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2023年上海企业注销量同比增18%,职场人晋升路径重构 <

上海注销公司,员工晋升机会如何提升?

>

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企业注销数量达4.2万户,同比上升18%,其中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占比超六成。这一数据背后,是经济结构调整下企业新陈代谢的加速,更意味着数十万职场人突然面临职业船票失效的困境。危机中暗藏转机——某招聘平台调研显示,68%的上海企业表示,更倾向于从有过企业注销经历的候选人中选拔管理者,认为其抗压能力与适应性更强。当传统晋升阶梯松动,如何将被动出局转化为主动进阶,成为沪上职场人必须破解的新命题。

我的故事:从被注销到被抢着要,18个月我经历了什么

2022年夏天,我所在的外贸公司突然宣布解散。那一刻,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劳动合同终止通知书,脑子里一片空白——35岁,中层管理,手里还有没做完的三个项目,晋升总监的计划刚提上日程,说没就没了。

最初的三个月,我像无头苍蝇一样投简历,却发现行业缩编,同类岗位需求砍了一半。有次面试,HR直接问:你们公司都注销了,你简历上的'团队管理经验'还成立吗?这话像一盆冷水,但反而让我冷静下来:是啊,如果公司没了,我的价值到底依附在哪里?

我开始逼自己做两件事:一是把过去负责的项目资料全翻出来,用拆解思维重新梳理——这个项目为什么能成?关键决策点在哪?如果换种资源调配方式会不会更好?二是每天花两小时学数据分析,从Excel函数到Python基础,以前总觉得这是锦上添花,现在才明白这是救命稻草。

转机出现在2023年初。一家跨境电商公司面试我时,我没再纠结公司注销的过往,而是拿出一份20页的《行业转型分析报告》,里面用数据对比了传统外贸与跨境电商的流量逻辑,甚至画出了我设想的供应链优化模型。面试官眼睛一亮:你不用从基层做起,可以直接带新业务组。后来才知道,他们看中的正是我在废墟上找路的能力——就像被连根拔起的树,反而能看清自己根系往哪边长得更旺。

现在回头看,那段被注销的日子,像被迫跳出舒适区的跳伞。虽然过程惊险,但落地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也能长出翅膀。

专家视角:危机中的晋升密码,藏在反脆弱能力里

企业注销潮本质是市场出清,但对个体而言,'危'与'机'永远是孪生子。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李军在一次行业论坛上指出,传统职场中,晋升依赖'组织阶梯',即跟着公司成长一步步爬;但当组织本身不稳定时,个体的'反脆弱能力'——也就是在混乱中获益、在压力下进化的能力,会成为新的晋升货币。

李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2022年上海晋升为中层管理者的人群中,43%有过企业变动经历,他们普遍具备三个特质:一是跨界整合力,能将不同岗位的经验串联成解决方案;二是资源链接力,不依赖公司平台也能构建人脉网络;三是快速学习力,平均每6个月掌握一项新技能。这就像森林火灾后,最先发芽的种子,往往不是最粗壮的,而是基因最多样、适应性最强的。

问答时间:你的晋升焦虑,或许问错了问题

Q1:公司注销了,简历上空窗期怎么解释?

别把注销当失败,而是包装成主动转型。比如可以说:因原公司业务调整,我选择重新评估职业方向,期间聚焦于XX领域(如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等)的能力升级,并完成了XX项目(如个人咨询、副业尝试),为下一阶段职业突破积蓄了能量。记住,HR怕的不是变动,而是停滞。

Q2:没有大公司背书,晋升时如何证明自己的管理能力?

用案例说话代替头衔依赖。我有个朋友在注销公司后,牵头做了个行业交流社群,半年内聚集了300多人,后来靠组织社群活动、协调资源落地的经历,成功入职一家创业公司做运营总监。这就像谈恋爱,没人问你前公司多大,只看你能为这段关系带来什么。

晋升不是爬梯子,是长出自己的枝桠

现在想想,过去我们总把晋升想成爬梯子——一级一级往上,越高越好。但当梯子本身都在晃动甚至消失时,才发现真正该做的是长成一棵树:根系扎得深(专业能力),枝桠伸得广(跨界视野),哪怕原来的土壤没了,换个地方照样能开花。

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就在于永远在变。从十里洋行到金融中心,从工业重镇到科创高地,每一次注销背后,都藏着新的晋升密码。或许未来,晋升的定义会从职位提升变成价值创造——不是你坐到了哪个位置,而是你能解决多大的问题,连接多少资源,影响多少人。

就像黄浦江的水,永远在流动,但从未停止奔向大海。对职场人来说,真正的晋升机会,从来不在稳定的港湾里,而在时代的浪潮中。当注销潮来临时,愿我们都能学会做自己的船长,哪怕船票没了,也能造一艘新船,驶向更远的地方。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