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导】 <
.jpg)
2023年影视行业注销企业数量同比激增35%,据天眼查数据,仅上半年就有超2000家影视制作公司完成注销程序。在这股退场潮中,一个被忽视的难题浮出水面:公司持有的对外版权资产如何处置?近日,某头部影视公司因注销时未妥善处理已售播版权的分成收益,被原合作方诉至法庭,涉案金额高达800万元;更有中小公司因版权归属不清,导致数部未播作品烂尾,创作者心血付诸东流。版权作为影视公司的核心无形资产,其处置方式不仅关乎企业能否合规谢幕,更影响着行业资源的流转与再利用。
【个人经验分享】
去年我接了个活儿,帮一家叫星火传媒的小影视公司走注销流程。创始人老张是个理想主义者,拍过几部网大,没赚到大钱,但也算圆了梦。公司要注销时,他愁得在办公室转圈圈——账上只剩5万块,但手里攥着5部短剧的版权,这些片子没播过,投了小200万进去,现在公司要没了,这些版权咋办?
总不能当废纸扔了吧?老张问我,我听说版权能卖,但谁要啊?卖便宜了亏心,卖贵了没人买,这事儿比拍片还难。
说实话,这事儿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我先帮他把家底摸清:5部短剧里,2部有完整成片,3部只有剧本和部分素材;其中1部剧本曾卖给某平台,签了10万的版权费,但只付了3万尾款,剩下7万一直没结。
第一步,得搞清楚这些版权到底归谁。我告诉他,公司注销前,所有资产都得清算,版权也不例外。我们翻出当初的拍摄合同、剧本转让协议,发现2部成片的版权归公司独有,3部未拍剧本里,1部是公司买的外部编剧作品(有转让协议),另外2部是员工在职期间创作的(著作权法规定职务作品,版权归公司但作者有署名权)。
这就好办了,至少权属是清晰的。我松了口气,接下来就是评估、卖钱,或者‘送人’——‘送人’也得有条件。
【专家观点】
影视公司注销时的版权处置,核心在于权属清晰与程序合规。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主任王律师表示:根据《公司法》第186条,公司财产在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版权作为公司无形资产,必须纳入清算财产,未经合法程序处置,股东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2023中国影视版权保护白皮书》也指出,2022年影视公司注销引发的版权纠纷中,约65%源于权属界定不清,28%因未履行通知义务(如未告知合作方公司注销事宜),仅7%因评估价格争议。这意味着,多数纠纷本可通过规范流程避免。
【问答环节】
Q:公司注销了,之前签订的版权授权合同(比如卖给平台的独播权)怎么办?
A:合同不会自动终止。根据《民法典》第557条,合同权利义务终止需符合法定或约定情形。公司注销前,应将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权利义务概括转移给受让方(比如新版权方),或提前30日通知合同相对方解除合同(需符合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否则,原股东可能因未及时履行清算义务被起诉,承担合同违约责任。
Q:如果版权卖不出去,评估价又太低,员工有意见怎么办?
A:这确实是常见痛点。建议在评估阶段引入第三方机构(比如资产评估公司或版权交易中心),评估报告需向全体员工公示,必要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说明情况。若员工对评估结果有异议,可通过法律途径申请重新评估。记住,透明比高价更重要——哪怕最后只卖了5万,只要程序合规,员工也没理由闹。
【个人经验分享】
回到老张的公司,我们决定分两步走:成片优先卖,剧本打包处理。
成片方面,我联系了几家中小平台和影视公司,对方一听注销公司卖版权就犯嘀咕:万一公司注销了,后续收益找谁要?这确实是个问题。后来我想了个招:找一家版权管理公司做代理,由他们负责后续的版权运营和收益分成,我们一次性拿一笔保底+分成的钱。这样既解决了买家顾虑,老张也能快速回笼资金。
剧本更麻烦。3部未拍剧本里,1部有外部编剧,得先联系编剧,签个版权转让确认书——毕竟公司注销了,万一以后有人要拍,编剧突然跳出来说版权归我,麻烦就大了。另外2部职务作品,得跟创作者(员工)沟通,虽然版权归公司,但员工有署名权,以后拍的话得署他们名字,员工这才点头。
说实话,处理这些版权比我拍10部片子还累。老张感慨,早知道这么麻烦,平时就该把版权管理当回事——拍完就登记,合同写清楚,别等注销了才‘临时抱佛脚’。
【比喻与类比】
影视公司的版权处置,就像给遗产办继承:既要搞清楚遗产有哪些(权属梳理),又要请鉴定师估价(第三方评估),还得告诉亲戚(合作方、员工)遗产要分了(通知义务),最后按遗嘱(合同、法律规定)分配。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发家庭纠纷(法律诉讼)。
更麻烦的是,版权这东西不像房子、车子,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个虚拟资产,价值波动大——今天可能因为某个演员爆火而涨价,明天可能因为题材过时而贬值。就像老张的短剧,评估时觉得值50万,结果注销消息一出,买家觉得公司都没了,谁还敢接,最后只能降到30万卖。
【个人反思与展望】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影视行业的版权管理意识太薄弱了。很多公司拍完片子就把版权扔在抽屉里,连登记都不做;合同签得模棱两可,遇到纠纷才想起哦,原来没写清楚。
未来,随着行业整合加速,或许会出现专门的影视版权清算服务机构——帮注销公司梳理权属、评估资产、对接买家,甚至处理未完结的合同纠纷。对从业者来说,更要建立版权生命周期管理思维:从创作开始就登记权属,运营时定期梳理资产,退出前提前规划处置方案。毕竟,版权不是一次性消耗品,妥善处理它,既是对创作者心血的尊重,也是让行业资源活起来的关键。
老张的公司注销后,那5部版权最终卖了42万,虽然亏了本,但至少没烂尾。他走时跟我说:以后要是再创业,第一件事就是找个懂版权的合伙人。
这话,或许该所有影视从业者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