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导风格】 <
企业注销潮下,留抵税额成隐形关卡,多地税务局提示税务风险
本报讯(记者 李明)近日,随着部分行业进入调整期,全国企业注销数量同比上升15%。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XX省税务局获悉,今年第二季度,企业注销税务登记业务中,涉及增值税留抵税额处理的占比达37%,较去年同期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因留抵税额处理不当导致注销周期延长、甚至产生滞纳金的企业占比约8%。税务专家提醒,留抵税额并非注销时的麻烦,而是企业沉淀的权益,处理得当可转化为真金白银,反之则可能成为税务。
【个人经验分享】
说真的,我从来没想过,注销公司时最让我头疼的,不是一堆堆的报表,而是那笔10多万的留抵税额。去年我关掉了经营了5年的设计工作室,一开始我以为注销就是跑几趟部门、交回执照的事儿,结果在税务局被留抵税额的问题卡了半个多月。
当时工作室账面上有12万多的增值税留抵税额,是我这几年买设备、付房租时攒下来的进项税额。一开始我想:这钱本来就是我自己垫的,公司注销了总得还给我吧?结果税务局的同志告诉我:可以退,但得走流程,而且要查清楚你这3年的申报有没有问题。
我这才慌了神——前两年创业初期,为了省成本,我找过一些低价代账,账目做得乱七八糟,有些进项发票连对应的合同都找不到了。税务局的同志拿着我们的申报记录,指着其中一笔6万的设备采购说:这笔进项税额对应的设备在哪里?有没有使用痕迹?我当时脸都白了——那台电脑早被我淘汰了,发票却还在抵扣。
最后折腾了快一个月,补了2万多的滞纳金,才把留抵税额退回来。走出税务局那天,我站在路边抽了三支烟,心里五味杂陈:要是早知道注销前要查这么细,我当初何必图省事把账做得那么乱?留抵税额这东西,平时看着是数字,真到注销时,才知道是真金白银的考验。
【专家观点+数据引用】
留抵税额的处理,确实让不少企业主踩坑。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理事王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创业者认为'公司注销了,账就清了',其实留抵税额是企业的'合法债权',相当于国家暂时'借'给企业的钱,注销时必须'清算'。如果企业存在虚增进项、隐瞒收入等行为,留抵税额会成为税务稽查的'突破口'。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企业注销留抵税额退税金额达320亿元,但同期因留抵税额处理不规范被追缴税款及滞纳金的企业超过1.2万户,平均每户额外损失8.7万元。这就像你借了朋友钱,还钱时朋友却发现你当初借钱的理由是假的,能不生气吗?王明打了个比方,税务部门不怕你退税,就怕你'带病退税'。\
【问答环节】
Q1:留抵税额到底能不能退?怎么退?
A1:能退!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企业注销时,如果期末留抵税额大于零,且符合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B级无欠税、无未缴滞纳金等条件,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留抵税额。流程大概是:先注销税务登记(在电子税务局提交申请),然后提交《注销税务登记申请表》《增值税留抵税额退税申请表》等资料,税务局审核通过后,税款会退到公司账户。
Q2:如果不想退税,能直接抵缴欠税吗?
A2:可以!而且有时候更划算。比如你公司有5万欠税,8万留抵税额,那就可以用8万中的5万抵缴欠税,剩下的3万再申请退税。相当于左手倒右手,还能省去退税的流程。但要注意,抵缴欠税需要先向税务局申请,不能直接抵。
Q3:没留抵税额,是不是注销就简单了?
A3:也不能这么说。没留抵税额,不代表没有风险。比如你有没有隐匿收入?有没有虚列成本?有没有欠缴社保?税务局在注销时会进行税务清算,查3年甚至5年的账。我见过一家公司,没留抵税额,但因为少报了20万收入,被追缴税款5万、滞纳金2万,最后注销花了3个月。
【继续个人经验分享】
后来我才知道,留抵税额这东西,就像企业的存款,平时不用,真到需要时(比如注销),才知道取款有多麻烦。我有个朋友做餐饮的,公司注销时有20万留抵税额,但他提前半年就开始整理账目:把没合同的发票补上,把报废的设备做进项税额转出,最后退税只用了10天。他说:早干嘛去了?注销前半年就该把'账'理清楚,别到时候'临时抱佛脚'。
这话我深有体会。要是我在决定注销前,就找专业的税务师把账目梳理一遍,何至于补那么多滞纳金?现在想想,创业时总觉得税务是小事,等真到注销时,才发现小事全是大事。
【比喻+正式分析】
注销公司就像搬家,留抵税额就是打包好的行李。如果你平时把行李(账目)整理得整整齐齐,搬家时(注销)就能轻松搬走;要是平时乱堆乱放(账目混乱),搬家时肯定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被税务局追税)。
从税务角度看,留抵税额的处理本质是权益清算。企业作为纳税人,享有退还多缴税款的权利,但也必须履行如实申报的义务。如果企业通过虚增进项、隐匿收入等方式虚增留抵税额,不仅无法退税,还可能构成逃税罪,面临刑事责任。这就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眼前的小便宜,赔上更大的损失,实在得不偿失。
【个人反思与未来展望】
现在回头看,注销公司时遇到的留抵税额问题,其实是我创业路上的一堂税务课。以前总觉得税务是财务的事,现在才明白,创业者必须懂税务——这不是额外负担,而是经营底线。
未来,随着税收政策的优化,留抵税额的处理可能会更便捷。比如,有些地方已经试点注销预审,企业可以在决定注销前,先向税务局提交资料,提前排查风险。但我还是想说,政策再好,不如早做准备。创业时多花点时间在账目上,注销时就能少跑几趟税务局;平时多关注税务政策,关键时刻就能少踩几个坑。
毕竟,创业是一场马拉松,注销是终点线。只有把每一步都走稳了,才能真正轻松告别,不留遗憾。
特别注明:本文《注销公司,留抵税额税务影响?》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270154.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 加赵老师微信 | 加杨老师微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