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
2023年12月,国内某知名新能源汽车合资企业突然发布公告:因战略调整,将提前终止与外方股东的合资协议,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比终止决定本身更牵动神经的,是合同解除通知的送达风波——据知情人士透露,外方股东声称未收到正式书面通知,导致后续资产分割陷入僵局。这起事件并非孤例,据商务部2023年《中外合资企业合同终止合规报告》显示,35%的合资纠纷源于解除通知程序不规范,其中通知内容缺失送达方式存疑成为高频雷区。合同解除通知,这一看似简单的分手声明,实则关乎企业分家是否体面、风险能否可控。
【我的踩坑与爬坑记】
作为律所涉外业务部的一员,我经手的中外合资企业合同终止案例不下20起,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21年处理的那家食品合资公司案。当时,中方股东因外方长期违反技术保密条款,决定提前终止合同——这本是占理的一方,却差点栽在通知这个环节上。
记得那天下午,中方总经理拿着一份草拟的通知书找我,语气急:赶紧看看,今天就发出去!我扫了一眼,差点跳起来:通知里只写了决定终止合同,没提法律依据(违反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100条),没给对方履行宽限期,甚至连送达方式都写着邮件发送(而外方邮箱早已更换)。我赶紧拦下:这通知发出去,咱们从'有理'变'无理',对方要是反咬一口说没收到,或者说咱们程序违法,麻烦就大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团队几乎没合眼。先是翻出十年前的合资合同,逐条确认解除条件和通知程序——果然,合同约定解除通知需以EMS邮寄+公证送达,且需列明违约事实及解除依据。然后,我们重新起草通知:开头明确引用合同第X条和外方违约的具体时间、事件(比如2021年3月,外方股东将技术秘密泄露给第三方竞争对手);中间写明依据合同约定,给予30日宽限期履行清算义务;结尾附上EMS单号和公证书编号。
最头疼的是送达环节。外方总部在德国,我们怕国际快递延误,特意找了公证处全程录像:从封装、贴单,到快递员揽收,再到物流信息实时截图,最后做了公证。外方收到后,虽然不情愿,但看到公证录像,也没法再耍赖。这场通知保卫战让我明白:合同解除通知不是告知,而是法律动作——每一个字、每一个步骤,都是在为后续可能的纠纷铺证据链。
【专家说:通知是分家协议的出生证明】
很多企业把解除通知当成'通知一下就行'的流程性文件,这是大错特错。北京某知名律所合伙人王律师告诉我,在司法实践中,解除通知的效力直接决定合同终止是否生效。比如,某合资企业2022年因外方股东出资不到位解除合同,但通知里只写了'终止合作',没提'因外方违约导致解除',结果法院认定双方是'协议解除',外方只需承担一般违约责任,而非根本违约的赔偿责任——企业因此损失了近千万。
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中外合资企业终止合规指引》也给出数据支持:规范送达的解除通知,能让后续纠纷解决周期缩短40%,企业维权成功率提升55%。这背后,是因为一份合格的通知,相当于提前锁定了谁对谁错,为谈判、仲裁或诉讼打下基础。
【你问我答:解除通知的灵魂拷问】
Q1:解除通知必须书面吗?口头通知行不行?
A:必须书面!《民法典》第562条明确规定,解除合同应当通知对方,通知应当采用书面形式(除非交易习惯允许口头)。中外合资企业涉及外资、跨境,书面通知更是铁证。口头通知?除非对方当场录音承认,否则等于没说。
Q2:通知里必须写哪些内容?少写点行不行?
A:少写一点,可能就少一分胜算。至少得包含三要素:①解除依据(合同条款+事实理由,比如因你方未按时出资,违反合同第X条);②解除意愿(明确写自本通知送达之日起,双方合资关系终止);后续安排(比如请于X日内配合办理清算手续)。记住,通知不是情绪宣泄,是法律声明,越具体越安全。
Q3:对方拒收通知怎么办?直接发邮件够不够?
A:拒收?那就送到他手上!《民事诉讼法》规定,送达可以采用留置送达、公证送达等方式。邮件?除非合同约定邮件送达视为有效,否则风险太大——对方可以说没看到垃圾邮件过滤了。最好的办法是:公证邮寄+当面送达(有录像)+甚至通过当地律师协助送达,多管齐下,确保对方拿到且知道内容。
【风格切换:说白了,通知就是分手信+战书】
咱们打个比方:合同解除通知,就像夫妻离婚时的离婚协议+财产清单+律师函三合一。既要体面地说咱们不合适了,又要明确列出谁出轨了(违约事实)财产怎么分(后续安排),还要警告再闹就法庭见(法律后果)。
写通知时,得像写论文一样严谨——每个事实要有证据支撑(比如你方2023年1月的邮件记录显示...),每句话要经得起法律推敲(别用我觉得我认为,用根据合同约定依据法律规定)。但也不能太死板,有时候适当加点软话,比如为避免双方损失扩大,建议友好协商,反而能降低对抗情绪,让后续清算更顺利。
【反思与展望:让通知成为企业合规的第一道防线】
处理完那家食品合资公司的案子后,我常常想:如果企业在签订合资合就能提前约定好解除通知的标准模板送达方式清单,甚至提前准备公证对接机构,是不是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未来,随着中外合资企业进入调整期,合同终止只会越来越多。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如何发通知的技巧,更是把通知合规嵌入全流程的意识——从合同谈判时明确解除条款,到日常管理中留存违约证据,再到终止时规范送达通知,每一步都是在为企业的退出铺路。
毕竟,一场体面的分手,比一场纠缠的官司,更能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体面。而这份体面,往往就藏在那一纸规范、严谨、充满法律智慧的解除通知里。
特别注明:本文《提前终止合同后,中外合资企业如何处理合同解除后的合同解除通知?》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340791.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 加赵老师微信 | 加杨老师微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