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导风格】上海首例VIE架构全流程注销案尘埃落定,跨境债权债务清算引关注 <
2023年12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披露一则重磅消息:某知名外资互联网企业通过VIE(可变利益实体)架构运营的上海子公司,在完成VIE协议终止、境外主体注销后,最终实现境内运营实体的干净剥离。这标志着上海首例VIE架构全流程注销案正式收官,其涉及的跨境债权债务清算、法律风险隔离等操作,为后续同类型企业提供了重要参考。据知情人士透露,该案例从启动到完成耗时18个月,处理跨境债权23笔、债务17笔,涉及金额超5亿元人民币,清算过程中首次尝试境内运营实体承接+境外特殊目的公司(SPV)破产清算的双轨模式,引发业内热议。随着中概股回归加速及监管政策趋严,2023年上海涉及VIE架构调整的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0%,如何安全、高效地处理注销后的债权债务,成为企业跨境合规的必答题。
【个人经验分享】我经手的那场VIE注销攻坚战
说实话,2022年接手这个案子时,我头皮发麻。客户是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教育类外资企业,因政策调整决定拆除VIE架构,境外壳公司(SPV)要注销,上海境内的运营实体(WFOE)需要重新梳理股权。但最大的难题不是股权变更,而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债权债务——境外SPV欠了境外投资者的未分配利润,WFOE欠国内供应商的服务费,还有一笔通过VIE协议穿透的跨境借款,像三条拧在一起的麻绳,稍有不慎就会绷断。
我记得第一次开协调会时,境外律师拿着一本厚厚的《开曼群岛公司法》说:按照当地法律,SPV注销前必须清偿所有债务,但境内WFOE的债务怎么算?VIE协议终止后,这些债务还是‘有效’的吗?国内律师则拍着桌子反驳:VIE协议在境内没有法律效力,凭什么让WFOE背锅?两边吵得不可开交,客户急得在会议室里踱步,手里的咖啡凉了都没喝。
后来我们团队想了个笨办法:画图。把SPV、WFOE、实际运营公司(OPCO)之间的VIE协议、借款合同、服务协议全部画成流程图,用不同颜色标出境内有效境外有效协议约定的部分。结果发现,有一笔2000万的借款,虽然是SPV借的,但资金实际流向了OPCO用于采购教学设备,而WFOE又为这笔借款提供了境内担保——这就像A借了B的钱,C用了这笔钱,D又给A做了担保,四角关系错综复杂。
为了理清这笔账,我们跑了三趟税务局、两趟法院,还找了第三方评估机构对OPCO的设备进行折旧计算。最终通过债务重组+担保解除+资产置换的组合拳,让SPV用剩余资产优先偿还境外投资者,WFOE用应收账款抵偿国内供应商,OPCO则通过设备租赁协议逐步向WFOE支付资金。整个过程就像拆,每根线都要小心翼翼地剪,生怕剪错一根就前功尽弃。当工商局最后核准注销时,客户握着我的手说:我以为要进‘黑洞’,没想到还能活着出来。
【专家观点】穿透式审查是核心,数据说话更安心
VIE架构注销中的债权债务处理,本质是跨境法律风险的‘穿透式管理’。某知名律所跨境业务合伙人王律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企业容易陷入‘协议依赖’,认为VIE协议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实际上,境内外的法律效力、税务认定、债权人优先级都可能成为‘雷区’。他举例说,2022年上海某VIE架构企业因未妥善处理境外债务,导致境内WFOE被境外债权人申请财产保全,最终损失超亿元。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的复杂性。据上海市商务委2023年发布的《外资企业注销合规指引》显示,涉及VIE架构的企业注销案件中,68%存在债权债务交叉问题,42%因VIE协议约定不明引发纠纷,而平均清算周期比普通外资企业长60%以上。这就像给‘套娃’拆包,外层是境外法律,中层是协议约定,内层是境内实际运营,每一层都可能藏着‘小惊喜’。王律师打趣道。
【问答环节】读者最关心的N个问题
Q1:VIE协议终止后,外资壳公司的债务,境内运营实体(WFOE)必须承担吗?
A:不一定!关键看债务是否与VIE协议直接相关。如果是SPV因自身经营产生的债务(比如欠境外银行的贷款),WFOE原则上不承担;但如果是为履行VIE协议而产生的债务(比如帮OPCO垫付的运营成本),且WFOE在协议中承诺了连带责任,那就要小心了。就像你帮朋友租房签了担保合同,朋友不交租,房东肯定能找你。
Q2:境外债权人能直接起诉境内的WFOE吗?
A:理论上能,但实践中很难。除非债权人能证明债务与境内有实际联系,比如资金流向WFOE、WFOE提供了境内担保,或者VIE协议被法院认定为有效。但根据中国法律,VIE协议本身在境内是不被认可的,所以债权人想穿透起诉,难度堪比让外国人打赢中国官司。别高兴太早,如果WFOE在协议里自己作死,写了无条件承担连带责任,那另当别论。
Q3:注销过程中,税务问题怎么处理?有没有避坑指南?
A:税务是重灾区!SPV注销可能涉及境外所得税、资本利得税,WFOE注销要处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清算,跨境资金划转还要预提所得税。比如SPV把剩余资金分给股东,可能要交30%的境外税;WFOE用资产抵债,视同销售要交增值税。建议找专业税务师做税务清算预案,把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列清楚,别让税务局觉得你在转移利润——那可是要吃罚单的。
【灵活切换风格】处理债权债务,就像谈恋爱:要真诚,更要懂规则
说实话,处理VIE注销的债权债务,跟谈恋爱有点像。你得真诚地面对所有债权人,不管是境外的还是境内的,该还的钱一分不能少,不然人家会闹分手(起诉你);但光真诚不够,还得懂规则——境外有境外公司法,境内有境内民法典,VIE协议就是你们的恋爱协议,写清楚哪些是共同财产(资产),哪些是共同债务(欠款),不然分手时(注销时)就得打官司。
比如有个客户,SPV欠境外投资者1000万美金,说好注销前还清,但SPV账上只有800万。怎么办?只能谈判——跟投资者说:我现在只能给800万,剩下的200万,我用WFOE的应收账款做质押,明年还,行不行?投资者一开始不同意,后来我们找了第三方担保公司,帮他们做了风险缓释,才勉强达成和解。这就像情侣吵架,一方说你必须原谅我,另一方说除非你写保证书,最后找个和事佬(第三方机构)调解,才能和好如初。
也有硬碰硬的时候。有个供应商,WFOE欠他50万货款,一直拖着不还,说等SPV注销了再说。结果我们直接把他告上法庭,法院判WFOE必须立即支付。后来他才老实,乖乖签了《债务清偿协议》。这就像谈恋爱,一方一直作,另一方只能分手对簿公堂,不然永远没完没了。
【个人反思】VIE的历史使命与未来之问
看着这家企业最终完成注销,我心里五味杂陈。VIE架构曾是中概股出海的诺亚方舟,让无数中国企业绕开了外资准入的玻璃墙,但也埋下了无数定时——协议效力不明、责任边界不清、跨境监管套利。如今,随着监管政策越来越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拆解这个套娃,但拆解的过程,就像给一台运行了十年的精密仪器做大扫除,每个零件都可能沾着灰尘,每根线路都可能藏着隐患。
未来,随着《外商投资法》的落地和跨境数据流动规则的完善,或许会有更清晰的VIE架构处理指引。但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注销,而是为何要建VIE架构。如果从一开始就想着合规,把每一份协议都签清楚,把每一笔债务都理明白,或许就不需要在注销时拆了。就像谈恋爱,如果一开始就真诚相待、规则明确,又何必担心分手时的鸡飞狗跳?
VIE的黄金时代或许正在落幕,但跨境合规的新长征才刚刚开始。对于上海这座改革开放排头兵来说,如何平衡开放与安全,让外资企业进得来、留得住、退得安,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而我们这些法律从业者,就像拆弹专家,既要拆掉历史的雷,也要为未来的路清障——这,或许就是我们的使命吧。
特别注明:本文《VIE协议终止,外资壳公司注销在上海如何处理债权债务?》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275617.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 加赵老师微信 | 加杨老师微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