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十年财税,见过太多企业起高楼,也见过不少楼塌了。其中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红筹架构拆除时的烂摊子——尤其是注销时那堆越积越多的亏损。不少老板以为注销就是关门大吉,殊不知亏损处理不当,轻则补税罚款,重则可能让创始人背上税务黑锅。今天我就以一个从业者的视角,聊聊红筹架构拆除时,企业注销到底该怎么处理这些亏。<

红筹架构拆除,企业注销时如何处理公司亏损?

>

先搞懂:红筹架构的亏,为啥比普通企业复杂?

普通企业注销,亏损处理无非就是用以后年度利润弥补或者清算所得抵减。但红筹架构不一样——它像套俄罗斯套娃,境外控股公司、境内运营主体、可能还有多层VIE协议,亏损可能散落在不同层级,涉及不同税收管辖区。这时候就不能简单套用国内税法了,得把跨境重组清算这几个词揉碎了看。

举个例子,我之前服务过一家互联网教育企业,优学在线。2015年他们搭红筹架构,开曼控股、香港中间控股、境内WFOE运营,为了冲业绩,前几年WFOE一直亏损,累计亏了3000多万。2022年中概股监管收紧,他们想拆了红筹回A股,这时候问题来了:开曼公司有1.2亿美元的历史亏损(主要是前期融资费用和境外咨询费),香港公司也有8000万港币的亏损,境内WFOE的3000万人民币亏损还没弥补完。注销时,这些亏损能不能互相抵?境外亏损能不能抵境内利润?这都是普通企业不会遇到的坑。

说白了,红筹架构的亏损处理,核心就两个问题:一是亏损的归属权(这亏到底算谁的),二是亏损的可抵性(这亏能不能在某个环节税前扣除)。这两个问题没搞清楚,注销时就可能踩雷。

拆架构+注销,亏损处理的三步走\

我总结了一套三步走方法,虽然不能保证100%完美,但至少能让企业少走弯路。

第一步:清算国内主体,先把看得见的亏填平

红筹架构拆除,通常是从国内运营主体开始的。不管是WFOE还是VIE协议下的运营公司,都得先完成清算注销。这时候国内层面的亏损处理,要盯紧两个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亏损结转弥补最长5年)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清算所得的计算)。

还是优学在线的例子。他们境内WFOE有3000万亏损,其中2020年亏1200万,2021年亏1000万,2022年亏800万。按5年弥补期限,2020年的亏到2025年就过期了。但拆除红筹的计划定在2023年底,这时候2020年的亏还能用3年。我们当时的方案是:先让WFOE在2023年突击做了500万利润(通过调整合同确认时点),把2020年的亏补了一部分,剩下的700万等到清算时处理。

清算时怎么算?税法规定,清算所得=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可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WFOE清算时,把剩下的700万亏损、还有2021年1000万、2022年800万(假设2023年没利润),合计2500万亏损,用清算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去抵。如果清算下来还有剩余,就按财产转让所得缴企业所得税;不够抵的,就确认清算损失,但这个损失能不能抵境外公司的亏?这就到第二步了。

第二步:处理境外控股公司,把看不见的亏捋清楚

国内主体清算完了,轮到境外中间控股公司(比如香港公司),最后是顶层控股公司(比如开曼)。这时候跨境亏损处理就复杂了,核心是看拆除交易是否属于企业重组,能不能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

按财税〔2009〕59号文和《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重组同时满足5个条件(具有合理商业目的、资产或股权比例达到50%等),可以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简单说,就是亏损可以递延,当期不缴税,以后再说。

优学在线的香港公司有8000万港币亏损,主要是给开曼公司提供管理服务的费用和境外融资利息。拆除时,香港公司把股权转让给境内股东,我们向税局申请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理由是拆除红筹架构回归A股,属于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重组。税局一开始不同意,认为股权转让价格偏低,可能存在避税。我们准备了三套材料:一是企业战略调整的董事会决议,证明拆除是因政策变化而非避税;二是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的股权价值报告,证明转让价格公允;三是香港公司亏损的明细账和合同,证明费用真实发生。磨了两个月,税局终于点头,允许香港公司的亏损递延到后续股权转让时处理。

这里有个坑:境外亏损能不能抵境内利润?答案是不能直接抵。因为各国税法独立,香港公司的亏只能在香港税前弥补,境内WFOE的亏也只能境内弥补。但如果拆除时适用了特殊性税务处理,境内股东取得境外股权的成本可以按原计税基础确定,后续股权转让时,境外亏损可能会影响股权转让所得的计算——这需要跨境税务筹划,最好找专业中介做税务裁定,别自己瞎琢磨。

第三步:别忘了历史遗留问题,有些亏可能永远填不上\

红筹架构搭建时,企业为了避税,可能会做一些操作,比如把利润留在境外免税地(比如开曼、BVI),或者通过VIE协议把境内利润转移到境外。这些操作在搭建时可能合规,但拆除时就可能出问题——尤其是亏损。

我见过一家跨境电商企业,环球购。他们2018年搭红筹时,把境内WFOE的利润通过服务费形式转到开曼公司,导致WFOE累计亏损2000万。2023年拆除时,税局质疑:WFOE明明赚钱,怎么一直亏损?是不是通过服务费转移了利润?最后企业补了800万税款,还交了滞纳金。这就是典型的历史遗留问题没处理好。

拆除前一定要做税务健康检查:查清楚境内外的亏损构成(哪些是经营性亏损,哪些是费用性亏损,哪些是人为造成的亏损),看有没有被税局盯上的风险点。如果有,该调整的调整,该补税的补税,别等注销时被秋后算账。

行政工作中最常见的挑战:跟税务局掰扯的逻辑

说实话,做财税这行,70%的时间不是在算账,而是在跟人沟通——尤其是跟税务局。红筹架构拆除时,税局最关心两个问题:有没有少缴税?和有没有避税嫌疑? 你得用税法的逻辑说服他们,而不是用企业难卖惨。

我印象最深的是精制造这个案例,一家精密制造企业,红筹架构拆除时涉及香港公司股权转让。香港公司有8000万亏损,我们想用这个亏损抵股权转让所得,税局一开始不认,说亏损是以前年度的,跟这次转让没关系。我们没硬扛,而是换了种说法:先跟税局确认股权转让所得的计算公式(所得=收入-成本-费用),然后证明香港公司的8000万亏损,属于'以前年度未弥补亏损',按香港公司税法可以结转,这次股权转让相当于'资产处置',处置成本里应该包含未弥补亏损。我们还找了香港税务局出具的亏损证明,佐证这个亏损的真实性。最后税局松口,允许抵扣3000万——这就是用税法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资料准备一定要细。红筹架构涉及多年交易,合同、发票、资金流水、审计报告,缺一样都可能被税局打回来。我一般会让客户准备三套资料:一套给税局的(简洁明了,只放关键证据),一套自己留的(详细完整,包括所有计算过程),一套备查的(电子版,随时能调)。这样既省时间,又能体现专业性。

前瞻性思考:未来红筹架构的亏,该怎么防?

随着金税四期推进和跨境税务合作加强(比如CRS、BEPS行动计划),红筹架构的税务透明度会越来越高。未来企业搭建红筹时,就不能只想着怎么避税,而要想着怎么让税务处理更可持续。

我的建议是:在架构设计时就预留退出通道。比如,把境内外的亏损分户管理,经营性亏损留在境内,费用性亏损单独核算;在VIE协议里明确亏损承担方式,避免拆除时扯皮;定期做税务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

数字化工具会越来越重要。我最近在用一款财税软件,能自动跟踪跨境亏损的结转情况,提醒哪笔亏快到期了哪笔亏还没用。以后企业做税务筹划,不能只靠老师傅经验,得靠数据说话——毕竟,税局也在用大数据稽查了。

最后说句大实话

红筹架构拆除时的亏损处理,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企业的方案。作为财税人,我们既要懂政策,又要懂企业;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风险账。但归根结底,最好的处理方式永远是提前规划——别等到了注销那天,才发现自己掉进了亏损的坑。

毕竟,企业财税这事儿,就像开车系安全带——平时觉得麻烦,真出事了能救命。你说对吧?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