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创业路上最让人头疼的事,除了公司开不起来,可能就是注销了——尤其是当税务部门拿着资产盘点清单问你这堆东西哪去了的时候。我做了20年财税顾问,见过太多老板兴冲冲去注销公司,结果在税务审查这一步卡住:有的因为账面上消失的固定资产说不明白,有的因为存货盘亏没理由被补税罚款,还有的因为老板个人借走的设备没申报,直接被认定为视同销售。今天咱们就聊聊,注销公司时,怎么才能让税务部门的资产盘点审查顺利过关?<
很多老板觉得:公司都注销了,账上没钱、没资产,不就完事儿了?大错特错。税务部门查资产盘点,根本不是跟你过不去,而是怕你藏猫猫。你想啊,公司经营这么多年,买的设备、存货、无形资产(比如商标、专利)哪去了?是真的用完了、报废了,还是偷偷转走了、没入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三条,税务机关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收入的迹象的,可以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说白了,资产盘点就是税务检查有没有偷税漏税的核心环节——你账上的资产,必须跟实物对得上,跟处置凭证对得上,跟税务的逻辑对得上。
我之前服务过一家做餐饮的A公司,老板觉得生意不好,想注销。结果税务去查账,发现账面上有台价值20万的洗碗机,但店里根本找不到实物。老板支支吾吾说去年坏了扔了,但既没有报废审批单,也没有垃圾处理凭证,更没有当年的维修记录。最后税务直接按视同销售处理,补了增值税2.6万、企业所得税5万,还罚了0.5倍滞纳金。老板当时就懵了:东西扔了还不行吗?——在税务这儿,不行!没凭证,就是没处置,就是隐匿资产。
要想资产盘点审查顺利,千万别等税务通知了才慌慌张张去翻仓库。正确的做法是:在决定注销的第一时间,自己先来一次全面资产盘点。我建议老板们列个清单,把公司现在有的、曾经有的资产都列出来,至少包括这四类:
第一类:固定资产——机器设备、办公家具、车辆这些大件。很多企业注销时容易忽略账外资产,比如老板早年用公司钱买的私家车,一直挂在账上固定资产,但车早被老板开回家了;或者公司搬迁时,设备搬走了但没做账务处理,导致账上有实物、没下落。这些在税务眼里都是雷。
第二类:存货——原材料、半成品、库存商品。存货盘亏是税务审查的重点,尤其是那些说不清怎么没的存货。比如有个B客户做贸易的,账面上有100万的库存,但仓库里只有30万,剩下的70万老板说疫情期间卖给了客户,但客户没开发票。税务一听就笑了:没发票怎么入账的?怎么结转成本的?客户是谁?合同呢?最后这70万被全额认定为隐匿收入,补了企业所得税25万。
第三类:无形资产——商标、专利、软件著作权这些看不见的资产。很多企业觉得无形资产不值钱,注销时直接核销了,但税务可能会关注:你这个商标是买的还是自研的?有没有对外转让或授权?如果转让价格明显偏低(比如0元转让给关联方),又没有合理理由,税务会核定转让价格,让你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
第四类:其他资产——比如应收账款、预付账款。这些虽然不是实物,但也是公司资产。如果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没收回,税务可能会问:为什么没收回?有没有催收记录?预付账款如果对方公司注销了,没收到货,能不能作为损失税前扣除?都需要凭证支撑。
盘点时,十有八九会发现账实不符——要么实物比账上多,要么比账上少。这时候千万别硬扛,也别瞎编,得按规矩来:
如果是实物比账上多(盘盈):先想想是不是账外资产。比如早年老板个人投入的设备没入账,或者接受捐赠没开发票。这时候要赶紧补做账,视同销售或营业外收入,该交的税一分不能少。我见过一个老板,盘点时发现仓库里多了一批没入账的存货,是他亲戚入股时投的,但没签合同、没开发票。最后我让他赶紧补了《投资协议》、评估报告,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虽然交了税,但避免了税务认定为隐匿收入。
如果是实物比账上少(盘亏):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处理起来也最麻烦。你得证明这些资产确实没了,而且处置合规。比如固定资产报废,要有《报废审批单》、回收公司收据、照片或视频(显示设备已损坏、拆解);存货盘亏,要有《存货盘点表》、保管人说明、责任认定(如果是管理不善导致的,可能还要有内部处罚记录),如果是自然灾害导致的,还要有气象部门证明、保险公司理赔单。
这里有个坑提醒大家:很多企业觉得东西丢了,找几个员工写个说明就行。税务根本不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企业存货发生盘亏、毁损、报废、被盗,除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外,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也就是说,你不仅要证明丢了,还要证明赔了多少没赔的部分为什么能扣。没有合规凭证,税务直接不让扣,相当于你的损失变成了利润,还要交企业所得税——冤不冤?
做了这么多准备,真到了税务审查现场,有些话千万不能说,说了就是自爆雷区:
第一句:我不知道,以前的会计做的账。 税务一听就知道你在甩锅。公司法定代表人是第一责任人,账务问题你不可能不知道。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部分资产我了解,当时是XX原因处理的,这是当时的凭证和说明,您看可以吗?
第二句:东西早被老板拿回家了,私人用的。 这句话基本等于承认侵占公司资产。老板个人借用公司资产,必须签《借用协议》,约定归还时间,最好还付租金。否则税务会按视同销售处理,公允价值多少就按多少交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我之前有个客户,老板把公司的笔记本电脑拿回家用,注销时没申报,税务查到后按市场价5000元认定为视同销售,补了增值税650元,还让老板补了个《个人所得税(偶然所得)》——因为公司资产给个人用,相当于分红。
第三句:这批货送客户了,算促销。 送客户没问题,但得有《赠送协议》、客户签收单、促销方案,并且要视同销售交增值税。如果你说送了,但没签收单,税务会问:怎么证明送了?客户是谁?有没有联系方式?你答不上来,就按隐匿收入处理。
不管是卖掉、报废、赠送还是盘亏,资产的每一步处置都要有凭证链,从怎么来的到怎么没的,形成一个闭环。比如:
- 买的固定资产:要有发票、合同、入账凭证;
- 使用过程中:要有折旧计提表;
- 处置时:如果是卖掉,要有销售合同、收款凭证、发票;如果是报废,要有报废审批单、回收收据;如果是赠送,要有赠送协议、客户签收单。
这些凭证不用多完美,但逻辑必须通顺——比如2020年买的设备,2023年报废,折旧年限要合理;卖二手设备的价格不能比市场价低太多(除非有评估报告证明贬值)。我见过一个老板,把一台原值10万的设备以1万块卖给朋友,没签合同,也没开发票,税务查到后认为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按市场价5万核定了销售额,补了增值税6500元。老板后来委屈地说:朋友确实只给1万啊!——在税务这儿,朋友情不是正当理由,公允价值才是。
在企业注销过程中,财务凭证不完整是常见硬伤,尤其对知识产权这类无形资产的影响往往被忽视。很多企业认为商标、专利不值钱,随意处置或干脆不申报,殊不知这可能埋下税务风险。例如,若企业账面未记录商标权,注销时却将商标以低价转让给股东,税务部门可能认定为无偿转让或价格明显偏低,要求按公允价值补缴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若商标直接闲置未处理,还可能被认定为未分配利润,导致股东需补缴20%个人所得税。加喜财税在服务中发现,约30%的企业因知识产权处置不规范注销受阻。我们建议企业提前梳理知识产权状态,通过专业评估确定公允价值,协助完善转让协议及税务申报,确保资产处置合规。对财务凭证缺失的知识产权,可通过补充说明、历史合同等材料佐证,降低税务审查风险。企业注销需步步为营,细节决定成败,加喜财税(https://www.110414.com)以20年专业经验,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注销合规服务,让干净退出不留隐患。
特别注明:本文《注销公司,如何应对税务部门对资产盘点的审查?》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299507.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 加赵老师微信 | 加杨老师微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