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临港搞招商这些年,见过的企业注销比新注册的还多。很多企业老板找我聊注销时,眼睛只盯着税务清算、资产处置,唯独把员工安置当成了最后的小麻烦——这可大错特错了。我常说,在临港这片热土上,企业是客,员工是根,根没扎稳,客再大也留不住。尤其是非核心公司注销,往往涉及人员精简,处理不好,轻则影响企业征信,重则给临港的营商环境抹黑。<
.jpg)
先给大家捋捋政策框架。员工安置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得跟着《劳动合同法》走。核心就两条: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或者企业单方解除(但要符合法定情形)。经济补偿金是绕不开的,按《劳动合同法》第47条,N、N+1、2N怎么算,得门儿清——N是员工在公司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算,不满六个月的按半个月算。N+1适用于企业未提前30天书面通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2N则是违法解除的赔偿金,这笔账,企业可不能算错。
临港作为自贸区,还有一些地方特色政策。比如临港新区的稳岗补贴,对因结构调整需要裁员的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最高上万元的稳岗返还;还有转岗培训补贴,如果员工能转到园区其他企业,政府会承担部分培训费用。这些政策很多企业不知道,我们招商团队都得帮他们挖出来——毕竟,在临港招商,不光要引企业,更要养生态,员工就是生态里最重要的微生物。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我见过有的企业HR拿着法条跟员工硬刚,结果员工集体仲裁,企业赔了钱还丢了脸;也见过有的老板掏心掏肺跟员工谈难处,虽然多花了点钱,但员工反而主动帮忙对接下家。政策是底线,人情是温度,这两者得捏合着来。
从硬裁员到软着陆:临港实操中的三个典型案例
说到实操,光讲政策太干巴了,我给大家掏两个咱们临港招商团队亲历的案例,都是血泪教训换来的经验。
第一个案例:某传统制造企业的老员工难题
去年夏天,一家做五金配件的老企业要注销临港的分公司,50名员工,平均年龄45岁,其中30名是干了10年以上的老阿姨老叔。老板一开始想快刀斩乱麻,直接按N+1补偿,结果员工炸了锅——我们这把年纪,出去谁要?补偿金再多,不如给个工作!当时企业主急得找我喝酒,说老张,这摊子事,你帮我摆平!
我们团队先跟企业算了一笔账:如果硬裁,这些老员工很可能去劳动局仲裁,一旦认定违法解除,2N的赔偿金比N+1高出一倍,还不算企业的时间成本。更重要的是,临港正在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这些老员工虽然技术不新,但经验丰富,是工匠精神的活载体。
后来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联系临港职业培训中心,免费给老员工开展智能制造基础操作培训,为期1个月,考核通过发证书;第二,对接园区内几家新落户的精密制造企业,定向推荐这批老员工,承诺企业接收一人,政府补贴3000元培训费;第三,跟企业协商,在N+1的基础上,额外给每位老员工交3年的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说实话,当时我们也有顾虑:这些老员工能适应新岗位吗?没想到,培训结束后,有28名员工被新企业录用,其中还有3个当上了小组长。老板后来送锦旗时说:我以为要赔钱又赔名声,没想到帮老员工找到了新出路,这钱花得值!这件事让我明白,对老员工,安置不是甩包袱,而是二次赋能。
第二个案例:某科技型初创公司的核心与非核心之辩
另一个案例更典型。一家做AI算法的初创公司,因为融资失败要注销,团队30人,其中5名核心技术人员拿着期权,25名是运营、行政等非核心员工。老板一开始想保核心,裁非核心,结果核心员工不干了——我们跟着你拼了两年,现在公司倒了,我们连个说法都没有?
这事儿把我难住了。按理说,核心员工是企业的宝贝,但《劳动合同法》里可没有核心员工优先留用的条款,只有老员工优先留用(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我们团队连夜开会,最后想了个曲线救国的办法:先跟所有员工坦诚沟通公司困境,然后推出员工跟投计划——允许核心员工以技术入股园区另一家同类型企业,非核心员工可以选择带资入职(把经济补偿金作为投资款,入股新企业并签订劳动合同),或者直接拿补偿金走人。
没想到,这个方案一出,5名核心员工全部选择跟投,还有15名非核心员工愿意带资入职。新企业老板也很乐意,因为一来解决了人才缺口,二来用补偿金替代了部分现金支出,相当于轻资产扩张。后来这家新企业还成了临港的专精特新苗子,老板开玩笑说:你们这哪是招商,简直是‘人才中介’加‘风险投资’!
这个案例也有个教训:如果当时企业早点启动员工跟投计划,或许能避免融资失败。所以我在招商时总跟企业说,非核心公司注销不是突然死亡,而是战略收缩,得提前半年布局员工安置,把裁员变成人才重组。
第三个案例:某外资企业的跨区域安置难题
还有个外资企业的案例,至今想起来还头疼。这家外资贸易公司在临港有个办事处,15名员工,其中8名是上海本地人,7名是外省户籍。公司决定注销办事处时,外资总部要求全球统一标准,按当地法律(母国标准)计算补偿金,结果外省员工不干了——我们在上海工作,社保交在上海,凭什么按母国标准算?
这事儿涉及到跨境劳动争议,我们赶紧联系临港的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找懂中外劳动法的律师介入。调解时,我们提出了折中方案:外省员工按中国《劳动合同法》的N+1计算补偿金,外资总部额外支付1个月的跨区域安置补贴(用于员工返乡或在上海重新就业的过渡费用);上海本地员工则可以选择协商解除,拿N+1,或者待岗,由办事处继续支付工资直到找到新工作(最长3个月)。
外资总部一开始不同意,我们搬出了临港的营商环境白皮书——上面写着外资企业员工保障与本土企业一视同仁。后来又做了几天工作,总部终于松口。外省员工拿到补偿金和安置补贴后,有5名选择留在上海,通过我们推荐到了园区的外资企业工作;2名返乡,办事处还帮忙联系了当地人社局对接工作。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外资企业的员工安置,既要合规,又要合情,还得合乎临港的国际化标准。
临港的温度:政策之外的招商思维
在临港招商十年,我越来越觉得,员工安置不是企业的私事,而是招商人的公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临港要打造的是产城融合的生态,企业来了又走很正常,但员工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纳税,甚至买房安家。如果企业注销时把员工一扔了之,这些员工可能会成为临港的负面口碑传播者——别去临港打工,企业说跑就跑,不管死活!
所以我们招商团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申请注销的企业,必须提交《员工安置方案》,我们才会启动税务、工商注销的绿色通道。这个方案里,不光要有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式,还得有员工去向——是推荐到其他企业?还是提供培训?或者对接创业资源?如果方案不合格,我们会卡着注销流程,直到企业把员工安置妥当。
有次我问一个企业老板:你们觉得这是多此一举吗?老板说:一开始觉得烦,后来发现,逼我们把员工安置好,其实是帮我们‘留后路’。现在临港圈子小,员工安置得好,下次有项目落地,他们还愿意跟着我们干。这话说到点子上了——招商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主义,今天你对员工有多狠,明天临港就会对你有多冷。
临港还有个特色做法,叫员工安置联席会。由招商部门牵头,人社、工会、税务、法律援助中心一起参加,每周开一次,专门解决企业注销时的员工安置难题。比如有家企业要注销,员工要求同工同补偿,但企业觉得劳务派遣员工和正式员工补偿标准不一样,联席会就会当场调解,明确同工同酬,同补偿。这种一站式服务,企业省心,员工安心,何乐而不为?
我也经常反思:我们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有些企业确实经营困难,连补偿金都凑不齐,这时候怎么办?总不能逼着我们招商团队掏钱吧?后来我们跟临港的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合作,对暂时无力支付补偿金的企业,基金可以先行垫付,企业后续再分期偿还。虽然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但看到员工拿到补偿金时的笑脸,就觉得值。
给后来者的避坑指南:这些坑我们踩过
给大家掏点干货——这些年我们踩过的坑,你们千万别再踩。
第一个坑:口头承诺比废纸还薄
我见过有的老板为了稳住员工,口头承诺补偿金肯定比法定的多给你们找下家,结果注销时翻脸不认账。员工拿着录音来投诉,企业才发现口头承诺在法律上很难举证。所有补偿标准、安置方案,必须白纸黑字写进《解除劳动合同协议》,双方签字盖章,一式三份(企业、员工、人社部门各一份)。记住,在法律面前,情分不如本分。
第二个坑:一刀切补偿最容易出事
有的企业图省事,不管员工工龄长短、岗位差异,一律按N补偿,结果工龄长的觉得亏,核心员工觉得不值。其实补偿可以个性化,比如对核心员工,可以额外给竞业限制补偿(虽然法律没强制要求,但能体现诚意);对老员工,可以多给几个月过渡期工资,帮他们缓冲。个性化不等于区别对待,得符合公平原则,不然容易引发群体纠纷。
第三个坑:忽视政策时效性
临港的政策更新很快,比如去年的稳岗补贴标准和今年可能就不一样,有些企业按去年的政策申请,结果发现已经过期了。员工安置时一定要盯政策,最好找我们招商团队或者人社部门确认最新的政策文件,别想当然。我常说,在临港,不懂政策的企业,就像在海上划船不看风向——迟早要翻船。
第四个坑:只顾眼前,不管后账
有家企业注销时,为了省钱,没给员工办失业登记,结果员工领不到失业保险金。后来员工找上门,企业才发现失业登记是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必要条件,补办起来麻烦得很。其实员工安置是个系统工程,从解除劳动合同到社保转移、失业登记、档案托管,每个环节都不能漏。我们招商团队有个员工安置 checklist,共20项,企业按清单逐项打勾,基本就不会出错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前几天遇到的一个老员工,是之前那家五金配件厂的李阿姨,现在在新企业当仓库管理员,见我还笑呵呵地说:老张,多亏了你啊,不然我现在还在家带孙子呢!这话让我心里暖烘烘的——在临港招商,我们引以为傲的不是招了多少大企业,而是留住了多少李阿姨这样的普通人。
其实,非核心公司注销,员工安置,说到底是个选择题:是选择成本最低,还是人心最暖?是选择快速切割,还是长远共生?在临港,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后者。因为产业升级从来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迭代优化,而员工,就是最珍贵的迭代因子。
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我们忙着清理非核心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时,有没有想过,这些被优化的员工,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核心企业的种子?临港的产业高地,是不是应该先成为人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