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导】星耀科技谢幕:8000万债务重组协议背后的生死时速 <
2024年10月18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一则注销公告引发行业关注:曾获专精特新认证的星耀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耀科技)正式完成注销登记。这家专注于AI芯片研发的科创企业,因研发投入过大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通过债务重组协议化解了8000万元债务危机,成为上海今年第127家通过重组实现有序退出的科创企业。
这不是简单的‘关门大吉’,而是各方利益平衡后的‘体面收场’。参与该案清算的上海某律所合伙人透露,星耀科技的债务重组涉及12家债权人,包括3家投资机构、5家供应商及4名自然人债权人,从协议签署到最终执行完毕历时8个月,比普通企业重组周期缩短了近30%。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科创企业注销数量同比增长15%,其中超60%涉及债务重组问题,如何让协议从‘纸上’落到‘地上’,成为企业退出机制的关键一环。
【个人经验分享】我经手的第一个科创企业重组案:像拆弹,更像熬汤
作为一名专注于企业破产重组的律师,星耀科技的案子我全程参与。说实话,第一次走进企业时,我捏了把汗——办公桌上堆着未拆封的催款函,实验室里几台价值百万的测试设备蒙着灰,创始人老李(化名)眼里的红血丝比代码还密。
我们不是想赖账,是技术还没落地,账上就剩200万了。老李的无奈我见过很多次。科创企业的软肋就在这儿:账面资产轻,核心是专利、代码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债权人要钱,企业给不了现金,只能以技术抵债。但问题来了:一项未量产的AI芯片专利,到底值多少钱?
僵局出现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供应商代表拍桌子:设备是我们赊的,必须现金还款!投资机构则要求优先受偿,我们投了500万,按清算优先权,该我们先拿钱!会议室里吵得像菜市场,我站在白板前,突然想起老李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的技术,或许对A公司没用,但对B公司就是救命稻草。
于是我们提出分拆处置方案:现金偿还部分小额债权人(占比30%),剩余债务通过专利授权+未来收益分成抵偿。比如供应商的200万债务,转为未来3年专利授权费的50%;投资机构的500万债权,则按企业未来若被收购,收购款的15%优先支付。这招曲线救国居然通了——债权人委员会投票时,9票赞成,3票弃权,没有反对票。
但协议执行才是真正的硬骨头。有次我们发现老李偷偷把一套核心代码备份到了私人硬盘,当即启动财产保全,差点把他送进拘留所。协议签了不是结束,是开始。我对团队说,得像盯着高考考生一样盯着企业,防止任何‘小动作’。最终,历时8个月,最后一笔分成款打入债权人账户,星耀科技才得以注销。走出清算组办公室时,老李递给我一支钢笔:谢谢你让我们体面地结束。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债务重组不是甩锅文书,而是给各方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专家观点】科创企业重组:用动态估值给无形资产称重
科创企业的债务重组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其核心资产往往是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评估难、变现难,这要求协议执行中必须建立动态估值机制。华东政法大学企业法教授王立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传统企业重组依赖资产清算+现金偿还,但科创企业轻资产的特性决定了技术变现是关键,比如一项专利,今年可能值100万,明年技术迭代了可能就只剩20万,所以协议里必须约定‘定期估值+灵活处置’条款。
上海清算研究所《2024科创企业清算白皮书》也印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有明确债务重组协议的科创企业,债权人平均受偿率比无协议企业高出23个百分点,但协议执行周期平均延长4.5个月,主要卡在无形资产处置环节——债权人要‘现钱’,企业给‘期权’,双方需要建立足够的信任机制。
【问答】关于科创企业债务重组协议执行,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Q1:科创企业注销时,债务重组协议和普通企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A1:最大的区别在于资产性质。普通企业可能厂房、设备多,好估值;科创企业呢?可能核心就是几项专利、一堆代码,甚至有些技术还没落地,这就好比用空气称重,难!所以协议里得特别约定知识产权的处置方式,比如授权许可、作价入股,甚至打包卖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能只盯着现金。我们之前有个案子,一家生物科技企业的专利,最后是卖给了一家药厂,用未来销售额分成抵了80%的债务。
Q2:协议执行中,企业最怕遇到什么?怎么破?
A2:最怕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比如个别债权人突然起诉,或者企业创始人偷偷转移资产。这时候债权人委员会的作用就大了,得提前在协议里约定多数决原则,比如占债权总额2/3以上的债权人同意才能变更方案,同时申请财产保全,把企业的家底看紧了。我们之前有个案子,就是通过实时监控企业银行账户,硬生生拦下了创始人准备转走的500万研发经费。
【反思与展望】让科创企业的谢幕更有温度
处理完星耀的案子,我常常想起老李离开时的背影——他没去创业,而是去了一家大厂做技术总监,他说:这次失败让我明白,技术再好,也得懂‘平衡’。或许,科创企业的债务重组,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寻找一个能让技术、资本、债权人各得其所的平衡点。
未来,随着上海科创企业数量的持续增长,有序退出将成为常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专业的清算评估机构,更灵活的知识产权处置政策,还有一颗体面收场的心——毕竟,每一个倒下的科创企业,都曾为这座城市的技术创新添过一把火。而债务重组协议的执行,就是让这把火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燃烧,而不是留下一地狼藉。
这,或许才是对创新最好的尊重。
特别注明:本文《上海科创企业注销,如何处理债务重组中的债务重组协议执行?》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351813.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 加赵老师微信 | 加杨老师微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