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20年财务,跟数字、报表、税务打了半辈子交道,最让我夜不能寐的,从来不是合并报表里的勾稽关系,也不是IPO时的审计问询,而是那些没签合同的烂账——尤其是公司注销后,一堆悬而未决的业务、说不清道不明的款项,像埋在路边的,不知道哪天就炸了。<
今天就跟兄弟们掏心窝子聊聊:公司注销时,那些没签合同的尾巴,到底该怎么处理?别看事儿小,处理不好,轻则股东背债,重则财务跟着吃官司。我当年踩过的坑,现在想起来还后背发凉,但也正因这些学费,才攒下了一套实用的方法论。
一、问题:注销后,没签合同到底有多麻烦?
先说个实在的:很多企业注销时,总觉得公司都没了,谁还来查我?这种想法,我劝你趁早打住。没签合同的业务,在公司注销后,就像没埋保险的——不是不炸,时候未到。
具体麻烦在哪儿?我给你掰扯掰扯:
法律上,责任主体消失了,但债务不会。
公司注销前,必须完成清算,通知所有已知债权人。但问题是:没签合同,你怎么证明有这笔债务?比如你给客户做了个定制化开发,口头说好验收后付30万,结果客户一直拖着,你急着注销,就把这事儿忘了。半年后,客户拿着聊天记录、验收单找上门,说你公司欠他服务费——这时候公司已经注销了,法律主体没了,客户只能起诉原股东(因为清算时没通知他),股东可能得用个人财产赔。
税务上,收入没凭证,成本没依据,税务局不认。
注销税务登记时,税务局会查应收账款其他应付款这些科目。要是有一笔没签合同的收入,你既没开发票,也没签合同,税务局直接认定隐匿收入,补税、滞纳金、罚款一个都跑不了。我见过有个公司,注销时漏了一笔50万的咨询费,没签合同也没开发票,两年后被税务稽查查到,股东不仅补了25万税款,还交了12万滞纳金,最后财务还被记了税收违法黑名单。
内部扯皮,财务成背锅侠。
最让人头疼的是内部责任。业务部门说这是口头约定,不算数,老板说注销前怎么没搞定?最后账算到财务头上——你怎么没提醒?我当年就因为这个,差点被老板扫地出门。现在想想,财务哪是算账的,简直是灭火队员,只不过很多时候,火是我们自己没扑灭。
二、挑战:为什么没签合同的账这么难清?
可能有兄弟会说:不就是没签个合同嘛,补签不就行了?哎,你太天真了。注销前处理这些事,难就难在时间紧、任务急、证据乱,再加上各种人情世故,简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第一个挑战:业务部门不配合,都注销了还翻旧账?
我见过最离谱的:注销前一周,财务让业务部门梳理所有未签合同的业务,业务主管甩来一句:那都是去年的事儿,谁还记得?公司都要没了,较什么真?你气不气?但气没用,人家业务岗的K里又没清理旧合同这一项,自然不上心。财务又不能强迫,只能自己一点点扒拉——翻聊天记录、找邮件、查付款凭证,最后累得半死,还可能漏掉。
第二个挑战:证据链残缺不全,你说你有理,他说他有据。
没签合同,不代表没证据。但问题是,证据往往碎片化。比如你给供应商付了款,有银行流水,但对方没给收据;客户验收了服务,有微信聊天记录说OK,没问题,但没盖章的验收单。这些零散的证据,在法律上能不能形成有效债权/债务?法官认不认?税务买不买账?都是未知数。我当年处理过一个案子,对方拿着10条微信记录说要钱,结果一看,都是下周付再等等,连具体金额都没提,最后法院直接驳回了。
第三个挑战:注销流程卡脖子,清算组没动力。
公司注销时,清算组(通常是股东、财务、法务)的核心目标是赶紧注销完,谁有心思处理这些没头没尾的烂账?尤其是如果这笔钱收不回来/付不出去,清算组还可能担责任。所以很多时候,清算组会选择装糊涂——能不处理就不处理,指望混过去。结果呢?混得了一时,混不了一世。
三、解决方案:分四步,把没签合同的尾巴割干净
话虽这么说,但事儿总得解决。根据我这20年的经验,处理注销后的未签合同问题,得按先梳理、再评估、后处理、最后防坑的步骤来,一步都不能少。
第一步:全面扫雷,把没签合同的账都翻出来(别怕麻烦,越细越好)
注销前3个月,财务就得牵头,联合业务、法务、采购,搞一次未签合同专项清查。别想着大概齐,必须具体到每一笔业务。我建议做一个《未签合同业务清单》,至少包含这些信息:
| 业务内容 | 对方单位/个人 | 发生时间 | 金额(预估) | 已履行情况(已收款/未收款/已付款/未付款) | 现有证据(微信/邮件/银行流水/验收单等) | 负责人 |
|----------|----------------|----------|--------------|--------------------------------------------|----------------------------------------|--------|
| 定制软件开发 | ABC科技公司 | 2023年6月 | 30万 | 已交付,未收尾款 | 微信聊天记录(确认验收)、银行流水(预付10万) | 张三(业务) |
| 设备维修 | 李师傅(个人) | 2023年10月 | 2万 | 已维修,未付款 | 现金付款凭证(无收据)、维修照片 | 李四(采购) |
这里有个行业潜规则:别光找业务部门要数据,自己动手翻系统!比如ERP里的销售订单(没签合同但下了单)、OA里的审批记录(比如费用报销时提到某笔业务)、甚至财务的银行流水(大额转账备注项目款但没合同)。我当年就是靠翻银行流水,发现了一笔业务部门忘了说的咨询服务费,不然肯定漏了。
第二步:法律体检,分清哪些是债,哪些是坑\
清单出来了,接下来就得请法务(或外部律师)给每笔业务做个体检。重点看三个问题:
1. 有没有法律关系?
没签合同不代表没法律关系。根据《民法典》,只要一方履行了主要义务,对方接受,合同就成立。比如你给客户发了货,客户收了且没提异议,就算没签合同,买卖关系也成立。但如果是纯口头约定,比如我帮你介绍客户,你给我介绍费,没证据的话,可能被认定为居间关系,也可能被认定为自然债务,能不能追回来,两说。
2. 有没有超过诉讼时效?
一般债务的诉讼时效是3年,从你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之日起算。比如2023年1月的业务,到现在(2024年)还没解决,已经快2年了,再拖着就过时效了。这时候必须赶紧发《催款函》,让对方签收,把时效续上。我见过有公司,注销前没发催款函,注销后对方直接以时效已过抗辩,钱一分没要回来。
3. 有没有连带责任风险?
如果是股东个人担保、或者公司财产与个人财产混同,注销后股东可能还要担责。比如你跟供应商说老板个人担保,你放心发货,结果没签担保合同,但有微信记录,供应商完全可以起诉老板个人。
第三步:分类拆弹,能补的补,不能补的谈,谈不拢的割
体检完了,就得对症下药。我一般把未签合同分成三类,分别处理:
第一类:能补签的——赶紧补,别磨蹭!
比如业务还在合作、对方也认账的,或者有明确证据链的(比如银行流水+验收单+微信确认),注销前一定要补签《补充协议》或《确认函》。协议里要写清楚:业务内容、金额、履行时间、违约责任——哪怕对方是大客户,也别怕得罪人,该签的必须签。我当年有个客户,是上市公司,一开始嫌麻烦不补签,我直接把《风险告知函》甩他脸上:不签也行,注销后您被起诉了,别找我。最后乖乖补了。
第二类:不能补签但能协商的——放低姿态,达成书面和解。
比如对方失联了,或者对方不认账,但有部分证据的。这时候别硬刚,先尝试协商。我建议发《债权/债务确认函》(用EMS寄,保留寄送凭证),内容写:截至XX日,贵司欠我司XX款,共计XX元,请于X月X日前确认。若逾期未回复,视为认可。如果对方签收了没回复,基本就坐实了债务。如果对方不认,那就只能放弃——别想着死磕,注销后继续追,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第三类:没证据、没希望的——果断切割,别留尾巴。
比如就是口头约定,啥证据都没有,或者对方已经破产/失联的。这种怎么办?我建议在清算报告里写清楚:截至清算基准日,经核查,公司无其他未清偿债务/应收账款。然后让所有股东签字,确认对未申报债权不承担责任。虽然不能100%保证后续不出问题,但至少能降低股东连带风险。这里有个小技巧:清算报告别写得太满,可以加一句如有未发现的债务,由原股东按出资比例承担,既显得负责,又留了后路。
第四步:财务收尾,该报税的报税,该归档的归档
处理完业务,财务最后要把账理清楚:
1. 收入确认: 该入账的收入赶紧入账,补开发票(如果税务局要求)。比如那笔30万的软件开发费,即使没签合同,只要有验收记录,也得确认收入,不然税务查到就是隐匿收入。
2. 成本扣除: 该取得发票的取得发票。比如那笔2万的维修费,虽然没签合同,但有现金流水和照片,也得让李师傅补个收据(哪怕手写的),不然成本不能税前扣除,相当于白交税。
3. 资料归档: 所有补签的合同、确认函、催款函、银行流水,都归档!别想着注销了就没事,这些资料至少保存10年(税务追诉期是5年,但保险起见存久点)。我当年有个同事,注销后把资料当废纸卖了,结果两年后被追责,资料没了,说不清,最后只能自己赔钱——你说冤不冤?
四、经验教训:那些年,我踩过的坑与攒下的保命符\
说了这么多,都是我踩过坑、摔过跤换来的。尤其是两个失败案例,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脸疼。
坑一:轻信口头承诺,股东赔了20万
刚做财务总监那会儿,在一家创业公司,老板急着注销,说所有账都清了,就差工商手续了。结果注销后半年,一个供应商拿着微信聊天记录找上门,说我们欠他10万货款。我当时就懵了——业务部门说口头说好货到付款,但对方一直没开发票,所以没付。结果呢?法院认定微信记录+送货单能证明合同关系,股东被连带赔偿10万,外加2万诉讼费。老板气得把我骂得狗血淋头,我自己也内疚了好久——早知道注销前让业务部门把微信记录整理出来,让供应商签个《确认函》,哪有这些事儿?
教训: 口头约定比纸还薄,哪怕客户是铁哥们,该留的证据也得留。现在我跟业务部门打交道,第一句话就是:没证据的业务,别找我报账。\
坑二:怕得罪客户,没敢催款,注销后倒贴15万
后来在一家集团公司,处理子公司注销。有个大客户,我们给他供了半年货,50万尾款一直拖着,客户说等我们项目款下来就付。子公司老板怕得罪客户,一直没催,注销时也没把这笔应收账款列进去。结果注销后,客户拿着我们开的发票(虽然没签合同,但发票上有业务内容),说你们欠我服务费没抵扣,反起诉子公司15万。最后子公司没钱赔,只能从集团公司账上扣,我作为财务总监,被记了工作失误,扣了半年奖金。
教训: 注销前,该催的钱赶紧催,该得罪的客户也得稍微得罪一下。我跟你们说,客户没那么玻璃心,你催款,他可能觉得你专业;你不催,他转头就把你忘了。现在我们公司有个规矩:所有业务,不管签没签合同,收款超过60天,财务必须发《催款函》,抄送给老板和业务负责人——谁也别想装糊涂。
攒下的保命符:三招预防注销后爆雷\
经历过这些坑,我现在总结了一套预防未签合同风险的方法,分享给兄弟们:
第一招:合同前置,哪怕先签个框架协议。
现在我跟业务部门说:谈业务可以,先拿合同来谈。哪怕是个框架协议,约定具体业务以订单为准,也比口头强。我见过有些公司,用订单确认单替代合同,每笔业务下单时让客户签字确认,效果也不错——灵活,又有法律效力。
第二招:财务前置,业务谈完就找我要证据链。
现在我做财务,不等人催,主动找业务部门要证据。比如业务说签了个大单,我就问:合同呢?预付款流水呢?发货单呢?没齐,别想走报销流程。久而久之,业务部门也养成了先要证据再干活的习惯——毕竟财务不签字,他们拿不到提成。
第三招:注销前置,提前3个月启动烂账清理。
现在我们公司注销,必须提前3个月成立清算小组,财务牵头,把所有未签合同、未收款项、未付账款都过一遍。清单出来后,老板签字确认,谁的业务谁负责清理——跑不了和尚也跑不了庙。这样就算后续有问题,也能说清楚该做的都做了,责任小很多。
最后说句大实话
财务这行,看着跟数字打交道,其实跟人打交道更多。处理未签合同的问题,既要懂法律、懂税务,更要懂人心——业务部门的心(怕麻烦)、老板的心(怕担责)、客户的心(怕吃亏)。说白了,就是把丑话说在前面,把证据留好,把责任分清。
我当年刚入行时,带我的老会计跟我说:财务不是'算账的',是'看门的'——要把公司的'钱袋子'看好,也要把'雷'排好。现在想想,真是这个理儿。注销公司就像搬家,东西没收拾干净,新家住不安生;烂账没处理干净,注销后也睡不踏实。
希望我这些经验,能帮兄弟们少走弯路。记住:财务的路,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步步为营。毕竟,我们手里的每一张凭证、每一份合同,都是在给公司上保险,也是在给自己攒口碑。
行了,就说这么多,再说下去像讲课了。最后祝大家:永远别遇到没签合同的烂账,遇到了也能轻松搞定!干杯!
特别注明:本文《未签订合同,公司注销后如何处理?》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281174.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 加赵老师微信 | 加杨老师微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