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场景】 <
下午三点,阳光斜照进某财税咨询公司的会议室,落地窗外是城市稀疏的车流。桌上摆着三杯冒着热气的茶,中间散落着几份打印的影视公司注销案例材料。访谈者小林(财经媒体记者)坐在一侧,对面是税务律师陈默、影视公司财务总监周明,以及税务局稽查科科长李刚。
一、开场:从为什么注销说起
小林(推了推面前的材料):今天想请三位聊聊影视公司税务清算注销的风险。先从最基础的问起——影视公司一般什么情况下会启动注销?
周明(财务总监,语速较快,带点行业术语):哎,原因可太多了。有的是项目做完了,公司没新业务,空着也是成本;有的是股东闹矛盾,散伙了;还有的……(苦笑)是实在撑不下去了,账上没钱,欠着供应商和员工工资,只能注销了断。
陈默(税务律师,接话时语调平稳):补充一点,影视行业还有特殊性——很多项目是一次性的,拍完一部戏,项目公司可能就注销了。比如我们刚帮一个客户处理完古装剧的项目公司,就是拍完就注销,这种情况很常见。
李刚(稽查科科长,声音沉稳):从监管角度看,长期不经营、零申报的公司,我们会列入异常名录,最后可能强制注销。主动注销还好,怕的就是那种僵尸企业突然想注销,结果一堆历史问题暴露。
小林:那注销流程中,税务环节是不是最复杂的?
周明(拍大腿):可不是嘛!我们公司去年注销,光是税务清算就拖了半年。税务局要查三年的账,成本票、收入流水、个税申报……有一张票对不上,就不给开清税证明。最后请了税务师事务所,花了二十万才搞定。
二、核心风险:税务清算中的坑
小林:那具体来说,影视公司税务清算注销有哪些高风险点?能不能从法律、实操、监管三个角度分别说说?
陈默(身体前倾,手指点了点材料):法律风险首当其冲。比如股东连带责任——如果公司注销时,股东没如实申报出资,或者抽逃出资,哪怕公司注销了,债权人(包括税务局)还能找股东追偿。去年有个案例,影视公司注销时隐瞒了100万的片酬收入,股东被认定为偷税,最后不仅补税,还罚了滞纳金,甚至有刑事责任风险。
周明(赶紧接话,语气有点急):对对对,我们当时就踩过这个坑!有个演员的片酬是通过个人独资企业转的,没申报个税,清算时被税务局查出来了。最后公司补了30万税款,股东还被约谈了。哎,说白了,影视行业灵活用工多,但税务上很容易不合规。
李刚(喝了口茶,放下杯子时发出轻响):从稽查实践看,最常见的是成本票缺失和收入隐匿。影视公司拍戏,场地、道具、群演费用很多都是现金交易,对方不给票;或者为了少缴税,把部分收入挂在其他应付款里,不申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清算时,税务局会核定征收,这时候企业就亏大了——核定的税额往往比实际应缴的高。
小林(追问):核定征收具体怎么操作?对企业影响有多大?
李刚:比如公司申报的收入是500万,但成本票只有200万,税务局会根据行业利润率(假设10%)核定应纳税所得额:500万×10%=50万,再乘以税率25%,就是12.5万企业所得税。如果企业实际利润只有5%,那相当于多缴了税。
周明(叹气):我们公司就是这样!有个项目拍了三年,中间换了三个财务,成本票丢了好多。清算时税务局按15%的利润率核定,比我们实际利润高了8个点,多缴了将近40万。早知道提前把票据整理好,也不至于……
三、连锁反应:不止是补税那么简单
小林:除了补税和罚款,税务清算注销还有没有其他连锁风险?比如对公司股东、高管的个人影响?
陈默(眼神严肃):有,而且很严重。比如税务注销前置问题——现在工商注销前必须先办税务注销,如果税务有问题,公司连营业执照都注销不了。股东想退出?门儿都没有。还有,如果公司有欠税,股东在征信系统里会有记录,影响贷款、高铁出行,甚至孩子考公务员。
李刚:补充一点,影视公司常涉及跨境业务,比如境外拍摄、境外片酬支付。如果没按规定代扣代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清算时不仅要补税,还可能涉及外汇管理局的处罚。去年有个公司,请香港演员没申报个税,被税务局和外汇局联合查处,罚款加滞纳金一共80多万。
周明(擦了擦额头的汗):说到这个,我们公司差点栽跟头!之前有个项目在海外取景,当地合作方开了外文发票,我们财务没翻译过来,直接入账了。清算时税务局说不符合税前扣除规定,不让抵成本。后来找了翻译公司公证,又补了税,才把事情摆平。哎,跨境业务的专业性太重要了!
四、如何规避:提前规划是关键
小林:听下来感觉影视公司注销像拆弹,稍有不慎就引爆风险。那有没有系统性的规避方法?
陈默:核心是提前规划。我建议企业至少在注销前6个月启动税务自查:第一,梳理历史账务,把成本票、收入凭证补全;第二,检查个税申报,特别是演员、导演的劳务报酬,有没有代扣代缴;第三,处理资产,比如公司买的摄影设备、版权,转让时要缴增值税和所得税,别漏了。
周明(点头):对!我们后来总结了个注销清单,有100多项,从营业执照正本到银行对账单,从合同到发票,一样样核对。虽然麻烦,但能避免80%的风险。还有一点,别信代办注销包过的中介,很多都是做假账,后患无穷。
李刚(从监管角度):企业要建立税务合规档案。比如影视项目的合同、预算、结算单,都要保存10年以上——现在税务稽查追溯期是3年,但重大案件可以延长到5年。我们去年查过一个注销5年的公司,还是查出隐匿收入,就是因为档案没销毁。
小林:如果企业已经走到清算这一步,发现税务问题,还有没有补救措施?
李刚:有,赶紧主动补申报。根据《税收征管法》,偷税追征期是无限长的,但主动补缴、滞纳金可以减半,还能免于行政处罚。最怕的是捂盖子,等税务局上门查,那就麻烦了——不仅要补税,还可能移送公安机关。
五、尾声:合规才是安全出口
小林(看了看表):最后一个问题,三位觉得影视行业未来税务清算会越来越严吗?
陈默:肯定会。现在金税四期大数据监管,企业银行流水、发票、社保数据都能比对,想隐瞒收入几乎不可能。影视行业以前灰色地带多,以后必须走合规路线。
周明(苦笑):是啊,以前觉得注销就是关个门,现在才知道是个大工程。我们公司现在就算不拍新戏,也留两个财务专门整理档案,就为将来注销做准备。
李刚(微笑):严监管不是坏事。对合规的企业来说,公平竞争;对不合规的,淘汰掉。影视行业要健康发展,税务规范是基础。
小林(合上笔记本):感谢三位今天的分享,感觉影视公司税务清算注销就像过安检,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访谈后总结】
影视公司的税务清算注销,表面是关门大吉,实则是企业合规经营的终极大考。从成本票缺失到股东连带责任,从跨境税务风险到稽查追溯期,每一个坑背后,都是行业长期存在的灵活与合规的矛盾。
周明的经历道出了许多中小影视公司的痛点:重业务轻财税,直到注销时才被秋后算账。而陈默和李刚的建议,本质上指向同一个方向——税务合规不是注销前才要做的事,而是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必修课。
随着金税四期的推进和行业监管的收紧,影视公司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经结束。唯有提前规划、规范账务、守住合规底线,才能在清算这道关卡前,平稳驶离。毕竟,对于企业而言,安全注销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
特别注明:本文《影视公司税务清算注销有哪些风险?》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265833.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 加赵老师微信 | 加杨老师微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