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背景】 <
随着国内免税市场政策调整与行业洗牌,多家免税店进入注销阶段。注销流程看似走程序,实则暗藏税务风险与合规陷阱。近日,我们专访拥有20年财税从业经验的陈国栋——前某省税务局稽查科骨干,现任某知名财税咨询机构首席顾问,擅长处理复杂企业注销与税务争议。他的工作室墙上挂着一幅字:税法如棋,落子无悔;合规为道,行稳致远。
【访谈实录】
一、开场:免税店注销,比普通企业多绕几道弯
记者:陈老师您好!最近免税店注销话题热度很高,很多企业负责人问:我们免税店享受税收优惠,注销时是不是能‘少走点流程’?您怎么看?
陈国栋(端起紫砂壶,给记者斟了杯茶,笑眯眯地说):这个事儿啊,得从根儿上捋。 免税店注销,非但不能少走流程,反而比普通企业更复杂——普通企业注销是终点,免税店注销是终点+复盘,因为它享受过特殊政策,税务清算得把优惠账和责任账一起算清楚。
(他放下茶壶,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打个比方:普通企业注销像退租,检查房屋有无损坏;免税店注销像交还文物,不仅要检查房屋,还得证明文物在租用期间保管完好、没有私下倒卖。你说,能一样吗?
二、核心难点:税务清算、库存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记者:那具体来说,免税店注销最核心的难点是什么?有没有企业因为没注意踩坑的案例?
陈国栋(眉头微蹙,身体前倾):难点就三个:税务清算怎么算‘明白账’,库存商品怎么处理‘不踩雷’,历史遗留问题怎么‘翻篇儿’。
先说税务清算。免税店享受增值税、消费税等免税优惠,但注销时得把优惠期间和非优惠期间的业务分开算——比如2020年疫情后,部分免税店临时转内销,这部分就得补税。我2019年处理过海南某免税店,老板觉得反正一直免税,注销时一起算就行,结果税务稽查发现,2017年他有3个月违规销售了应税商品,少缴增值税80多万,最后不仅补税,还罚了50%的滞纳金。税法这东西,平时不记账,注销时就得‘还高利贷’。
再说库存处理。免税店库存价值高,名酒、化妆品、奢侈品一堆,怎么处理是大学问。政策规定,免税库存只能退运或销毁,但有些企业为了省运费,偷偷改头换面内销。2021年杭州有个免税店,把库存洋酒灌进自己品牌的瓶子,当国产酒卖,被海关和税务局联合查处,老板进了局子。免税商品是‘戴着镣铐跳舞’,跳舞时不能摘镣铐,注销时更不能。
最头疼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比如有些免税店早期挂靠经营,主体和实际运营方不一致;或者有股东抽逃注册资本,账上实收资本是空的。我去年帮一个外资免税店注销,发现2015年成立时,外方股东用一台旧设备作价出资,但没经过评估,税务不认可,得补缴印花税、企业所得税,连带滞纳金一共补了300多万。老账不清,新账难结——注销就是给企业‘扫雷’,雷不扫完,门都出不去。
三、争议焦点:免税店注销,该从宽还是从严?
记者:有企业负责人抱怨:我们享受了国家那么多免税政策,注销时能不能‘网开一面’?比如库存销毁能不能简化流程?您怎么看这种政策宽容的诉求?
陈国栋(突然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严肃,手指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圈):这个问题啊,得站在‘政策初衷’和‘公平正义’两个角度看。
(他喝了口茶,语气放缓)从政策初衷看,免税店是为了促进离岛免税市内免税发展,吸引消费回流。如果注销时从宽,比如允许库存随意内销,确实能帮企业减负,但会破坏市场公平——普通零售企业卖同样的商品要缴税,免税店注销时却能免税处理,这对其他企业不公平,也违背了税法公平税负的原则。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了严管+优服四个但从严不等于一刀切。去年上海有个免税店,因为疫情决定注销,库存有2000多万的名表,按规定要销毁,但企业提出捐赠给公益机构。我们帮他们和税务局沟通,最终同意视同销售但按成本价计税,既避免了浪费,又合规了。税法是冷的,但执法可以是暖的——关键看企业有没有‘合规意识’,愿不愿意主动解决问题。
四、实战经验:注销避坑指南,记住这五步
记者:那企业实际操作中,有没有避坑指南?比如流程顺序、材料准备等。
陈国栋(眼睛一亮,身体往后靠了靠,像分享武林秘籍一样):要说指南,我总结了个‘五步法’,一步都不能错。
第一步:自查家底,算清三本账。 企业的总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税账(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应纳税额)、优惠账(享受过的免税金额、对应的进项税额),必须先对清楚。我见过有企业注销时,账上库存商品和实际库存差了500万,最后查是员工监守自盗,注销流程直接卡住。
第二步:提前沟通,别等找上门。 很多企业觉得注销是自己的事,等税务局来查才着急。其实应该在决定注销后,主动找主管税务局预审,把历史问题、库存处理方案提前报备。2020年广州有个免税店,主动沟通后,税务局允许他们用库存抵缴欠税,避免了资金链断裂。税企关系不是‘猫鼠游戏’,是‘合作关系’——你主动,他就帮你;你躲,他就查你。
第三步:库存处理,选对路子。 政策允许的库存处理方式有三种:退运出境(适合进口商品)、捐赠(需取得合规票据)、销毁(需全程录像、第三方见证)。千万别学我2018年遇到的一个老板,觉得销毁麻烦,把库存香水倒进下水道,结果被环保局罚款,税务局也怀疑他私藏,最后花了双倍代价才解决。处理库存,合规比省钱重要一万倍。
第四步:人员安置,别留尾巴。 免税店员工多,注销涉及社保、欠薪问题。我见过有企业为了省钱,没给员工补缴社保,结果员工去劳动仲裁,税务局以存在劳动纠纷暂停注销,拖了半年才办完。注销企业,先安顿好人,再处理事——人心稳了,事儿才顺。
第五步:资料归档,以备回头看。 注销后,税务档案要保存10年以上。有企业觉得注销就完事了,把资料当废纸卖了,结果3年后税务局查某笔免税业务是否合规,资料没了,直接认定为虚假申报,补税罚款。税法不会‘遗忘’,只是‘延迟’——你今天埋的雷,总有一天会炸。
五、行业寄语:新人入行,要懂税法,更要懂人性
记者:想请陈老师给财税行业的新人一些建议,特别是在处理免税店这类复杂业务时。
陈国栋(眼神变得柔和,望向墙上的合规为道四个字,缓缓开口):年轻人刚入行,别光啃条文,得‘接地气’。
税法是死的,但企业是活的。我见过有的新人,拿着《增值税暂行条例》跟老板抬杠,说你这不符合第XX条,结果老板拍桌子:你懂什么?我们企业特殊情况!其实,老板说的特殊情况,可能是历史遗留问题,也可能是行业潜规则——新人要做的,不是挑错,而是帮企业解决问题:既要指出风险,又要给出合规的解决方案。
(他喝了口茶,语气坚定)比如免税店注销,新人不能只说你要补税,得告诉老板怎么补最划算能不能分期缴库存怎么处理损失最小。这需要懂税法,更懂人性——老板怕麻烦、怕罚款、怕资金链断,你得站在他的角度,用他能听懂的话,把合规的好处讲明白。
记住,财税不是‘算账的工具’,是‘经济的桥梁’——帮企业合规,就是帮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访谈后记】
两个多小时的访谈,陈国栋老师始终保持着热情与严谨。他的办公室里,除了财税书籍,还放着几本《免税店运营管理》《海关监管实务》——他说:做财税,不能只盯着‘税’,得懂企业的‘业务’,懂政策的‘背景’,这样才能真正帮到企业。
离开时,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他的办公桌上,茶杯里的龙井还在冒着热气。或许,这就是资深财税人的底色:既有铁面无私的专业,也有温度执法的情怀,更有行稳致远的智慧。
特别注明:本文《税务局注销免税店,有哪些注意事项?》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272304.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 加赵老师微信 | 加杨老师微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