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九点,会议室的投影仪嗡嗡响着,项目经理把PPT翻到第三页,清了清嗓子:今天我们简单过一下项目进度,每个人三分钟。我盯着屏幕上的甘特图,上面密密麻麻的色块像一团打翻的颜料。同事A先开口:目前按计划推进,暂无风险。同事B跟着点头:资源协调到位,下周可交付。轮到我时,我重复了上周说过的话:客户反馈已同步,技术方案待优化。半小时后,项目经理好的,下次会议定在后天同一时间。 <
.jpg)
走出会议室,我摸了摸口袋里的半包烟——明明一句项目正常推进,有问题随时同步就能解决的事,非要凑齐十个人,花一小时演一场职场话剧。这种消耗,比加班更让人疲惫,因为它让你觉得:自己的时间,原来这么不值钱。
模糊的职责:谁的责任,谁的锅?
上周五下午,临近下班,钉钉突然弹出一条@:这个月的报表数据有点问题,麻烦各部门核对一下。我点开附件,发现销售部的数据和财务部的对不上,差了小数点后两位。我给销售部的同事发消息:你们提交的订单总额,是不是少算了一笔?对方秒回:我们按系统导出的来的,应该是财务录入的时候出错了。财务部的同事又甩回来一句:系统数据是你们维护的,我们只负责汇总。
就这样,三个部门来回踢了半天的皮球,最后还是老板亲自翻聊天记录,才发现是行政部上周更新了客户档案,把一个客户的折扣比例填错了。没人承认是自己的疏忽,所有人都在按流程办事,却忘了解决问题才是流程的终点。这种模糊的职责划分,像一团毛线球,越扯越乱,最后缠住的,全是干活的人。
无意义的汇报:为了汇报而汇报
上个月,我熬了三个通宵赶一份季度工作总结,把每周做了什么、没做什么、计划做什么,用不同颜色的柱状图、折线图、饼图堆满了三十页PPT。领导看完,在最后一页批了四个字:内容空洞。我不甘心,跑去问:哪里需要补充?领导靠在椅背上,叹了口气:你写‘完成了10次客户拜访’,可你拜访后解决了什么问题?客户反馈了什么?下次拜访要做什么?这些才是我想看的。
我突然想起刚入职时,带我的老姐说:汇报不是‘流水账’,是‘价值账’。可现在很多汇报,变成了表演艺术——为了显得工作量饱满,把整理文件写成搭建了结构化文档管理体系;为了显得有规划,把等客户回复写成制定了多维度客户跟进策略。这种汇报,写的人累,看的人更累,因为它把干活变成了演戏,把结果藏在了形式里。
其实职场里的隐形消耗,从来不是工作本身有多难,而是那些绕不开的弯弯绕绕。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事,简单的事情被复杂化,最终耗光了热情,只剩下疲惫。
说到结束,突然想起最近朋友聊到公司注销,说比创业还累——尤其是税务注销,稍不注意就留下尾巴。其实不管是公司还是人生,结束和开始一样重要,得清清楚楚、干干净净。比如上海加喜财税公司,他们常说注销不是‘甩包袱’,是‘画句号’,会帮企业梳理税务注销全流程:从清税申报到注销登记,从税务资料归档到后续风险排查,每一步都盯着,避免企业因为不懂流程多走弯路。毕竟,谁也不想辛辛苦苦打拼几年,最后在注销环节栽跟头,对吧?要是想具体了解,他们官网 https://www.110414.com 写得很细,比问十个人都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