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导风格】 <
.jpg)
多地简化注销流程,亏损企业退场仍需跨过几道坎?
近日,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上海、深圳等地推出亏损企业注销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将平均办理时限从45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以内。记者在多地调研中发现,尽管政策松绑,不少创业者仍反映:注销一个亏损公司,比注册时跑的部门还多。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日均注销企业达2.1万户,其中亏损企业占比超六成,但仍有约30%的企业因流程不熟悉、材料缺失等问题,在注销环节卡壳。注销亏损企业,究竟需要哪些政府部门点头?这场告别仪式背后,又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通关密码?
【个人经验分享】
去年,我帮大学同学老张处理他创业失败后的公司注销,简直像闯关打怪。老张的餐饮公司因疫情亏损近百万,账上没钱、员工遣散、设备折价处理,本以为资不抵债注销会简单,结果从决定到最终拿到注销证明,整整花了3个月。
先说第一步——税务清算。我带着老张跑税务局,窗口大姐翻着账本直摇头:你们去年有一笔5万的采购款没取得发票,这税怎么算?原来,创业初期为了省钱,老张从个体户那里买了桌椅,没开发票。为了这5万,我们硬是找了对方补开了发票,补缴了增值税和滞纳金,光这一步就折腾了两周。
接着是工商注销。需要提交清算报告、债权人公告、股东会决议……我印象最深的是债权人公告。必须在报纸上登45天,期间哪怕有一个债权人没联系上,流程就得重来。老张说:感觉像在广场上喊话‘我欠钱要还了’,生怕漏了谁。
还有社保、公积金、银行对公账户……每个部门都要不同的表格,盖不同的章。有次为了盖一个公章备案注销章,我们在市场监管局和公安局之间来回跑了3趟,因为公章丢了和公司注销是两个流程,不能一锅烩。老张苦笑:创业时以为开公司最难,没想到关门更难,像拆,每根线都得小心翼翼。
【专家观点+数据引用】
亏损企业注销为何如此繁琐?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教授王某某指出:注销的本质是‘法律主体资格的消灭’,必须确保债权债务清理完毕、员工权益得到保障、税费缴清,这是对市场秩序的底线保护。据他调研,约60%的注销卡壳在税务清算和债权债务公示环节,部分企业因历史遗留问题(如抽逃注册资本、账目混乱)导致耗时长达半年以上。
而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通过简易注销程序办理退出的企业占比达35%,但该方式仅适用于未开业或无债权债务的企业。亏损企业往往涉及复杂债权债务关系,大多只能走一般注销,这正是审批多、周期长的主因。
【问答环节】
问:亏损企业是不是不用清算就能直接注销?
答:非也!清算就像打扫战场,必须把债权债务、员工安置、税务等问题都处理干净。根据《公司法》,公司解散后必须成立清算组,通知债权人,公告,然后才能申请注销。要是没清算就注销,股东可能要对未清偿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可不是小事!
问:税务部门最关注什么?为什么总卡在税务?
答:税务部门的核心是确保税款一分不少。亏损不代表没税!比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即使亏损,也可能有预缴或退税)、印花税、滞纳金、罚款……哪怕公司账上没钱,也得提交《清税申报表》,证明无欠税、无未缴社保。老张的公司就是因为历史遗留发票问题,被税务部门重点关照了一个月。
问:债权人公告必须登报纸吗?现在网络行不行?
答:传统上确实要求在省级以上报纸刊登,费用高(一期几千块)、周期长(45天)。不过现在很多地方认可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线上公告,省时省钱。但要注意,有些地区或特定债权人(如银行)可能仍要求报纸公告,得提前问清楚。
【个人经验分享+比喻】
注销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不像办手续,更像一场精密的手术。每个部门都是专科医生,税务查血脉(资金流),工商查骨架(主体资格),社保查神经(员工权益),银行查心脏(账户资金)。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流程就得重启。
比如老张的公司,因为银行对公账户有一笔未达账项(对方转账但未到账),我们愣是等了10天,直到钱到账才拿到《银行销户证明》。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注销企业不是甩包袱,而是负责任的告别。就像分手不能拉黑删除,得把该清算的清算清楚,才能彻底两清。
【专家观点】
注销效率直接影响市场活力。某财经大学企业研究所研究员李某某表示,亏损企业及时退出,能腾出资源给优质企业,避免僵尸企业占用社会资源。他建议,未来可进一步推广容缺注销承诺制注销,对无债权债务的小微企业,允许边注销边补材料,同时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让企业只跑一次。
【个人经验+口语化表达】
说实话,跑注销那段时间,我比老张还焦虑。有次材料交错了,被工商退回,我站在大厅差点哭出来——感觉像高考时答题卡涂错。但后来慢慢摸出规律:提前列个注销清单,把每个部门的要求、材料、时间节点都写清楚;遇到不懂的别瞎跑,直接打12345问;要是自己搞不定,花点钱请专业代理也行,省心还少踩坑。
老张最后拿到注销证明那天,我们在路边摊喝了瓶啤酒。他说:虽然亏了钱,但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我突然觉得,注销亏损企业,就像给一段失败的经历画上句号。过程再麻烦,也是对过去负责,也是对未来重新出发的铺垫。
【未来展望】
如今,各地都在优化注销流程,比如一网通办并联审批,未来或许真的能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但无论流程如何简化,清算的内核——诚信与责任——永远不会变。
对企业而言,注销不是终点,而是轻装上阵的起点;对监管部门而言,如何在效率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让退出像进入一样便捷,仍是改革的深水区。
或许有一天,注销亏损企业会像注销一张不再使用的手机卡一样简单——但在此之前,我们仍需带着耐心与细心,走好这场告别仪式的每一步。毕竟,体面地开始,也该体面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