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喜财税公司
400-018-2628

公司注销快速通道您的不二之选!

实战 专业 落地 高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注销知识库

红筹架构拆除,上海公司注销后如何处理公司市场监管处罚整改协议问题?

已有 8881人查阅 发表时间:2025-08-30 00:49:31

我在跨境合规和公司注销领域摸爬滚打十几年,经手的红筹架构拆除案例少说也有上百个。按理说,红筹拆解、上海公司注销,这流程走下来,老板们终于能松口气了——毕竟海外上市梦醒了,总得落地干点实在的。但偏偏有个问题,像块甩不掉的狗皮膏药,总在注销尾声时冒出来: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整改协议,到底咋整?<

红筹架构拆除,上海公司注销后如何处理公司市场监管处罚整改协议问题?

>

说实话,这事儿在业内不算新鲜,但每次遇到都让人头疼。我见过不少老板觉得公司都注销了,谁还管以前的事,结果呢?麻烦大了去了——股东被限高、征信出问题,甚至新公司注册都受影响。今天我就以一个老法师的身份,聊聊红筹拆除后,上海公司注销时,那些市场监管处罚整改协议的坑和解法。

整改协议没履行完,注销到底行不行?法律上怎么说?

先说个刚发生不久的案例。去年底,我帮一个做跨境电商的老板处理红筹拆除后的注销事宜,公司叫优品跨境,注册在上海自贸区。老板是80后,当年为了搭红筹,把国内业务装进VIE架构,结果后来政策收紧,只能拆了。注销流程走得挺顺,税务清算、工商公示都搞定了,就差市场监管这最后一关。

结果呢?市场监管局的人一句话给堵回来了:你们2022年因虚假宣传被罚了20万,整改协议还没履行完,不能注销。老板当时就懵了:罚都交了,整改协议是啥?我都没印象了!我一查才发现,原来2022年公司推广一款母婴奶粉,宣传增强免疫力,被认定为虚假宣传。当时市场监管开了处罚决定书,罚了20万,但另外签了一份《整改协议》,要求30天内下架所有违规宣传物料,提交整改报告,并且对相关员工进行合规培训。

老板拍大腿:哦!我想起来了,当时法务离职,这事就忘了!产品早卖完了,物料哪还有?员工都走了一大半,培训咋搞?这就是典型的问题——红筹拆除期间,公司架构大调整,人员变动频繁,很多旧账被忽略了。

从法律上讲,《公司法》规定,公司注销前必须清算,清理所有债权债务。市场监管的处罚整改协议,本质上是一种行政义务,属于债务范畴。如果没履行完,就相当于公司还有未了结的债权债务,注销程序确实不合法。上海市市场监管局2021年有个内部指引,明确提到涉及未履行完毕的行政处罚决定或整改协议的,企业需完成相关义务或取得监管部门同意注销的书面意见。

那是不是所有没履行的整改协议,都得卡注销?也不是。我后来帮优品跨境和市场监管局沟通,说明情况:公司确实在整改期限内没完成,但原因是红筹拆除导致业务停滞,主要责任人已离职,且违规产品早已下架(虽然是通过系统下架,没有实物)。最终,监管部门同意他们补交一份《整改情况说明》,附上当时的下架记录截图、员工离职证明,再由股东出具《承诺函》,承诺后续因该整改协议产生的一切责任由股东承担,这才勉强通过注销。

但说实话,这个过程费了老大劲。老板后来感慨:早知道这么麻烦,当初签整改协议时多看一眼就好了!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很多企业只盯着罚款交了就行,却忽略了整改协议里的附加义务,这才是真正的雷区。

实操里,我见过三种死结和对应的解法

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我总结出三种最常见的死结,以及对应的解法。每种情况都不一样,得对症下药。

第一种:义务无法履行的死结——比如产品召回、下架已售罄商品

我之前接过一个生物医药公司的案例,叫康诺生物,做保健品的。红筹拆了后注销,因为广告违规被处罚,整改协议要求召回1000盒问题产品(宣传治疗糖尿病)。但问题在于,这1000盒产品早就通过经销商卖到消费者手里了,公司注销时连库存都没有,召回根本无从下手。

老板当时急得团团转:总不能挨家挨户敲门找消费者吧?成本比罚款还高!我一开始也犯难,后来想起一个类似案例的处理思路:召回的核心目的是消除危害,而不是必须把产品拿回来。于是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在官网和公众号发布《产品召回公告》,说明问题并提供退款渠道;第二,联系主要经销商,要求他们协助通知消费者,并提供退款凭证;第三,向市场监管局提交《召回情况说明》,附上公告截图、经销商协助证明,以及退款记录(虽然退款金额不大,但证明公司确实在履行义务)。

监管部门审核后,认为公司已经尽到合理召回义务,同意注销。但这里有个关键点:一定要保留所有沟通记录和证明材料,不然监管部门会认为你在走过场。

第二种:罚款没钱交的死结——公司账上没钱,股东不愿垫付

这种情况在中小企业里太常见了。我去年遇到一个食品公司味美多,因为标签错误被罚5万,整改协议要求15天内交罚款。但公司注销时账上只有3万,股东们互相推诿:公司都注销了,还交啥罚款?结果呢?市场监管局把公司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股东想注册新公司,直接被系统拦截——因为股东是失信被执行人。

后来我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先把账上3万交了,剩下2万写《分期缴纳申请书》,说明公司实际困难,申请3个月内缴清。把公司剩余的设备(一台二手包装机)评估后卖掉,凑够2万。虽然麻烦了点,但总比卡在注销上强。股东们这才不情不愿地照做了。

这里有个法律风险点:如果公司确实没钱交罚款,股东是不是就不用交了?不一定。根据《行政处罚法》,如果公司股东存在抽逃出资或出资不实的情况,监管部门可以要求股东在未出资范围内承担罚款责任。别想着公司注销就万事大吉,股东的责任可能甩不掉。

第三种:整改期限已过,但义务仍在的死结——比如定期报告、员工培训

有些整改协议里的义务是持续性的,比如每季度提交合规报告每年开展员工反垄断培训。这种情况下,公司注销了,义务怎么履行?我见过一个更离谱的:某公司因为价格垄断被处罚,整改协议要求连续三年提交市场竞争情况分析报告。结果公司第二年就注销了,第三年的报告谁交?

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注销前和监管部门一刀两断。具体来说,就是提交《义务履行终止申请》,说明公司注销情况,申请终止整改协议中的持续性义务。但监管部门一般不会轻易同意,除非你能证明义务已无履行的必要或可能。比如上面那个报告案例,我们提供了公司注销清算报告、业务终止证明,说明公司已不再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监管部门才同意终止协议。

不过说实话,这种情况处理起来最麻烦,因为涉及到行政协议的变更,需要和监管部门反复沟通。我建议企业遇到这类问题,尽早找专业律师介入,别自己瞎折腾。

最后一步:给监管部门的说法,比想象中更重要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点:市场监管部门最在意的不是你能不能注销,而是你的整改义务有没有妥善处理。很多企业觉得我交钱了、下架了就行,但监管部门要的是证据——书面的、可追溯的证明材料,证明你已经履行了义务,或者确实无法履行但已尽力。

我经常跟客户说:和监管部门沟通,别想着‘糊弄’,要‘坦诚’。比如忘记整改协议了,就直接说‘当时红筹拆架构,人员变动大,疏忽了’,然后补材料;比如没钱交罚款,就说‘公司目前账面情况,申请分期’。监管部门也是讲道理的,只要你态度好、材料全,一般都会给机会。

但反过来,如果你藏着掖着,甚至试图蒙混过关,那后果可就严重了。我见过一个老板,为了顺利注销,故意隐瞒了整改协议,结果注销后被市场监管局查到,不仅股东被列入失信名单,新公司注册时还被约谈,业务开展处处受限。他说:早知道还不如当初老老实实补材料,省得现在这么麻烦!

说到底,红筹架构拆除、公司注销,不是甩包袱的过程,而是负责任的结束。那些市场监管处罚整改协议,就像是你创业路上留下的作业,就算公司没了,也得把作业本交上去——不然,未来的路,可能会走得磕磕绊绊。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公司注销成为终点,那些未完成的整改协议,究竟是历史遗留的尾巴,还是对市场秩序的另一种守护?我们总说退出要干净,但干净的标准,到底由谁来定义?是企业的自我解脱,还是监管的底线要求?这个问题,值得每个创业者深思。



特别注明:本文《红筹架构拆除,上海公司注销后如何处理公司市场监管处罚整改协议问题?》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347372.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加赵老师微信 加杨老师微信
04-img3-qrcode.png  ewm.jpg  weixin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