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资深财税专家陈建国 <
【现场描述】
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陈建国办公室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位年过五旬的财税专家身着一件浅蓝色格子衬衫,鼻梁上架着金丝边眼镜,正慢悠悠地给紫砂壶续上热茶。茶香袅袅中,他翻开笔记本,指尖轻轻敲了敲封面,露出标志性的笑容:这个事儿啊,得掰扯清楚。注销公司的绩效考核,可不是简单算个账那么简单。
【问题一】入门:从共性痛点看注销绩效考核的特殊性
记者: 陈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访谈。您深耕财税领域25年,经手过超500家企业的注销项目,这些项目中,员工绩效考核通常存在哪些共性问题?
陈建国: (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共性问题?老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注销公司的绩效考核,难就难在它是个终点站管理——普通公司考核的是持续创造价值,而我们考核的是安全退出。最典型的三个痛点:一是重结果轻过程,比如只看注销办结率,结果员工为了赶进度,把税务漏洞留给了后续稽查;二是指标一刀切,不管企业是制造业还是贸易公司,都用资料归档完整性这类通用指标,忽略了注销业务中税务清算资产处置的核心差异;三是情绪价值缺失,注销业务天天跟税务局、打交道,员工压力大,但绩效考核里从没体现抗压能力这一项,导致优秀人才流失率高。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若有所思地望向窗外的写字楼)我当年在税务局稽查科时,遇到过一个案例:某财税公司为了冲业绩,让员工用阴阳合同帮企业逃税注销,结果被查出来,整个团队遭殃。这就是只考核注销速度不考核合规质量的恶果啊。
【问题二】深入:注销绩效考核的指标密码
记者: 相比普通企业,注销公司的绩效考核在指标设计上确实更复杂。您曾提出三维指标法,能具体说说吗?
陈建国: (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三角形)所谓三维,就是合规性、效率性、风险防控性。合规性是底线,比如税务申报准确率清算报告无差错率,这个权重至少占40%;效率性是保障,平均注销周期客户响应速度占30%;剩下的30%给风险防控,历史遗留问题排查率客户投诉率都算。
(他放下笔,喝了口茶)举个实在的例子。去年我们给一家食品企业做注销,那企业账目乱得像一团麻,有200多笔个人账户收款没申报。按常规考核,员工可能直接跟企业说你们自己整理好资料再来,但我们团队用了风险前置指标——主动帮客户梳理历史账目,虽然多花了10天时间,但最终税务清算时零风险,客户还介绍了新业务。你看,这就是考核指标引导行为的力量。
【问题三】理念:从终点站到体检站的思维转变
记者: 您在行业论坛上曾提到注销业务是财税工作的'终点站',也是风险暴露的'放大器',这句话如何体现在绩效考核中?
陈建国: (眼神突然变得锐利)这句话啊,是我踩过坑才悟出来的。2018年,我们接了个注销项目,团队考核指标里客户满意度权重最高,结果员工为了讨好客户,对企业的账外收入视而不见。注销完成后半年,税务局稽查找上门,企业老板跑了,我们公司赔了200多万。
(他长叹一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从那以后,我把风险防控指标提到了和客户满意度同等重要的位置。现在我们考核时,会要求员工提交风险体检报告,列出企业注销前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点,哪怕最后风险没发生,只要报告写得扎实,照样拿高分。我常说:财税工作不怕出问题,就怕没发现问题的眼睛。注销不是甩包袱,而是给企业做最后一次全面体检。
【问题四】案例:从危机到转机的绩效考核实践
记者: 能否分享一个您印象深刻的注销项目绩效考核案例?当时遇到了什么挑战,又是如何解决的?
陈建国: (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回忆的神情)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接了一家餐饮连锁企业的注销项目,20家门店,涉及300多份劳动合同、200多笔供应商欠款。最大的挑战是远程办公——员工没法实地盘点资产,客户又催着尽快注销。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当时我们调整了绩效考核方案:一是把线上资产盘点准确率设为临时指标,权重占20%;二是推行小组PK制,把团队分成3组,每天在群里晒问题解决数量,最后评出攻坚小组奖励;三是增加跨部门协作分,法务、税务、审计员工互相打分,避免各扫门前雪。
(说到激动处,他不自觉地挥了挥手)结果呢?原计划45天的项目,28天就完成了,客户还送来了锦旗。最关键的是,零风险通过税务核查。你看,绩效考核不是紧箍咒,而是催化剂,关键看你怎么设计。
【问题五】争议:结果导向vs过程指标,孰轻孰重?
记者: 有观点认为,注销公司业务周期短、压力大,绩效考核应更侧重结果导向,过程指标如资料完整性沟通及时性可以弱化,您怎么看?
陈建国: (眉头微蹙,手指在笔记本上重重画了一道)这个观点啊,我坚决不同意!(语气突然放缓)我理解大家想追求效率,但注销业务有个特点——过程错了,结果一定错。你资料漏一份,可能就要多跑税务局三趟;沟通不及时,客户可能临时反悔不注销了。
(他拿起茶杯,轻轻晃了晃)我当年带团队时,有个年轻员工特别能冲,一个月办结8个注销项目,但后来发现有3个项目的清算报告少算了滞纳金,客户被税务局罚款,我们还得赔钱。从那以后,我把过程指标的权重从20%提到了40%,还加了复盘机制——每个项目结束后,员工要写过程总结报告,分析哪里做得好、哪里踩了坑,这份报告直接关系到季度考核评级。
(他放下茶杯,眼神坚定)老话说慢工出细活,注销业务尤其如此。绩效考核不能只看结果漂亮不漂亮,更要看过程扎不扎实。
【问题六】延伸:软性指标该不该纳入考核?
记者: 在注销过程中,员工常面临政策理解偏差、客户情绪压力等挑战,绩效考核是否应该纳入抗压能力情绪管理等软性指标?
陈建国: (若有所思地靠在椅背上)这个问题啊,得分两头看。软性指标不能少,但不能作为硬性考核标准,否则就变味了。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了共情力三个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在客户满意度指标里,增加情绪安抚有效性这一项——比如客户因为注销流程复杂大发脾气,员工能耐心解释并最终让客户配合,这种情况会额外加分。但抗压能力我们不直接考核,而是通过培训+心理疏导来提升。
(他笑了笑,露出些许无奈)我见过有些公司把加班时长作为考核指标,结果员工天天熬夜干活,错误率反而上升了。财税工作是个精细活,情绪不稳定,怎么可能把账算清楚?所以我们每月都会请心理咨询师来做团队辅导,这不是福利,是投资。
【问题七】趋势:数字化时代,注销绩效考核会怎么变?
记者: 随着金税四期、大数据监管的推进,注销公司绩效考核会有哪些新变化?
陈建国: (眼神里闪过一丝兴奋)这个变化可大了!以前我们考核靠人盯人,现在靠数据说话。
(他打开手机,展示了一个考核系统界面)你看,这是我们今年上线的智能考核平台。它能自动抓取每个员工的税务申报数据风险预警数量客户评价,实时生成考核报表。比如某个员工连续3次税务申报准确率低于90%,系统会自动提醒我需要培训了。
(他收起手机,语气变得严肃)但数字化不是。我常说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再智能的系统,也考核不出员工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比如遇到复杂的注销项目,员工主动加班加点研究政策,这种主观能动性,数据是量不出来的。所以未来的考核,一定是数据+人评的结合。
【寄语】给行业新人的三个锦囊
记者: 对于刚进入财税行业,尤其是想从事注销业务的新人,您在绩效考核方面有什么建议?
陈建国: (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身体微微前倾)新人啊,我送三个锦囊。
第一个锦囊:基础比天赋重要。 刚入行别急着求快,先把《公司法》《税收征管法》啃透,把增值税清算企业所得税汇算这些基础操作练熟。我当年在税务局时,为了搞懂土地增值税清算,抄了3遍税法条文。绩效考核里专业能力占50%,基础不牢,后面都是空中楼阁。
第二个锦囊:复盘比业绩重要。 每做完一个注销项目,一定要写复盘笔记。这次哪里做得好?哪里踩了坑?下次怎么改进?我带团队时,要求新人每周交一份复盘报告,哪怕只有100字,只要写得真实,考核时就加分。成长不是靠做项目堆出来的,是靠复盘悟出来的。
第三个锦囊:合规比速度重要。 刚入行可能为了表现自己,总想快点完成项目,但注销业务慢就是快。你少算一笔税,可能后面要赔10倍的钱。绩效考核里合规指标是红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碰。我常说:财税工作,宁可被客户骂'慢',也不能被税务局查'错'。
(他端起茶杯,望向窗外的夕阳)年轻人,别把绩效考核当成负担,要当成导航。它能告诉你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进,让你在注销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现场描述】
夕阳的余晖洒满办公室,陈建国合上笔记本,站起身伸了个懒腰。这个事儿啊,今天就聊到这儿。他笑着说,注销公司的绩效考核,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既要守住底线,也要激发善意。希望你们能把这些思考带给更多同行。
走出办公室,走廊里传来同事们讨论项目的声音,窗外的华灯初上,财税行业的终点站上,新的故事正在上演。
特别注明:本文《注销公司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析?》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240413.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 加赵老师微信 | 加杨老师微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