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跨境电商企业,劳动仲裁这关怎么过?——一个老法务的8年血泪史
做了8年跨境电商法务,经手过20多家企业的注销,其中踩过劳动仲裁坑的占了80%。跨境电商这行,风浪来得快去得也快,平台规则一变、物流一卡、汇率一动,说倒就倒。可企业注销容易,员工的心和账不好收。今天我就掏心窝子聊聊,怎么在注销跨境电商企业时,把劳动仲裁这关平过去——不是教你钻空子,而是让你少赔钱、少惹事,体面收场。<
.jpg)
仲裁主体怎么换?——注销前后的责任接力赛
先说个最头疼的:企业还没注销完,员工突然提仲裁,告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要经济补偿金。这时候老板往往懵了:公司还没死呢,怎么就成被告了?其实问题就出在主体上——你以为公司在,就能当被告?可一旦进入清算阶段,公司主体资格就悬了。
我见过最典型的案例:2022年,一个做亚马逊精品的老板老王,因为账号被封,资金链断了,决定注销。他没跟员工说,只是让HR悄悄办了社保减员。结果有个老员工小李,发现工资没按时发,直接去劳动仲裁委立案,告公司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并给经济补偿金。仲裁委受理后,发现公司账户已经被冻结,连传票都送不进去——老王压根没成立清算组,直接跑工商局申请注销了。
我当时接到老王的电话时,头都大了。按照《公司法》,公司注销前必须成立清算组,清理债权债务。老王倒好,连接力赛的第一棒都没接稳,直接把责任棒扔了。最后我们只能找仲裁委沟通,把案件中止,等老王先补办清算组备案,再把清算组列为当事人。折腾了3个月,清算组用公司剩下的库存(价值约30万)抵偿了小李的补偿金,老王自己又贴了10万,才把这事平了。
这里有个关键点:清算组不是临时工,是企业的接盘侠。根据《公司法解释二》,清算组代表公司参与诉讼,所以仲裁时要把清算组列为当事人,而不是直接告股东。但很多老板不知道,以为公司注销=万事大吉,结果清算组成了背锅侠。
还有个坑是股东连带责任。去年我处理过一个案子:公司注销时,清算组没书面通知已知债权人(员工就是债权人之一),直接办了注销。员工仲裁后,发现公司没钱,只能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法院判决股东在未清偿债务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股东本来只想甩锅,结果自己成了被告。
所以记住:注销前一定要成立清算组,书面通知所有员工(包括已离职的),告知清算事宜;仲裁时主动把清算组列为当事人,别等仲裁委来找你。 这不是多此一举,是给你的企业上保险。
员工诉求怎么调?——从要钱到要说法的平衡术
跨境电商企业注销时,员工的诉求五花八门:有的要经济补偿金,有的要拖欠工资,有的要加班费,还有的要说法(比如公司是不是因为自己犯错才注销)。这时候你不能硬刚,得学会调——调整仲裁请求,调整协商策略,调整双方预期。
我去年遇到个老板小李,做独立站的,因为TikTok小店政策调整,业务萎缩,决定注销。清算过程中,10个员工集体仲裁,要求支付拖欠的3个月工资和加班费,总额50万。小李当时就炸了:公司都快没了,他们怎么还趁火打劫?我看了仲裁请求,发现员工把经济补偿金和拖欠工资混在一起了,而且加班费的计算方式全错——把跨境时差(比如凌晨3点对接海外客户)都算成了加班,按2倍工资要。
我先让小李别急,单独找了每个员工聊。结果发现,核心诉求就两类:5个年轻员工急着买房、还贷,要一次性给钱;5个老员工在公司干了5年以上,更在意公司是不是因为我不行才倒的,要个书面说法。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调整了策略:对要钱的员工,提出分期支付+资产抵押——用公司持有的某品牌域名(评估值10万)作为抵押,剩余40万分6个月付清,利息按银行贷款算;对要说法的员工,起草《解除劳动合同说明》,明确因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不是员工过错,还承诺给每个老员工写一封推荐信,帮他们找下家。
结果8个员工同意了分期方案,2个老员工拿到《说明》和推荐信后,主动撤了仲裁。最后小李只花了35万,比仲裁请求少了15万。员工也觉得公司没亏待我们,离职时还帮忙整理库存,省了不少事。
这里有个行业痛点:跨境电商的加班太特殊了。员工为了配合海外客户时间,经常凌晨工作,周末开会。很多企业图省事,劳动合同里只写标准工时,没约定不定时工时,结果仲裁时加班费算得一塌糊涂。我建议老板们:注销前一定要把员工的劳动合同、考勤记录、工资表理清楚,该补的加班费补一点,别等员工狮子大开口。
还有个技巧:把经济补偿金换成其他补助。比如《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补偿金是N(工作年限),但你可以主动提出N+1,或者额外给1-2个月的离职关怀金,员工往往更愿意接受。因为补偿金听起来像施舍,而关怀金更像情分。
清算组不是挡箭牌——实操中的坑与避雷
很多老板以为,成立清算组就万事大吉了,反正有事清算组顶着。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一个老板注销时,让刚毕业的侄女当清算组组长,连《公司法》都没看完,就跑去工商局备案。结果员工仲裁时,清算组组长说我不知道要通知员工,仲裁委直接裁定清算组未履行法定职责,老板个人赔了20万。
清算组的责任,比你想的大得多。根据《公司法》,清算组有5项法定义务:通知债权人、公告、清理财产、处理未了结事务、编制清算报告。其中通知债权人就包括员工——员工既是劳动者,也是债权人(有工资、补偿金等债权)。很多老板觉得员工不是外人,没书面通知,结果吃了大亏。
我总结出3个避雷点,老板们记好了:
第一,清算组成员别挂名。至少得有一个懂劳动法的人,可以是HR、法务,或者外聘律师。别让亲戚、朋友当甩手掌柜,出了事他们不用负责,你得背锅。
第二,通知必须书面留痕。不仅要通知在职员工,还要通知已离职的员工(比如有未结算的提成、年假工资)。用EMS寄《清算通知书》,保留好快递底单和签收记录。口头通知?等于没通知。
第三,清算方案要民主。清算方案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不能老板一个人说了算。特别是涉及员工安置、补偿方案,一定要让员工参与,不然他们觉得被暗箱操作,仲裁的概率直线上升。
去年我处理过一个案子,公司注销时,清算组没经过员工讨论,直接把补偿标准定为N-1,员工集体抗议。后来我们重新开了职工大会,让员工自己选N+1还是分期支付+额外福利,最终方案通过了,仲裁也避免了。所以记住:清算不是老板的游戏,是大家的散伙饭,饭吃得合不合胃口,直接影响后续的麻烦大小。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跨境电商行业变化快,企业注销是常态,但劳动仲裁背后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可能跟着你熬过通宵,可能为了一个订单连续加班一周。当活下去和讲良心冲突时,我们到底该怎么选?是甩锅清算组,还是扛下责任给员工一个交代?这个问题,每个老板都应该在注销前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