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喜财税公司
400-018-2628

公司注销快速通道您的不二之选!

实战 专业 落地 高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注销知识库

港澳资企业注销,如何安置员工?

已有 5236人查阅 发表时间:2025-08-11 21:10:20

去年冬天,我帮一家在东莞的港资玩具厂做注销清算。老板是香港人,姓陈,50多岁,厂子里有180多号员工,大多是本地中年妇女,还有5个从香港派来的技术骨干。陈老板找到我时,手指头夹着烟,眉头拧成个川字:厂子撑不下去了,订单全没了,设备也老了。但我真不知道怎么跟员工开口——他们跟着我干了十几年,总不能说散就散吧?<

港澳资企业注销,如何安置员工?

>

这句话,我听了20年。从财税角度看,企业注销是清算,但对员工来说,是饭碗。港澳资企业因为涉及两地政策、文化差异和资金流动,员工安置往往比纯内资企业更复杂。今天我就以一个老财税人的身份,聊聊港澳资企业注销时,那些绕不开的员工安置难题。

先别急着算账,先把人的问题捋清楚

很多老板一想到注销,第一反应是怎么把账平了怎么把资产分了,但员工安置才是最容易踩坑的地方。我见过太多企业,因为员工没安置好,注销流程卡半年,甚至被员工告到劳动仲裁,最后补的罚款、滞纳金比省下的钱还多。

港澳资企业的员工构成通常比较特殊:既有内地员工,可能有港澳员工;既有老员工工龄长,也有新员工刚入职;有的企业还有集体合同,比法定标准更高。这些都会影响安置方案的设计。

记得2019年,我处理过一家澳门投资的餐饮连锁,因为疫情关了3家分店,要注销本地分公司。公司里有20多个服务员,大多是外地来的小姑娘,还有1个澳门籍的店长。老板一开始想按最低标准补偿,结果员工集体闹到澳门总部的办公室,最后不仅多赔了30%,还因为未及时支付经济补偿被当地人社局罚款5万。

法律是底线,但情也得顾到

说到员工安置,绕不开的就是《劳动合同法》。但很多老板不知道,港澳资企业还要额外注意《外商投资法》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特殊规定。比如,港澳员工的社保缴纳、跨境遣散费标准,可能和内地员工不一样。

经济补偿怎么算? 这是员工最关心的问题。《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写得明明白白: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但这里有个坑:如果员工的月工资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按三倍数额支付,且支付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我见过一个案例,某港资电子厂的技术总监,月薪5万,当地平均工资8000元。企业想按8000元的三倍(2.4万/月)算补偿,结果员工不干,说我实际工资5万,就该按5万算。最后打官司,法院支持了员工——因为月工资指的是劳动合同解除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不是当地平均工资。计算补偿时,一定要把工资基数算对,别想当然按最低标准来。

N+1还是2N? 很多老板分不清什么时候该给代通知金。《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的三种情况(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不能胜任工作、客观情况重大变化),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未提前30天书面通知的,需要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代通知金。如果是企业主动提出协商解除,只要双方达成一致,按N补偿就行,不用给1。

去年有个客户,港资贸易公司,想注销但不想给代通知金,提前30天发了书面通知,结果员工以公司未提前30天通知为由申请仲裁,最后不仅赔了N,还被仲裁委加了代通知金,多花了20多万。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一定要搞清楚,一步错,可能就全盘错。

港澳员工,要特殊照顾吗?

港澳员工和内地员工的安置,最大的区别可能在社保和跨境手续上。比如,港澳员工在内地的社保,能不能转回港澳?遣散费能不能跨境支付?这些都需要提前规划。

我处理过一家香港投资的咨询公司,有2个香港籍员工,公司注销时想让他们主动辞职,省点补偿。结果这2个员工直接回了香港,委托律师发函,要求按香港标准支付遣散费(比内地标准高)。最后企业不仅按香港标准赔了,还因为未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被香港劳工处处罚。

其实,港澳员工的社保转移,有明确政策:根据《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港澳员工在内地参加社保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如果不符合领取内地养老金条件,可以将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提前帮员工办好转移手续,既能合规,也能让员工安心。

港澳员工的签证问题也很关键。如果企业注销时,员工的港澳居民内地居住证还没到期,最好帮他们出具在职证明,方便他们后续找工作。我见过有企业注销后,港澳员工因为拿不到在职证明,签证续签遇到麻烦,最后反过来找企业麻烦的。

资金不足?试试分期补偿+政府补贴

很多港澳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注销时可能资金紧张,一次性拿不出那么多补偿金。这时候,分期补偿和政府补贴就是救命稻草。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经济补偿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但企业确实困难的,可以和员工协商分期支付,但必须书面约定,并且支付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分期补偿有个风险:如果企业中途破产,员工可能拿不到剩余的钱。分期补偿最好有担保,比如用企业的不动产做抵押。

去年有个客户,澳门投资的服装厂,资金链断了,想分期支付补偿金。我建议他们先和员工开个坦诚大会,把企业的财务状况、还款计划说清楚,还找了当地人社局的工作人员到场,帮员工算账——比如分期支付的话,企业会多付5%的利息,而且有政府监督,不会跑路。最后员工同意了,分期12个月,每月15号发补偿金,还签了《分期支付协议》和《担保合同》。现在企业已经注销完了,员工也拿到了全部补偿。

很多地方政府对企业裁员有补贴。比如广东省规定,企业因经营困难裁员,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稳岗补贴,标准是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60%-80%。我见过有企业,通过申请稳岗补贴,把补偿金的压力降了30%。注销前,一定要去当地人社局问问,有没有企业注销员工安置补贴,能省一点是一点。

沟通比补偿更重要——别让情绪毁了注销

做了20年财税,我发现一个规律:员工安置出问题的,往往不是因为钱给少了,而是因为没沟通好。很多老板觉得我是老板,我说了算,结果员工觉得被抛弃了,闹起来没完。

我见过最极端的一个案例:某港资五金厂,老板直接在厂门口贴了厂子倒闭了,明天不用来了,结果员工把厂门堵了,设备砸了,老板被关在办公室里出不来,最后报警才解决。后来我帮他们做清算,发现其实企业有足够的钱补偿,就是因为老板怕麻烦,没提前沟通,导致事情闹大。

员工安置一定要提前沟通。我一般建议企业分三步走:第一步,开员工大会,把企业的情况(为什么要注销、补偿标准、安置方案)说清楚,别藏着掖着;第二步,和员工一对一谈,尤其是老员工、困难员工,听听他们的诉求,比如能不能多给一个月工资能不能帮忙推荐工作;第三步,让中间人帮忙,比如当地工会、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他们说话比老板更有说服力。

去年有个客户,港资电子厂,注销前我让他们先开了3次员工大会,第一次说企业要注销,第二次说补偿标准怎么算,第三次说有没有员工想转岗到其他企业。结果大部分员工都同意了,还有5个员工通过大会推荐,去了另一家港资企业。整个注销过程,没一个员工闹事,老板还省了5万块的仲裁费。

注销不是终点,是合规的终点

很多企业注销时,觉得员工安置完了就没事了,其实不然。比如,员工的离职证明要开清楚,不能写因企业倒闭解除劳动合同,要写因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不然员工以后找工作,新单位可能会觉得员工有问题。

还有,员工的社保转移要及时办。我见过有企业注销后,员工的社保没转走,导致员工无法享受医保待遇,反过来找企业要医疗费。最后企业虽然注销了,但法定代表人被列入了失信名单,坐不了高铁,也出不了境。

员工安置不是给完钱就完事,还要把后续手续办清楚:离职证明、社保转移、公积金封存、档案托管……这些细节,看似麻烦,但能避免很多后患。

加喜财税的服务见解:财务凭证与知识产权,注销前的隐形

说到企业注销,除了员工安置,很多企业还会忽略两个隐形:财务凭证不完整和知识产权处理不当。财务凭证不完整的话,税务清算时会被认定为账目混乱,可能被补税、罚款,甚至被移送司法机关;知识产权方面,如果商标、专利没处理好,注销后可能被他人抢注,或者涉及之前的许可协议纠纷,给原股东带来法律风险。

我们加喜财税(https://www.110414.com)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案例:有一家港资贸易公司,因为财务凭证丢失了10年的采购发票,税务清算时被认定为成本无法核实,补了200万的税款和50万的罚款;还有一家澳门投资的科技公司,注销时没把软件著作权转让给原股东,结果被第三方抢注,原股东想重新使用时,花了大价钱才买回来。

企业注销前,一定要先梳理财务凭证,补齐缺失的发票、合同、银行流水等资料;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能转让的转让,不能转让的要放弃,并办理相关手续。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注销干干净净,不留尾巴。毕竟,注销不是逃避,而是负责任的结束。



特别注明:本文《港澳资企业注销,如何安置员工?》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257961.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加赵老师微信 加杨老师微信
04-img3-qrcode.png  ewm.jpg  weixin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