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喜财税公司
400-018-2628

公司注销快速通道您的不二之选!

实战 专业 落地 高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注销知识库

注销公司,对外培训合同如何处理培训合同纠纷调解?

已有 18338人查阅 发表时间:2025-08-26 17:48:40

做财税十年,见过太多企业从开疆拓土到功成身退,也踩过不少注销公司的坑。其中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那些没结清的对外培训合同——就像搬家时发现衣柜底下压着五年前借出去的书,原以为注销即清零,结果学员的律师函比注销公告来得还快。今天就想以十年财税老兵的身份,聊聊注销公司时培训合同纠纷怎么破,顺便分享几个血泪案例,希望能帮大家少走弯路。<

注销公司,对外培训合同如何处理培训合同纠纷调解?

>

一、注销公司的合同雷区:为什么培训纠纷总扎堆?

先说个扎心的现实:很多企业注销时,对资产清算很上心(设备、房产、应收账款),却对负债清理尤其是未履行完的合同掉以轻心。培训合同尤其容易爆雷,原因有三:

一是周期长、服务未完成。培训合同少则3个月,多则1年,企业决定注销时,往往还有学员的课时没上完、证书没考下来,退款、转课的需求一箩筐。

二是责任主体易扯皮。企业注销后,主体资格消灭,但学员不知道啊——他们只认原来那个公司,觉得你跑了我找谁去?这时候如果合同没处理好,学员一怒之下起诉,原股东可能还要承担连带责任。

三是退款计算复杂。培训不像卖货,退款不是退全款那么简单。上了多少课时?有没有赠送服务?违约金怎么算?这些细节没理清,调解时很容易鸡同鸭讲。

我们财税人常说合同是财税风险的源头,其实培训合同更是注销公司的定时。去年我遇到一个客户,注销时忘了处理10个企业客户的年度培训套餐,结果对方集体起诉,不仅赔了30多万,还被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单——你说亏不亏?

二、案例实战:从拍桌子对骂到握手言和的调解路

案例一:科技公司注销甩锅,学员怒告连带责任

2021年我接了个案子:某科技公司因为业务转型,决定注销。账面上还算干净,就是和5家企业客户签了年度管理培训包,合同约定全年12天课程,费用10万/家,未完成课时按比例退款。公司注销时,负责人觉得把合同转给关联公司就行,直接在通知里写了后续服务由XX公司承接,没和学员商量。

结果呢?学员炸了——新公司讲师风格不一样,课程内容也调整了,觉得货不对板,要求退50%的费用。科技公司负责人觉得我都注销了,找新公司去呗,态度很硬。学员直接起诉到法院,把原公司、新公司、原股东全告了。

调解时我一看合同,发现合同权利义务概括转移条款写得模棱两可:如遇公司主体变更,乙方(学员)应配合办理转移手续——但没写乙方不同意怎么办。更坑的是,原公司注销时,财务账上预收账款科目还挂着50万(5家企业的培训费),根本没结转收入,也没申报增值税,这又是财税风险。

我先给原股东算笔账:如果败诉,不仅要退25万违约金,税务局还会追缴增值税、滞纳金,甚至罚款。再给学员分析:就算告赢了,原公司已注销,执行起来也麻烦;新公司承接课程,其实也能满足核心需求,只是需要调整。最后两边各退一步:新公司调整课程内容,原公司退30%费用(15万),增值税赶紧补申报,滞纳金认了。学员撤诉,这事才算平了。

感悟:注销时甩锅式转移合同,就是给自己埋雷。培训合同涉及人身信赖关系,不是简单一纸通知就能解决的——必须和学员协商一致,最好签补充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否则概括转移就成了概括违约。

案例二:培训机构注销遇退款潮,调解员用比例法拆解矛盾

2022年我帮一家小型培训机构做注销清算,账上资产刚够还债,没想到突然来了20个学员要求退全款——原来他们报的是考证保过班,合同写不过全额退款,结果考试延期,学员觉得机构要跑路了,集体来闹。

负责人急得直跳脚:我都准备注销了,哪有钱退全款?要不你们告我吧!我一看合同,发现退款条款写得模糊:因不可抗力导致考试延期,可协商退款,具体比例双方确定——这协商二字就是坑。

我先安抚学员情绪:大家别急,我是来帮你们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和你们吵架的。然后拿出花名册,发现这20个学员里,有8个已经上了80%的课,5个上了50%,7个只上了10%。接着查财务账,预收账款科目有80万,但已经支出了30万(场地、讲师费),实际可退的钱不到50万。

这时候我用了比例退费法:按已完成课时占比×已支付费用×(1-违约金比例)计算。比如上了80%课的学员,退80%×学费×90%(违约金10%),上了50%的退50%×学费×90%,只上了10%的退10%×学费×90%。这样算下来,80万能覆盖所有退款,还能剩点钱缴税。

学员不同意了:我们报的是保过班,没过就该全退!我拿出《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情势变更原则:考试延期属于情势变更,不是机构违约,所以不能全退,但可以适当提高违约金比例,从10%降到5%。同时帮学员联系了其他培训机构,承接剩余课程,费用从退款里直接扣。

最后20个学员都签了调解协议:按比例退费,剩余课程转至新机构。机构注销顺利完成,学员也拿到了钱,皆大欢喜。

感悟:调解这活儿,三分靠法理,七分靠磨嘴皮子。遇到退款潮,不能硬碰硬,得把糊涂账算成明白账——用数据说话,让学员看到退多少是合理的,同时给个台阶下(比如转课、降违约金),矛盾才能化解。

案例三:财税交叉争议:培训违约金到底能不能税前扣除?

去年还遇到个奇葩事:某企业注销时,因为提前终止培训合同,支付了对方10万违约金。税务稽查时说:这笔钱属于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不能税前扣除,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补企业所得税2.5万。

企业负责人不服:我们培训是为了提升员工技能,怎么就无关了?我查了合同和付款凭证,发现合同里写如甲方(企业)提前终止合同,需支付乙方(培训机构)10%违约金,而培训内容确实是员工技能提升课程,和企业经营直接相关。

我拿着《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9号)企业因合同违约支付的违约金,属于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支出,准予扣除去找税务局沟通。

税务局同事一开始也较真:违约金是惩罚性的,不能扣。我反问:如果是培训机构违约,企业收违约金,要不要交企业所得税?要的话,那企业支付违约金为什么不能扣?这是不对等的。最后税务局认可了我的观点,撤销了补税决定。

感悟:财税不分家,合同纠纷往往藏着税务风险。注销时清理合同,不仅要看法律条款,还要看财税处理——违约金、退款、赔偿金,哪些能税前扣除,哪些要交税,都得提前算清楚,不然注销清算就变成了税务稽查。

三、注销公司处理培训合同的避坑指南

十年经验下来,我觉得注销公司时处理培训合同纠纷,记住三句话:早梳理、多沟通、留痕迹。

早梳理:决定注销后,立刻法务、财务、业务部门联动,把所有对外培训合同列个清单:哪些履行完了?哪些没履行完?退款金额多少?违约责任怎么约定?清单越细,后续麻烦越少。

多沟通:遇到纠纷别躲,主动和学员、对方公司谈。态度好一点,解释清楚注销原因和退款方案,哪怕少赚点,也比被起诉强。记住,协商永远比诉讼成本低。

留痕迹:所有沟通、协商、协议都要留书面记录——邮件、微信聊天记录(记得保存原始载体)、调解协议,最好双方盖章签字。万一将来扯皮,这些都是证据。

财税人要特别注意两个专业动作:一是预收账款的清理,培训合同收了钱但没提供服务,属于负债,注销前要么提供服务,要么退款,不能直接转到营业外收入避税,那是偷税;二是合同权利义务概括转移的税务处理,如果涉及资产转移,要记得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别为了省税留下隐患。

四、前瞻:未来注销公司的合同纠纷,会越来越精细

随着《民法典》对合同解除、违约责任的细化,以及放管服改革后企业注销流程的简化,未来注销公司的合同纠纷可能会呈现两个趋势:一是小额纠纷会更多,比如个人学员的退费争议,金额不大但数量多;二是跨领域纠纷会更复杂,比如培训合同涉及数据隐私、知识产权,甚至直播课程、线上交付等新形式。

作为财税人,我觉得我们不能再只盯着账平、税清,而要向全生命周期合同管理转型——从合同签订开始,就要考虑如果将来要注销,怎么处理未履行完的义务。比如在培训合同里明确公司注销时,未完成服务按比例退款,双方互不追责,或者在注销前引入第三方承接机制,提前和学员、对方公司达成一致。

说到底,企业注销不是终点,而是责任的重新分配。只有把合同纠纷处理好,才能让企业体面退场,也让学员、合作伙伴感受到契约精神的温度。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企业家的格局。

(全文约4403



特别注明:本文《注销公司,对外培训合同如何处理培训合同纠纷调解?》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331167.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加赵老师微信 加杨老师微信
04-img3-qrcode.png  ewm.jpg  weixin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