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港做了十几年招商,见过不少集体企业注销的案例。说实话,这事儿看着是财务和法律的事,其实是人心和历史的账。很多集体企业都是老厂改制过来的,资产权属、历史遗留问题一大堆,要是清算前没摸清楚,后面全是坑。<
.jpg)
我记得2018年处理过一家临港老牌集体企业,做机械加工的,要注销清算。清算组一进去就懵了:账面上有块地,价值评估出来能值3000万,但土地证是90年代的,写着集体建设用地,后来企业改制时没办过户,现在想卖,发现性质不符——按当时的政策,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直接入市,得先收储变性。当时我和团队急得嘴上起泡,跑规划局、土储中心、档案馆,查了整整三个月当年的会议纪要、职工代表大会决议,最后才找到改制时职工集资购买土地的证据,补办了手续。这事儿给我敲了个警钟:集体企业的资产,很多是糊涂账,必须沉下心去考古,不然后患无穷。
后来我总结了个三步摸底法:第一步,查出生证明,就是企业的成立文件、改制协议,看资产最初是怎么来的;第二步,查体检报告,就是历年审计报告、税务申报,看资产有没有被抵押、担保,或者被抽走过;第三步,查户口本,就是权属证明,土地证、房产证、专利证书这些,有没有缺失、过期,或者和实际用途不符。有一次遇到一家集体商贸公司,账面上有十几辆货车,但行驶证都找不着了,最后是通过车管所的档案才查到下落。你说要是没查清楚,注销后这些车成了黑户,麻烦不?
说实话,现在很多年轻招商同事觉得清算不就是算算账吗,太简单了。集体企业的资产,尤其是老企业,往往带着历史胎记——可能是职工集资款形成的资产,可能是福利分房的土地,甚至是计划经济时代划拨的无形资产。这些东西,光看财务报表根本看不明白,得翻旧账问老人。我常跟团队说:咱们临港招商,不光要会算‘经济账’,更要会算‘历史账’,不然资产处理不好,不仅影响招商效率,还可能引发。
职工安置的温度:比资产更难算的是人心
清算资产时,最头疼的不是钱,是人。集体企业的职工,很多是老临港,跟着企业干了半辈子,企业注销了,他们的安置问题解决不好,后面全是麻烦。
2020年我处理过一家集体商贸公司注销,职工有50多人,大部分是4050人员,有的还是夫妻都在企业。清算组按政策给了补偿,但职工不干,说:我们跟着企业干了半辈子,就这点钱?企业当年盈利的时候,我们没分过红,现在倒好,说散就散?我当时带着招商团队,在厂区会议室跟职工聊了整整三天。有个大姐,原来做会计,拿着补偿款直抹眼泪:我今年48岁,出去谁要我啊?孩子要上大学,老人要看病,这点钱哪够?
后来我想,光给钱不行,得给出路。临港不是在做就业帮扶计划吗?我赶紧对接了园区里的电商企业、物流公司,给职工们开了专场招聘会,还争取了再就业培训补贴。那个做会计的大姐,一开始对电商一窍不通,我们给她报了班,学了三个月,现在在新公司做运营主管,月薪比原来还高2000。她还经常跟我联系,说多亏了你当时没放弃我们。
这件事让我明白:职工安置,不能只当任务,要当情分。集体企业的职工,对企业有感情,对临港有归属感,处理不好,他们觉得被抛弃了;处理好了,他们会成为临港招商的义务宣传员。现在我们招商团队有个习惯:企业注销前,一定会先跟职工代表开座谈会,听听他们的诉求。有的职工想提前退休,我们就对接社保局,看看能不能争取弹性退休;有的职工想创业,我们就对接临港的创业孵化基地,给场地、给政策;还有的职工担心补偿款发放不及时,我们就协调银行,搞专户专发,确保钱到账。
说实话,职工安置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有时候政策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比如有个集体企业注销时,职工对补偿标准有争议,我们没按一刀切的政策来,而是根据职工的工龄、家庭情况,搞了差异化补偿,家庭困难的适当多补一些,职工们反而没意见了。后来我反思:集体企业的资产,本质上还是职工的资产,处理资产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把职工的情感资产算进去?
资产盘活的临港路径:从沉睡到苏醒的招商密码
资产清算清楚,职工安置妥当,最后一步就是盘活资产。临港的招商优势是什么?是产业基础,是政策洼地,是产业链思维。集体企业的资产,尤其是土地、厂房,只要找到对的人,就能从沉睡变苏醒。
2021年处理过一家集体纺织企业注销,有栋5000平的厂房,闲置了两年。一开始想卖,但没人要——厂房老旧,没有电梯,消防设施也不达标。后来我想,临港不是在做智能制造产业园吗?这厂房改造一下,正好适合中小型制造企业。我们找了专业的第三方评估,做了厂房改造方案:把原来的纺织车间改成精密零件加工车间,加层高、换电路、装消防,预算花了800万。然后通过临港的招商地图,匹配了十几家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企业,最后租给了一家做电机定子的企业,租金比市场价高20%,还带动了周边30多人就业。
这个案例让我总结出三盘活经验:一是空间盘活,把老厂房、老土地改造成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空间,比如工业上楼共享工厂;二是产业盘活,把资产和临港的产业链结合起来,比如纺织厂改成生物医药实验室,机械厂改成智能制造车间;三是政策盘活,用临港的税收优惠租金补贴人才引进政策,让资产对优质企业更有吸引力。
比如去年,我们盘活了一家集体企业的老仓库,改成了临港跨境电商产业园,引进了10家跨境电商企业,享受了跨境电商综试区的政策,一年税收就突破了5000万。企业老板跟我说:要不是临港的政策和产业链,我这仓库还在那儿睡大觉呢!
说实话,集体企业的资产盘活,考验的是招商人的产业嗅觉。你不能光看资产的大小,要看它能不能接上临港的产业。比如临港现在重点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那老厂房、老土地就要往这些方向靠。要是盲目盘活,比如把老厂房改成了KTV,那不仅浪费资源,还会破坏产业生态。
最后的收尾:法律风险与未来启示
资产处理完了,是不是就结束了?远远不是。集体企业注销后的资产处理,法律风险是隐形,必须把收尾工作做扎实。
我见过一个案例:某集体企业注销时,漏了一笔应付账款,债权人后来起诉了清算组成员,最后用预留的保证金才解决了。还有一家企业,把厂房租给了个人,没签正式合同,结果对方拖欠租金,打官司都打不赢。这些教训告诉我们:法律程序不能省,合同要签规范,档案要保存完整。
现在我们招商团队有个资产处理清单:产权过户、税务清算、债权债务处理、合同备案、档案归档,一项一项打勾,确保不遗漏。比如产权过户,我们会提前和不动产登记中心对接,准备好所有材料,避免来回跑;税务清算,我们会找专业的税务师事务所,确保零风险;债权债务,我们会发公告,确保所有债权人都知道企业注销的事。
做了这么多集体企业资产处理,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事儿没有终点,只有起点。集体企业的资产,处理好了,能成为临港招商的新动能;处理不好,会成为旧包袱。临港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老资产的盘活,更离不开老临港的支持。
最后我想问一个问题:集体企业的资产处理,到底是算经济账,还是算社会账?当政策条文遇到鲜活的人心,我们到底该优先守住什么?是资产的价值,还是职工的尊严,还是临港的未来?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招商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