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喜财税公司
400-018-2628

公司注销快速通道您的不二之选!

实战 专业 落地 高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注销知识库

税务审计报告书在注销企业中的审核流程是怎样的?

已有 895人查阅 发表时间:2025-08-12 21:31:48

在财税圈摸爬滚打十年,见过太多企业从注册时的意气风发到注销时的步履维艰。其中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税务注销环节——尤其是那份让不少财务人夜不能寐的《税务审计报告书》。常有朋友问我:不就是注销公司吗?怎么比上市还麻烦?我总笑着说:注销不是‘关张走人’,是企业一生的‘最后一次税务体检’,体检不合格,‘遗体’(企业)火化都办不了。今天就用我这十年的实战经验,掰扯清楚税务审计报告书在注销中的审核流程到底咋回事,顺便分享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踩坑案例。<

税务审计报告书在注销企业中的审核流程是怎样的?

>

一、先搞明白:税务审计报告书到底是个啥通行证?

企业注销前,税务局得先确认两件事:一是你该交的税都交齐了没?二是有没有偷税漏税、少缴税的历史遗留问题?《税务审计报告书》就是第三方专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给企业开的体检报告,详细梳理企业成立以来的纳税情况,然后税务局拿着这份报告挑毛病——说白了,这是企业税务注销的必经关卡,没有它,税务局连注销申请表都不会收。

但别以为随便找家机构出个报告就行。税务局对报告的含金量要求很高,必须覆盖企业全周期的纳税情况:从注册资本实缴到收入成本确认,从发票开具到税金计提,甚至股东借款、关联交易这些细枝末节都得查得一清二楚。我见过有企业图便宜找了家野鸡机构,报告里存货盘亏没说明原因,大额费用没附凭证,税务局直接打回来重做,白白拖了三个月注销时间——这叫省小钱吃大亏,在财税圈里太常见了。

二、审核流程拆解:从交材料到拿批文的六步走

税务审计报告书的审核流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就六个步骤,但每一步都有坑,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步:前置准备——别等税务局找上门,自己先自查自纠

很多企业觉得反正要审计,等税务局通知再说,大错特错!我带团队处理过一家连锁餐饮企业,注销前没做自查,审计时发现三年前有个分店把私厨 catering 收入记成了堂食收入,少缴了增值税和附加,税务局直接按偷税处理,除了补税还要缴50%的罚款,股东气得直跳脚——早三个月自查,这事儿根本不会发生。

所以前置准备的核心是自己先当一遍税务局:

- 盘点资产:现金、存货、固定资产是不是账实相符?有没有账面上有东西,实际早就没了的?(比如我见过一家科技公司,账上还有台2018年的服务器,早被员工搬回家了,审计时盘亏,直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0万)

- 核对往来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尤其是股东和关联方的借款,长期不还可能涉及股息红利分配的个税;应付账款有没有应转未转的收入?

- 检查发票:有没有大头小开虚开发票的历史遗留问题?哪怕是五年前的发票,税务局查起来照样翻旧账。

这一步建议请事务所提前介入,花个几千块做个预审,比最后被税务局打回来补税罚款划算得多。

第二步:资料提交——别拿一堆纸糊弄人,税务局要的是证据链

资料提交看似简单,其实暗藏玄机。我总结过一个资料清单三原则:全、准、顺。

- 全就是啥都不能少:营业执照、公章、所有年度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发票存根联、银行流水、合同协议、甚至董事会决议(比如股东会决议注销的文件),缺一不可。

- 准就是数据得对得上:报表上的收入和申报表的收入差多少?为什么差?存货盘点表和仓库台账能不能对上?我见过有企业财务图省事,盘点表直接照搬去年的,结果今年仓库少了一半货,数据对不上,审计师直接出具保留意见报告,税务局直接拒收。

- 顺就是逻辑要闭环:比如销售费用里有大额的业务招待费,得有对应的和招待事由;管理人员的工资发放,得有劳动合同和个税申报记录——税务局最怕逻辑断裂,一看就像在造假。

这里说个小细节:别用文件夹把资料一锅端交上去,最好按年度+税种分类,做个目录,标注页码。我给企业做审计时,看到分类清晰的资料,心情都不一样——审核效率能提高30%,企业也能早点拿报告。

第三步:税务局初审——报告的第一道关,别抱侥幸心理

事务所把审计报告和资料提交给税务局后,会有专管员做初审。这一步主要看报告有没有硬伤,比如:

- 审计范围是不是覆盖了企业全周期?有没有漏掉某个年度?

- 清算所得计算对不对?《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清算所得=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等,这个公式别算错,我见过有企业把清算费用和经营费用搞混了,清算所得少了20万,直接导致少缴5万的企业所得税。

- 重大事项披露全不全?比如企业有没有欠税、有没有税务行政处罚记录,这些不披露,报告直接不合格。

有次我帮一家制造业企业提交报告,专管员指着报告里固定资产清理科目问:这台设备2019年就报废了,为什么2021年还有清理收入?我当时就冷汗下来了——回头查才发现,财务把设备变卖款记错科目了,赶紧让事务所出更正说明,不然肯定被打回来。所以说,初审阶段千万别侥幸,税务局的眼睛比鹰还尖。

第四步:重点核查——清算所得和留存收益是两大高危区

初审过了不代表万事大吉,税务局还会对报告里的敏感科目做重点核查,尤其是清算所得和留存收益转增股本——这两个是税务注销的重灾区。

先说清算所得。简单说,企业注销时,把所有资产卖了(就算没卖也要按可变现价值算),还了债,剩下的钱减掉清算费用、应缴的税,就是清算所得,要缴25%的企业所得税。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个案例:商贸公司账面利润100万,但注销时存货积压严重,可变现价值只有30万,清算时直接倒亏70万,结果清算所得还是正数——因为固定资产(比如仓库)升值了,最后算下来清算所得有200万,企业所得税一下缴了50万。企业老板当时就懵了:公司明明在亏,怎么还要缴这么多税?这就是没搞懂清算所得和经营所得的区别,经营亏损可以弥补,但清算亏损不行,资产增值该缴税一分不能少。

再说留存收益转增股本。很多企业注销时会把未分配利润转给股东,股东觉得这是我自己的钱,为啥还要缴税?这里就涉及个税问题了:《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注销时,股东从未分配利润中获得的所得,属于股息红利所得,按20%缴个税。我见过有企业股东为了避税,让未分配利润挂账其他应付款,结果审计时被查出,不仅要补20%的个税,还要缴滞纳金——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税法可不是闹着玩的。

第五步:问题反馈与整改——别嫌麻烦,这是最后一公里

审计报告里但凡有点问题,税务局都会出具《税务事项通知书》,列出需要整改的事项。这时候千万别摆烂,我见过有企业财务觉得税务局故意刁难,拖着不改,结果注销流程直接卡死——要知道,企业一旦决定注销,营业执照就要开始注销公示,公示期间不能开展新业务,拖一天就多一天的沉没成本。

整改的核心是及时、准确、有依据。比如税务局指出大额费用无凭证,那就赶紧补充合同、付款记录、发票;如果是存货盘亏原因不明,那就写详细说明,比如因仓库漏水导致部分食品变质,附照片和情况说明。我处理过一个案例,企业2018年有一笔其他应收款挂账50万,是股东借款,审计时没处理,税务局要求整改。我们赶紧和股东沟通,股东同意用股息红利冲抵,补缴了10万个税,问题顺利解决——所以说,整改不是麻烦,是解决问题的机会。

第六步:最终审核与出文——拿到准予注销通知书,才算真正毕业

所有问题整改完毕,税务局会做最终审核,确认没问题后,会在《税务审计报告书》上盖章,出具《准予注销税务登记通知书》。这时候企业才能去市场监管局办营业执照注销,最后去银行销户——整个税务注销流程才算彻底走完。

但这里有个小尾巴:税务局可能会保留1-2年的稽查权。也就是说,就算你拿到注销通知书,税务局如果发现你在注销前有偷税漏税行为,照样可以追缴税款和罚款。我见过有企业注销两年后,税务局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某笔收入没申报,不仅补了税,还因为虚假申报被处罚——所以注销不是一了百了,税务合规要贯穿企业始终。

三、两个踩坑案例:别让别人的故事,成为自己的教训

案例一:商贸公司的存货盘亏之痛

2021年我接了个单子,帮一家小型商贸公司做税务注销审计。公司老板说:我们公司规模小,就卖点日用品,账目简单,审计肯定快。结果一查存货,傻眼了:账面上有100万的库存,实际盘点只剩60万,差额40万。老板解释:可能是疫情期间仓库管理混乱,丢了也正常。但税法不认可能,盘亏的40万需要做进项税转出(当初买存货时抵扣了增值税),还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最后补了13万增值税,8万企业所得税,外加滞纳金3万,老板心疼得直拍大腿:早知道盘点清楚就好了,这够我多请两个员工了!

感悟:存货管理不是小事,尤其是商贸企业,定期盘点是基本功。注销前的存货盘点,最好让事务所和财务一起盘,三方签字确认,避免说不清。

案例二: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陷阱

去年给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做注销审计,这家企业享受了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注销时税务局重点核查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情况。结果发现,2020年有一笔50万的研发支出,没有立项报告,也没有研发人员工时记录,不符合加计扣除条件,需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补缴7.5万企业所得税。老板很委屈:这钱确实花在研发上了,就是当时没注意留资料。

感悟:税收优惠不是白拿的,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归集和留存要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要求——平时不注意,注销时翻旧账,照样要吐出来。

四、十年感悟:注销不是终点,是税务合规的起点

做了十年财税,我最大的感受是:企业注销的审核流程越来越严,不是税务局故意找茬,而是国家在推动税收治理现代化。以前企业注销可能花点钱就能搞定,现在金税四期上线,大数据监管下,任何小动作都无所遁形。

所以给各位老板和财务的建议是:别把税务注销当成终点,而要当成税务合规的起点。平时做好三件事:一是定期做税务健康检查,别等问题积累到注销才暴露;二是规范会计核算,别为了避税做假账,假账比漏税更可怕;三是和税务局保持良性沟通,有问题及时问,别等秋后算账。

未来,随着非接触式办税的普及,税务注销流程可能会更简化,但对实质合规的要求会更高。比如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承诺制注销,企业书面承诺没有未结税务事项,税务局当场出文书,但后续如果发现承诺不实,会纳入信用黑名单——这叫放管结合,放的是流程,管的是底线。

注销如送别,体面走完最后一程

企业注销就像送别一位老朋友,虽然不舍,但总要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税务审计报告书就是这位老朋友的毕业证书,上面记录着企业一生的税务足迹。与其在注销时焦头烂额,不如平时就扎扎实实做好税务合规——毕竟,合规不是成本,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护身符。

最后用我常和客户说的一句话结尾:别让注销的‘最后一公里’,毁了企业一生的‘一世英名’。财税工作十年,见过太多起落,唯有合规二字,能伴企业走得更远。



特别注明:本文《税务审计报告书在注销企业中的审核流程是怎样的?》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262971.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加赵老师微信 加杨老师微信
04-img3-qrcode.png  ewm.jpg  weixin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