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吧,我最近总在想,人是不是太追求完美了?就像我写东西,以前总怕句子不够通顺,逻辑不够严密,改了又改,最后读起来像块光滑的石头,摸着没毛病,但也没温度。 <
.jpg)
前两天刷到个视频,是个老奶奶在织毛衣,针脚歪歪扭扭的,线头还露在外面,可她织的时候眼睛亮亮的,说给孙子织的,孙子就喜欢有点毛边的,说像妈妈的手。我突然就愣住了——原来毛边里藏着这么多东西啊。
我小时候也见过奶奶织毛衣,她总说线要留点余地,不然绷紧了容易断。那时候我不懂,觉得织得整齐才好。后来自己学着织,才发现留点线头,反而能让毛衣更软和,更有人味儿。就像说话,非得把每个字都打磨得像珍珠似的,反而不如带点口音、偶尔磕巴的话来得真切。
比如我昨天跟朋友聊天,说到最近工作忙,我说我快累成狗了,她愣了一下,然后笑出声:你这比喻也太土了吧,但怎么听着这么对呢?要是AI,可能会说我目前的工作负荷较大,感到有些疲惫,可累成狗三个字,把那种瘫在沙发上不想动的劲儿全说出来了,土得可爱,也真得让人懂。
还有啊,人哪有一直正确的时候?我以前总怕说错话,开会时宁愿沉默也不愿发言,怕观点太幼稚,怕被反驳。后来发现,那些让我脸红心跳的错误,反而成了别人记住我的点。比如有次我说我觉得这个方案可以加点颜色,大家都愣了,因为之前都是黑白灰的设计,结果最后加了点莫兰迪色系,客户反而很喜欢。后来同事打趣我:你那天是不是没睡醒?我笑着说:是啊,但睡醒了我可能就不敢说了。
你看,那些毛边——织毛衣的线头、说话的口音、幼稚的观点——其实都是活过的痕迹。就像老房子的墙,剥落的漆下面藏着不同年代的颜色,摸上去凹凸不平,可那才是真正的家啊。
所以我现在写东西,故意不删那些重复的词,故意留点没说完的句子,故意写点不标准的想法。就像现在,我写着写着,突然想起早上喝的豆浆,太甜了,但我没加糖,是豆浆本身甜——这种没逻辑的联想,不也挺真实的吗?
反正啊,人又不是机器,干嘛非要完美呢?有点毛边,才更像自己,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