出台更细化的未了合同处理指引,比如明确哪些类型的合同可以概括转移,哪些必须解除,赔偿金额怎么计算才合理。也希望企业能提前做注销预案,别等到要注销了才想起合同问题。比如平时就做好合同管理,定期梳理履行情况,万一要注销,也能从容应对。

最后想说,财税工作不是冰冷的数字和流程,而是帮企业善始善终的艺术。处理未了合同是这样,做注销是这样,做一辈子财税,都是这样。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帮到正在注销路上摸爬滚打的企业和同行们。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