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喜财税公司
400-018-2628

公司注销快速通道您的不二之选!

实战 专业 落地 高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注销知识库

红筹架构拆除,企业注销,如何处理劳动局相关事宜?

已有 17668人查阅 发表时间:2025-08-25 19:06:52

上周刚送走一个做了4年的红筹拆除项目,客户是家新能源领域的独角兽,临门一脚时被劳动局叫停了——原因是员工补偿方案里有个期权回购补偿金的税务处理没理顺,20名核心员工集体找劳动监察大队投诉。说实话,这事儿在我们这行太常见了:红筹架构拆得再漂亮,税务筹划再精妙,劳动局这边要是没闭环,后患无穷。作为做了十年财税的老兵,我见过太多企业因为人的问题卡在注销路上,今天就结合几个真实案例,聊聊红筹拆除、企业注销时,劳动局那些事儿该怎么捋。<

红筹架构拆除,企业注销,如何处理劳动局相关事宜?

>

先说句大实话:劳动局事务,本质是人心工程

很多企业老板觉得,红筹拆除就是股权结构调整,企业注销就是走流程,劳动局那边按规矩给钱就行。大错特错。劳动局盯着的不只是补偿金数额,更是程序正义和员工感受。我常说,处理这类事务,要像走钢丝:左手攥着法律条文,右手托着员工情绪,脚下还得踩着财税合规的底线——任何一歪,都可能摔个跟头。

比如红筹架构里常见的VIE协议控制,拆除时国内主体和境外上市主体的劳动关系怎么切割?员工期权是按境外公司股价算,还是按国内净资产算?这些问题的答案,法律上可能有标准解,但实际操作中,员工的接受度才是关键。我见过有企业按境外期权价值补偿,结果员工觉得国内公司赚了钱,凭什么按境外低价算,最后闹到劳动仲裁,不仅拖慢注销进度,还多赔了30%的补偿金。

核心原则:三件事必须死磕到底

十年下来,我总结出三条铁律,不管企业大小、行业差异,只要红筹拆除或注销,这三件事必须做到位,否则劳动局绝对会让你返工。

第一件事:员工沟通,别搞突然袭击

红筹架构往往涉及跨境、多层股权,员工构成也复杂:有签国内劳动合同的,有签境外合同的,还有通过劳务派遣的。拆除时,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信息差。我之前有个客户,是教育行业的红筹企业,拆除时直接发了个邮件通知境外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国内主体接收,结果员工炸了:我跟着公司干了5年,期权怎么办?工龄怎么算?集体堵到劳动局,说公司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后来我们复盘,问题就出在沟通太晚。正确的做法是:在红筹拆除方案定稿前,就启动员工沟通——不是HR单打独斗,得让法务、财税、甚至管理层一起参与。比如对有期权的员工,要提前讲清楚:期权是按境外上市公司的回购价还是国内主体的净资产评估价补偿?是现金补偿还是股权置换?工龄怎么连续计算?这些细节必须白纸黑字写进《员工安置方案》,并且让员工签字确认。

有个细节我印象很深:有个技术骨干,期权价值不低,但担心国内主体没上市后不值钱。我们当时想了个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国内主体的净资产做评估,把期权对应的权益量化成现金补偿+未来3年业绩对赌,员工这才放心。所以说,沟通不是通知,是商量着来,让员工觉得我的利益被尊重了,后续事儿才好办。

第二件事:补偿方案,别碰法律红线

劳动局审核补偿方案,就两个核心:合法性和合理性。合法性是底线,比如N+1是不是给到了?经济补偿金基数是不是包含工资、奖金、津贴所有应发项目?合理性是人情味,比如老员工、孕期员工、工伤员工这些特殊群体,有没有额外照顾?

这里有个专业术语叫经济性裁员,虽然红筹拆除不一定完全符合经济性裁员的法律定义(因为可能不是经营困难而是战略调整),但补偿标准可以参照适用。我见过不少企业为了省钱,把补偿基数算成基本工资,结果被劳动局责令补缴,还罚了款。正确的算法是:员工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应发工资,包括奖金、津贴、补贴——这个数据得从工资表、个税申报表里找,不能拍脑袋。

还有个坑是竞业限制补偿金。很多红筹企业为了保护核心技术,会和员工签竞业限制协议,但拆除时容易忽略补偿金支付的问题。劳动局要求竞业限制补偿金按月支付,标准不低于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的30%——有些企业想着反正公司要注销了,一次性付清吧,结果被认定为无效约定,员工不用履行竞业限制,企业还得继续付钱。我之前处理过一个案子,企业一次性付了2年补偿金,员工离职后立刻去了竞争对手那里,劳动局判决支付方式不符合法定要求,竞业限制协议无效,企业白花了钱还泄露了技术。

第三件事:证据链,别信口头承诺

劳动局最烦说不清的事儿。我见过有企业注销时,员工说老板答应给额外补偿,但公司拿不出书面证据,最后只能认栽。从员工沟通到补偿支付,每个环节都得留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比如《员工安置方案》必须让员工签字,最好再录个视频证明是员工自愿同意的;补偿金支付要通过银行转账,备注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并让员工签收《收款确认书》;社保、公积金的补缴记录,要保留社保局出具的《补缴凭证》。这些材料不是给劳动局看的,是给自己留后路——万一真有劳动争议,这些都是铁证。

有个案例我记忆犹新:某红筹企业拆除时,一名老员工以未足额支付加班费申请仲裁,企业说我们加班费都发了,但拿不出考勤记录和工资条。后来我们翻出三年前的银行流水,发现确实有加班费转账,但备注是工资,员工不认可。最后只能通过劳动局调解,多赔了2万元。教训就是:日常的薪酬管理一定要规范,别等出了问题才翻旧账。

两个踩坑案例:有些亏,吃了才长记性

案例一:外派员工的补偿双标,差点让项目黄了

这是个跨境红拆除的典型问题。客户是家互联网公司,红筹架构下,国内运营公司和境外上市主体签了外派协议,50名核心员工和境外公司签劳动合同,在国内办公。拆除时,境外公司按当地法律(比如香港《雇佣条例》)给补偿,国内主体按《劳动合同法》给补偿,结果补偿金差了一倍多。

员工不干了:我们天天在国内上班,接受国内公司管理,凭什么按境外标准补偿?集体投诉到劳动局,劳动局认为实际用工单位是国内主体,劳动关系应受国内法律约束,要求企业按国内标准补足差额。当时项目已经进入注销申报阶段,这一下卡了3个月,光滞纳金就赔了200多万。

后来怎么解决的?我们拉了境外公司、国内主体、员工代表、劳动局四方坐下来谈,最后折中:境外公司按当地法律支付法定补偿,国内主体额外支付工龄补偿(按员工在国内工作的年限,每年给1个月工资),这才把事儿摆平。但说实话,这事儿本可以避免——如果在红筹架构搭建时,就把外派员工的劳动关系处理写进协议,明确拆除时的补偿标准,就不会有这么多麻烦。

案例二:注销前突发仲裁,用工会基金救了急

这是个小微企业注销的案例。客户是家跨境电商,红拆架构比较简单,就是国内主体100%控股境外公司。注销前,公司账上只剩30万,员工15人,补偿金大概需要50万。结果这时候,一名休产假的员工突然申请仲裁,要求支付产假期间工资差额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公司计划在她产假结束后解除合同)。

这下麻烦了:如果按仲裁结果赔,公司不仅没钱注销,还得被列入失信名单。我们当时急得团团转,先去劳动局沟通,说明公司实际困难,申请分期支付;同时查员工档案,发现她的产假工资确实没发足——公司按基本工资发的,但当地规定是按产假前12个月平均工资发。

后来想了个曲线救国的办法:公司账上30万优先支付法定补偿金(N+1),不足的部分,用工会结余基金垫付——这家公司之前有工会,账户里还有5万结余。我们和劳动局、员工协商,工会基金作为额外补助,不用缴个税,员工这才同意。最后注销顺利完成,员工也拿到了钱。这个案例让我明白:处理劳动争议,别总想着硬刚,有时候灵活运用现有资源(比如工会、地方稳岗补贴),反而能找到出路。

挑战与感悟:财税人也要懂人性

做这行十年,最大的感受是:财税是术,人性是道。处理劳动局事务,光懂税法、劳动法不够,还得懂员工的心。

比如老员工,他们最在意的是情分。我见过一个跟着老板创业10年的老会计,红筹拆除时补偿金不算少,但就是不肯签字,因为她觉得公司把我当外人。后来老板亲自请她吃了顿饭,说公司注销了,但你的工龄我认,以后有需要随时找我,她才签字。所以说,有时候一句暖心的话比一沓管用。

还有跨部门协同的挑战。法务说按合同走,HR说员工要签字,财务说预算不够,最后谁都不让步。我后来总结了个牵头人制度:指定一个总协调人(最好是财税或HR负责人),每天开15分钟碰头会,把问题列出来,逐个击破。比如补偿金预算不够,就让法务看看能不能分期支付,HR去和员工沟通,财务算算滞纳金 vs 分期成本,找到最优解。

前瞻性思考:未来,劳动局事务会越来越数字化

这两年,我明显感觉到劳动局的工作方式在变。以前注销企业,得跑劳动局交纸质材料、盖公章,现在很多地方试点劳动关系一网通办,解除备案、补偿金支付、社保清算都能线上完成,材料不用交复印件,电子签章和银行流水就能当证据。

这对企业来说是好事,但也提出了新要求:比如电子劳动合同的合规性,现在很多红筹企业用境外平台的电子合同,但劳动局只认符合《电子签名法》的国内电子合同,所以得提前把境外合同转换成国内标准;还有员工数据的跨境流动,红筹拆除时,员工个人信息从境外平台转到国内主体,得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不然可能被数据监管局处罚。

随着灵活用工普及,非标准劳动关系会越来越多。比如红筹架构里的远程员工,社保缴在境外,但实际用工在国内,这种跨境灵活用工的补偿标准、社保怎么处理,现有法律还没明确。我建议企业现在就开始布局:在员工手册里明确远程用工的劳动关系认定,和员工签补充协议,约定拆除时的补偿原则,避免未来争议。

最后想说:拆的是架构,暖的是人心

红筹架构拆除、企业注销,对老板来说是战略调整,对员工来说是人生转折。我们做财税的,不能只盯着报表上的数字,还要看到数字背后的人。补偿金给到位了,沟通做到位了,员工感受到尊重了,劳动局的事自然就顺了——这话说起来有点虚,但十年实战告诉我,这是最实在的道理。

毕竟,企业可以注销,但人心不能散。处理好劳动局事务,不仅能让企业轻装上阵,还能给行业留个好口碑——毕竟,商业世界说到底,还是人的江湖。



特别注明:本文《红筹架构拆除,企业注销,如何处理劳动局相关事宜?》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326539.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加赵老师微信 加杨老师微信
04-img3-qrcode.png  ewm.jpg  weixin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