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十年财税,见过太多企业起起落落。最近两年,经济环境变化快,不少老朋友的公司走到了注销这一步。可别以为注销就是关门大吉,尤其是对那些攒了十几年客户资源的总公司来说,客户转移这步棋走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老东家退场后,这些老伙计能不能跟着新东家继续吃饭。今天我就以过来人的身份,跟大家聊聊总公司注销时,客户转移到底该怎么操作,中间又有哪些坑需要绕着走。<
一、先别急着动手:注销前的客户摸底比清算还重要
很多企业老板一提注销,第一反应是赶紧把税务清了,工商注销了,客户的事儿往后放。这可大错特错。我见过一家做了20年的贸易公司,总公司注销时连客户清单都没理清楚,结果子公司接手时才发现,三个大客户的对公账户还挂在总公司名下,银行对账单、增值税专票抬头全是总公司,子公司根本没法直接收款。最后愣是花了三个月跟客户重新签合同、改税务信息,硬生生丢了两个大单。
第一步永远是客户摸底。别整那些虚的,拿个Excel表,把所有客户信息列清楚:客户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合作年限、年采购额、合同到期日、付款方式、欠款情况(如果有的话),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客户对总公司的依赖度。比如有些客户认的是总公司某个技术总监,或者依赖总公司的供应链资源,这些隐性依赖不摸清,转移过去客户也可能跑。
去年我帮一家制造业企业做注销前规划,他们的客户里有个汽车配件大王,合作了15年,每年采购额占公司总营收的30%。我们摸底时发现,这个客户的所有技术沟通都是通过总公司老王(技术部经理)对接,合同也是跟总公司签。后来我们建议:注销前三个月,让老王带着子公司的小李(原技术骨干)一起跟客户开会,把技术流程、质量标准手把手教一遍,同时把合同主体从总公司改成子公司。老王一开始还舍不得放手,我跟他说:王哥,您不也得给总公司办交接吗?客户跟着您走,您在子公司也能拿业绩,这不是两全其美?最后这事儿办得特别顺,客户一点没跑,老王还成了子公司技术总监。
二、客户分类:别把鸡肋当宝贝
摸完底,就得给客户分分类。不是所有客户都值得花力气转移,有些小散乱的客户,转移成本比收益还高。我们常用的方法是ABC分类法:A类是核心客户(比如年采购额占比60%以上、合作稳定、回款及时的),必须重点照顾;B类是潜力客户(有一定合作基础,但采购量不大),可以尝试转移;C类是边缘客户(偶尔合作、回款慢、需求小),干脆放弃,让客户自生自灭。
这里有个坑:很多老板舍不得放弃老客户,哪怕对方一年只买两次货。我之前遇到一个做食品添加剂的企业,总公司注销时,老板非要带着一个合作了10年但每年只买5万的客户,结果子公司接手后,这个客户三天两头比价、拖延付款,行政成本比利润还高。后来我跟老板说:您这哪是带客户,是带了个‘祖宗’啊!注销期本来就忙,精力得花在刀刃上。
分类的时候,还要注意客户粘性。有些客户虽然采购额不大,但跟你们公司有长期情感连接,比如跟着老板打天下的元老客户,这类客户转移过去,能帮子公司建立口碑。去年有个做建材的公司,总公司注销时,老板带着一个做了8年的老装修队客户,这个客户虽然采购额不大,但经常介绍新客户,子公司接手后半年,通过这个老客户又拉来了三个装修队,直接打开了本地市场。
三、协议变更与过渡:让客户无感切换
客户分类完了,就该动真格的——改协议、做过渡。这步最考验耐心,稍不注意就会让客户觉得你们公司不行了,要跑路。
第一步:主体变更谈判。别等注销公告发了再跟客户说,那客户肯定以为你要卷款跑路。提前1-2个月跟核心客户沟通,话术要软中带硬:张总,咱们合作这么多年了,总公司最近因为战略调整要注销,但咱们业务一点不变,以后由子公司(直接说子公司名继续给您供货,还是原来的团队、原来的价格,就是合同抬头改一下,发票也由子公司开,您看方便吗?如果客户犹豫,就拿出过渡期方案——比如前三个月,发票可以先由总公司开(如果还能开的话),或者子公司给个老客户折扣,让客户尝点甜头。
去年我帮一家餐饮设备公司做客户转移,有个客户是连锁餐厅,担心子公司资质不够,我们直接把子公司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ISO9001认证都带过去,还让原销售总监带着子公司销售一起上门,给客户演示设备操作流程。客户一看人还是那些人,服务还是那个服务,很快就签了新合同。
第二步:过渡期安排。主体变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对大客户,得给个缓冲期。比如可以设一个双主体服务期:前两个月,客户既可以选择向总公司下单,也可以向子公司下单;后两个月,逐步过渡到只向子公司下单。这样客户不会觉得突然被抛弃,子公司也有时间适应对接。
这里有个细节:发票和税务信息同步。很多企业只改了合同,忘了改税务信息,结果客户付款时,抬头还是总公司,总公司注销后钱收不回来,或者子公司开了票客户抵扣不了。去年有个企业就栽在这上头:客户把100万货款打到了总公司账户,结果总公司注销时账户被冻结,子公司又没及时催客户重付,差点导致资金链断裂。所以协议变更时,一定要同步更新客户的开票信息收款账户,最好让客户财务出个确认函,白纸黑字写清楚自X年X月X日起,所有款项支付至子公司账户XX。
四、税务清算衔接:别让清税证明卡住客户转移
说到注销,绕不开的就是税务清算。很多企业觉得先把税务清了,再弄客户转移,这其实是本末倒置。我见过一家公司,税务清算花了两个月,等拿到清税证明,客户早就被竞争对走了。
正确的做法是:税务清算和客户转移同步推进。在向税务局提交注销申请时,就要跟客户沟通好主体变更的事,同时跟税务局说明情况,争取预审通道——比如先提交部分清算资料,让税务局提前审核,等客户转移差不多了,再补齐资料拿清税证明。
这里有个专业术语叫税务清算衔接期,指的是从总公司提交注销申请到拿到清税证明之间的时间。这个衔接期一定要利用好:一方面,总公司可以正常开票(如果税务局允许),给客户过渡;子公司要提前完成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发票申领,确保能及时给客户开票。
去年我帮一家外贸公司做注销,税务清算衔接期我们只用了20天。怎么做到的?提前一个月跟税务局预约,把近三年的账务、报关单、进项发票都整理得清清楚楚,还找了税务师事务所预审,发现几个小问题及时补了凭证。客户转移方面,我们提前跟大客户沟通,让他们在衔接期内把订单集中到子公司,子公司同步申请出口退税资格,等总公司拿到清税证明,子公司的退税也批下来了,客户一点没受影响。
五、风险防控:别让客户转移变成客户流失
客户转移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最常见的就是客户被挖和数据泄露。
先说客户被挖。有些竞争对手就盯着注销的企业,专门挖他们的客户。我见过一个做电子元器件的公司,总公司注销时,销售团队集体跳槽到竞争对手,带着和价格体系,把子公司打得措手不及。怎么防?一方面,跟客户签竞业禁止协议(虽然法律上对个人竞业禁止有限制,但可以跟客户签不与竞争对手合作的条款);核心客户一定要绑定到人,比如让原销售总监转到子公司任职,或者给客户关键联系人一些好处(比如年终返点、免费培训),让他们舍不得走。
再说数据泄露。、合同信息、价格体系,这些都是企业的命根子。去年我帮一家软件公司做注销,发现技术部的小李偷偷拷贝了客户数据库,准备自己单干。后来我们赶紧加强了数据管理:注销前,所有电脑装数据防泄露软件,禁止U盘拷贝;客户数据由专人负责交接,交接时签字确认,谁泄露谁负责。
还有个风险容易被忽略:合同主体变更的法律效力。总公司注销前签的合同,注销后是否有效?如果客户没签新合同,总公司注销了,子公司能不能主张权利?这得看合同类型:如果是继续性合同(比如供货合同),总公司注销后,子公司可以主张概括承受;如果是一次性合同(比如项目合同),总公司注销后合同就终止了,得重新签。所以一定要跟客户补签主体变更协议,明确总公司权利义务由子公司概括承受,最好去公证处做个公证,避免后续扯皮。
六、交接之后:客户维系是二次创业
客户转移不是结束,是二次创业。子公司接手后,不能觉得客户已经来了,就高枕无忧了。我见过一个子公司,接手客户后,把原来的销售团队全换了,价格体系也调整了,结果半年内客户流失了40%。
怎么维系?三不变原则:服务团队不变、价格体系不变、服务标准不变。至少在过渡期内(6-12个月),让客户觉得跟原来一样。等客户对子公司熟悉了,再逐步调整。
去年我帮一家物流公司做客户转移,子公司接手后,原来的客服团队全部留任,还增加了24小时响应服务(以前总公司是8小时响应)。客户一看服务更好了,反而增加了采购量。还有个技巧:情感维系。比如总公司注销时,可以给老客户送点纪念品(定制的公司周边、感谢信),让客户觉得你们心里有我。我有个客户,总公司注销时,老板给每个老客户手写了一封信,附了一张公司成立时的老照片,客户感动得不行,纷纷表示以后还找你们子公司。
写在最后:客户转移,本质是信任转移
干了十年财税,我最大的感悟是:客户转移不是搬客户,是搬信任。客户跟你合作,买的不是产品,是信任——信任你的质量,信任你的服务,信任你的人。总公司注销时,只要把信任转移过去,客户就会跟着你走。
未来,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客户转移可能会更智能。比如用区块链技术做客户资产确权,让客户数据在总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安全流转;用CRM系统做客户画像,精准识别哪些客户值得转移,哪些客户可以放弃。但不管技术怎么变,信任这个核心永远不会变。
各位老板,注销前别只盯着清税证明,多花点时间在客户身上——毕竟,客户才是企业最值钱的资产。记住:留得客户在,不怕没柴烧。这,就是十年财税老兵最实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