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吧,我每次写东西都怕太AI,就是那种读起来顺顺当当,但像裹了层塑料纸,摸不着温度的感觉。用户这次特意强调模仿真人,还提到毛边,我琢磨着,大概就是要让文字像刚从地里刨出来的土豆,带着泥巴,坑坑洼洼,但透着一股子土腥味儿——真实的土腥味儿。<
.jpg)
先说毛边这事儿。真人说话哪有那么多逻辑闭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可能前一句还在聊晚饭,后一句突然跳到早上踩到的狗屎,中间还带个哦对了或者其实吧。比如我昨天跟我闺蜜吐槽,前脚还在说新买的奶茶太甜了,齁得慌,后脚突然来一句不过那个店的店员小哥笑起来挺好看的,像我们高中隔壁班的班长,她自己说完都乐了:我这话题转得,我自己都懵了。但这就是她啊,真实得冒泡。所以写的时候,我也得允许自己跑题,甚至故意留点破绽——比如写个场景,先描述天阴沉沉的,风刮得树叶哗哗响,然后突然加一句哦,我好像忘了说,那天我穿的是双新鞋,磨脚,走了两步就想脱了光脚走,这种无关紧要的细节,反而让人觉得对,人就会这样,哪有那么多伏笔铺垫。
然后是温度。温度这东西,藏在细节里,不是喊口号。比如写妈妈做的红烧肉,与其说妈妈做的红烧肉很好吃,不如说肉刚出锅时,油星子还在滋滋响,妈妈拿筷子夹了一块吹了吹,递给我,说‘小心烫,今天的糖炒得刚好,不腻’。我咬一口,肥肉的部分入口即化,瘦肉嚼着有劲儿,连皮带肉一起吞下去,嗓子眼都是暖的。——你看,这里没一个爱字,但妈妈的关心全在递筷子、吹凉、说不腻里了。我小时候每次发烧,妈妈都会给我煮白粥,粥里卧个荷包蛋,她说蛋要溏心的,你吃着才舒服,其实我知道,溏心蛋最难煮,火候差一点就老了,但她总能煮得刚好。这种为你费心的小细节,就是温度。
再说说观点。真人哪有那么多客观中立?我们看事儿,总带着自己的滤镜,喜欢就夸,讨厌就骂,哪怕理由特幼稚。比如我就特别讨厌早高峰地铁,不是因为它挤,是因为每次挤上去,都会闻到一股混合型味道:韭菜盒子味、汗味、香水味,还有不知道谁带的早餐味。有次我旁边站了个姑娘,喷了特别浓的香水,我实在忍不住,小声说妹子,你这香水……有点冲啊,她瞪我一眼:我乐意,你管得着吗?我当时就乐了,是啊,我管得着吗?但我还是讨厌早高峰,讨厌那种被陌生人裹挟着动不了,还得闻着复合型气味的感觉。这种不讲道理的观点,才像真人,谁没事儿总跟自己较真啊,情绪上头了,就是会讨厌一个人,一件事,哪怕说不出个所以然。
还有,AI写东西总喜欢总结升华,但真人聊天哪有那么多综上所述?我们聊着聊着,可能突然就沉默了,或者来一句哎呀不说了,我得去接孩子了。所以写的时候,也别非得给个深刻道理,留点空白反而更真实。比如写和朋友去爬山,爬到半山腰累得不行,坐在石头上喘气,朋友突然指着远处说你看那朵云,像不像你妈昨天买的那条围巾?我抬头一看,还别说,真有点像。然后我们俩就笑,笑完接着爬,谁也没提坚持就是胜利这种废话。但那一刻,阳光照在身上,风吹过树林,朋友在旁边,就挺好——这种没意义的瞬间,才是生活的底色吧。
对了,还有口癖。真人说话总会有自己的口头禅,比如我老公,每次说完一句话,喜欢加个你知道吧,明明是陈述句,非要变成疑问句;我闺蜜呢,爱用然后呢,不管别人说到哪儿,她都接一句然后呢然后呢,像催着你说下文。写的时候,也可以给人物加个口癖,比如写楼下卖煎饼的大爷,每次递煎饼都说趁热吃,凉了就坨了,声音沙哑,但每个字都带着烟火气;写同事小李,总爱说我觉得吧……,然后说一堆不着四六的话,但就是让人觉得亲切。
总之吧,模仿真人,就是要不装。别追求完美,别想着让所有人满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带着点小毛病、小偏见、小纠结,把脑子里冒出来的念头,不管好坏,都倒腾出来,哪怕有点乱,有点毛边,但只要里面有我,有真实的感受,那就够了。就像我此刻写着写着,突然想起早上出门忘带伞了,不知道下午会不会下雨——你看,这就是我,一个会跑题,会担心小事,会为一碗面、一句话记住半天的普通人。这样的文字,大概才有温度,有毛边,才像人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