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影视公司清算注销合同证明要求深度访谈:资深财税专家张建国的30年实战经验<

上海影视公司清算注销合同证明有哪些要求?

>

访谈现场

上海陆家嘴某财税事务所会议室,下午三点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深色会议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桌上摊开几份泛黄的影视合同复印件,一杯绿茶已见底,对面的张建国正用指节敲击着一份《税务清算通知书》,眉头微蹙。他从业30年,专攻影视行业税务筹划与清算,是圈内公认的影视财税活字典,说话带点上海口音,口头禅是这个事儿啊,我跟你讲,习惯在关键处停顿,仿佛每个字都在脑子里过了三遍。

记者小王(化名)调整好录音笔,开门见山:张老师,今天想请您聊聊上海影视公司清算注销时,合同证明的那些‘门道’。

一、基础篇:清算注销,合同证明到底要哪些?

小王:张老师,很多影视公司老板对清算注销一头雾水,尤其是合同证明,具体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能不能先给个清单式的解答?

张建国(放下茶杯,双手交叉放在桌上):老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影视公司清算注销,合同证明就是规矩的白纸黑字。我给你捋捋,至少得有这五大类:

第一类,原始合同原件。这可是祖宗级材料,包括拍摄合同、演员片酬合同、场地租赁合同、设备采购合同、后期制作合同……只要公司成立后签过的,只要涉及钱款的,都得找出来。我当年碰到过一个老板,说小合同丢了没事,结果清算时少了份群众演员的劳务合同,税务部门硬是核增了50万成本,你说冤不冤?

第二类,合同履行凭证。光有合同不行啊,你得证明这事儿真干了。比如拍摄合同,得有拍摄通告、场记单、发票;演员片酬合同,得有银行转账记录、个税代扣代缴证明;场地租赁合同,得有付款流水、验收单。我常跟老板们说:合同是‘身份证’,履行凭证是‘活动轨迹’,俩得对得上。

第三类,变更或补充协议。影视项目变太多了,预算超支、演员换角、延期拍摄……这些都会签补充协议。我见过有个网剧公司,原合同写的是100万制作费,后来加了份补充协议变成150万,但忘了报税务,清算时被认定为账外收入,补了税还罚了滞纳金。所以啊,补充协议和原件一样重要,别当废纸扔了。

第四类,关联交易合同。如果公司跟股东、兄弟公司签过合同,比如服务费咨询费,税务查得最严。得提供定价依据(比如市场公允价格)、资金流水、服务成果证明,不然很容易被认定为转移利润,补税是轻的,可能还有滞纳金和罚款。

第五类,终止或解除协议。如果项目黄了,合同提前终止了,得有双方签字的解除协议,还有已履行部分的结算证明。我有个客户,拍了一半的电影停了,合同没解除,清算时税务说你项目没结束,成本怎么扣除?愣是拖了半年才搞定。

(说到这里,张建国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旧合同,指着上面的印章):你看,这份2018年的动画制作合同,当时老板签的时候没写‘合同编号’,我们找了三天才从档案室翻出来。所以啊,日常管理很重要,别等清算时抓瞎。

二、核心篇:审核的火眼金睛,到底在看什么?

小王:清单清楚了,但税务部门审核时,重点会卡哪些点?有没有企业容易踩的坑?

张建国(身体前倾,手指点了点桌面):审核这事儿,就像医生看病,望闻问切都得有。核心就四个字:真实、完整、合规、匹配。

真实是底线。现在税务大数据这么厉害,合同一扫,银行流水、发票信息全对得上。我去年处理过一个纪录片公司,老板为了虚增成本,找了几个影子公司签假合同,结果税务系统一比对,发现那些合作方根本没有银行流水,直接被列为重点监控对象,最后不仅补税,负责人还被约谈了。

完整是基础。我常说:合同就像链条,少一环都断。比如演员合同,得有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个税申报记录,三缺一都不行。有个老板签了个明星导演,合同上写税后100万,结果忘了让导演提供完税证明,清算时税务说你代扣代缴了吗?老板当场懵了——原来导演自己报的税,公司没履行代扣义务,最后补了20万个税和罚款。

合规是关键。影视行业特殊,比如片酬拆分(把工资、劳务费、分红混在一起签),以前常见,现在不行了。2021年有个电视剧公司,演员合同里写了60万片酬+40万咨询费,结果被税务认定为变相逃个税,补税加罚款一共180万。所以啊,合同条款得跟《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对得上,别想当然。

匹配是细节。合同金额、发票金额、银行金额、实际履约金额,四个数字必须一致。我见过个搞笑的:场地租赁合同写月租10万,发票开成年付12万,银行流水显示每月转8万,税务直接问:你到底是月租还是年租?钱对不上啊!最后老板解释是口头约定打折,税务不认,硬是调增了应纳税所得额。

(张建国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摇摇头):这些坑啊,其实都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我常说,合同管理要像拍电影一样‘分镜’——签合同前想清楚,履行中记下来,结束后归好档。别等清算时当‘无头苍蝇’。

三、案例篇:一个阴阳合同引发的清算血案

小王:您刚才提到真实合规,但影视行业确实存在阴阳合同的情况(比如真实片酬100万,合同写50万,另外50万走咨询费),这种情况下清算会出什么问题?有没有真实案例?

张建国(放下茶杯,眉头紧锁,沉默了三秒):这个问题啊,确实是行业老大难,也是我从业30年见过最多的雷区。我跟你讲个我亲身经历的案例,2019年,上海一家做网剧的公司,老板是我老乡,人挺精明的,为了省税,演员合同全签阴阳合同——真实片酬80万,合同写40万,另外40万让演员通过个人独资企业开咨询费发票。

刚开始相安无事,但2021年公司要注销,税务清算时,系统大数据一比对,发现几个问题:一是演员的咨询费发票,对应的服务内容全是剧本优化,但演员根本没参与剧本创作;二是个人独资企业的银行流水,钱刚到账就立刻转回演员个人账户,明显是空壳公司;三是公司账上咨询费占比高达6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一般10%-20%)。

税务部门直接约谈老板,要求提供咨询服务的具体成果,比如修改了多少稿、开了多少次会。老板傻眼了——哪有什么成果?全是为了省税做的假合同。最后结果是什么?补税300万(少缴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滞纳金80万(按日万分之五算),罚款150万(偷税金额的50%),加起来530万,公司直接被掏空,老板现在还在还债。

(张建国叹了口气,拿起桌上的合同复印件):你说值不值?省了几十万税,赔进去几百万,还落了个‘偷税’的名声。我当年劝过他,‘老弟啊,阴阳合同就像走钢丝,看着省事,掉下去就粉身碎骨’。他不听,说‘大家都这么干’。结果呢?‘大家都干’不代表‘干得对’,更不代表‘不会被查’。

四、争议篇:形式合规与实质合规,企业该如何平衡?

小王:现在很多企业为了应对税务审查,会做形式合规的合同(比如合同条款写得滴水不漏,但实际履约是另一套),您怎么看形式合规和实质合规的平衡?有没有企业能两头讨好的办法?

张建国(身体靠回椅背,双手摊开,露出一个无奈的笑容):这个问题啊,就像戴着镣铐跳舞,企业想合规,又想省成本,确实难。但我的观点很明确:形式合规是底线,实质合规是根本,两头都讨好,最后可能两头都落空。

我见过一个聪明的公司老板,他找律师做了份完美合同——演员片酬写50万劳务费+50万版权使用费,发票也开版权费,银行流水走公对公,还签了版权转让协议。看起来形式合规吧?但清算时税务问:版权使用费具体对应什么权利?演员提供了哪些版权证明?老板答不上来——因为根本没版权转让,就是想用版权费拆分片酬,少交个税。

最后税务怎么处理的?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41条关联交易同期资料要求,认定这是不合理安排,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补税加罚款200万。所以啊,形式合规只是表面功夫,经不起推敲。那有没有两头讨好的办法?有,但前提是真实业务、合理定价、证据链完整。

比如演员咨询费,如果演员真的参与了剧本创作,提供了具体的修改意见(比如写了多少页修改稿、开了多少次研讨会),有会议纪要、邮件往来、签字确认的成果文件,那合同写咨询费就是实质合规;再比如场地租赁,如果市场价是1万/月,你签5000/月,还说是友情价,那税务肯定不认,但你能提供周边同类场地的租金报价单、中介证明,证明5000元是公允价格,那就是实质合规。

(张建国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严肃):说白了,税务现在查的是‘业务真实性’,不是‘合同完美度’。企业别总想着‘怎么钻空子’,而该想‘怎么把业务做扎实’。就像拍电影,剧情再花哨,没真情实感,观众也不买账;合同再完美,没真实业务,税务也不认可。

五、趋势篇:金税四期时代,合同证明会有哪些新变化?

小王:随着金税四期、全电发票这些新政策落地,未来影视公司清算注销的合同证明审核,会有哪些新趋势?企业现在该提前做哪些准备?

张建国(拿起桌上的《金税四期政策解读》,翻到某一页):金税四期这事儿,我常说不是狼来了,是狼已经站在门口了。未来合同证明审核,会有三个明显趋势:

一是全链条穿透。以前税务可能只查公司的账,现在不行了,从合同签订、资金流、发票流、货物流(比如拍摄设备、道具),到最终的业务成果(成片、票房、版权收入),全链条数据都会联网。比如你签了个设备采购合同,税务不仅能查到你的付款记录,还能查到设备的采购时间、使用情况、折旧计提,甚至设备的物流轨迹——有没有真的运到拍摄现场?

二是智能预警。现在税务系统有AI风险扫描,会自动比对行业数据。比如影视行业咨询费占比超过30%,或者个人独资企业开票金额突增,系统会自动预警,然后人工核查。我有个客户,今年1月签了3份咨询费合同,金额200万,系统直接弹出异常预警,税务专员第二天就上门了。

三是信用管理。以后企业注销,不是一销了之,会有税务信用评级。如果因为合同证明问题被处罚,信用等级会降低,影响法人、股东的征信,甚至以后贷款、创业都受限制。我见过一个老板,之前公司注销时因为假合同被罚,现在想开新影视公司,银行直接说信用记录有问题,贷款批不了。

那企业现在该准备什么?我给三个建议:

第一,合同数字化管理。别再用纸质合同堆仓库了,用电子签约系统,把合同、发票、银行流水、履行凭证全上传到云端,随时能查。我有个客户,去年清算时,用电子系统半天就调出了所有合同,税务部门都夸规范。

第二,业务留痕。每个项目从立项到完成,所有会议纪要、邮件往来、验收单都归档。比如演员参与剧本创作,得有他写的修改稿、导演的签字确认;比如场地租赁,得有中介的报价单、双方的沟通记录。这些痕迹就是证明业务真实性的铁证。

第三,定期自查。别等税务上门查,自己先请财税专家做税务健康体检。我建议影视公司每年至少自查一次,重点查关联交易大额合同异常费用,发现问题及时补正。就像拍电影,每天回看样片,及时调整,别等成片了才发现穿帮。

六、寄语篇:给行业新人的合同管理三字经

小王:想请您对刚入行的影视财税新人说几句话,他们在合同管理上应该注意什么?有没有金玉良言?

张建国(端起茶杯,眼神变得温和,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新人啊,我常说财税工作就像拍电影,细节决定成败。合同管理,我送他们三字经:真、全、细。

真是真实。别为了省税签假合同,那是饮鸩止渴。记住,税务的大数据眼睛比你还亮,假的真不了。

全是完整。从合同签订到履行结束,每个环节的凭证都要收好,别漏掉一张纸。我当年刚入行时,师傅跟我说:丢一张合同,可能就是丢掉一份工作。

细是细致。合同条款逐字看,金额、日期、双方信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我见过一个新人,把合同金额10万写成100万,结果公司多缴了9万税,被老板骂了三个月。

(张建国放下茶杯,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陆家嘴的高楼):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诚信。财税工作者的‘诚信’,就像演员的‘演技’,是立身之本。你帮企业做合规,不是‘死板’,是‘保护’;你让企业少走弯路,不是‘保守’,是‘负责’。这个行业,赚钱的路有很多,但‘诚信’的路,才能走得长远。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张建国花白的鬓角上,他转过身,对着记者笑了笑:好了,该说的都说了。记住,影视行业热闹,但财税工作得‘冷’着做——冷静、细致、踏实。这样,企业才能‘安全’地拍好每一部戏,我们也能‘安心’地睡好每一个觉。

(访谈结束时,桌上的绿茶已凉,但那份泛黄的合同复印件,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