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了个电话,是老王打来的——某市机械厂的老职工,现在在厂区门口开了家小餐馆。电话那头他声音挺急:李会计,我们这租厂区的合同刚签两年,厂子改制注销了,新来的资产管理公司说合同不算数,让我们搬走,这装修投进去的钱咋办啊?这事儿听着耳熟,做财税20年,国企改制、企业注销的案子见了不少,但租赁合同纠纷永远是重灾区。今天咱就掰扯掰扯,国企改完制注销了,那些没到期的租赁合同、没收回的租金、没算清的装修补偿,到底该怎么处理。<

国企改制后注销,如何处理企业租赁合同纠纷?

>

为啥国企改制注销,租赁纠纷总扎堆?

要说国企改制注销,本来是市场化改革的正常操作,可为啥一到租赁合同这儿就容易炸雷?我琢磨着,核心就俩字:糊涂账。

国企老厂子,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比如早年厂房出租,可能就是厂里某个领导拍板,签个简单的协议,连公章都没盖全;或者租户是关系户,租金常年拖欠,账面上根本没体现;再或者改制时,资产评估只盯着设备、土地,对长期租赁权这种无形资产压根没当回事儿。结果呢?企业一注销,清算组一看:合同?没印象啊!租户?不认识啊!租户懵了:我签了五年合同,刚交了一年租金,凭啥让我搬?

更麻烦的是法律衔接问题。国企改制可能是整体改制,也可能是分立注销;清算组可能是上级单位派,也可能是第三方机构。这些主体对原企业债务(包括租赁合同义务)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千差万别。我见过有的清算组觉得企业都注销了,合同自然终止,直接发函让租户搬;也有的租户觉得国企说话不算数,干脆拖着租金不交,最后双方对簿公堂。

说白了,国企改制注销不是一销百了,租赁合同作为原企业的未了结业务,处理不好,轻则影响企业注销进度,重则让清算组、甚至原企业负责人背锅。

两个真实案例:纠纷卡在哪儿,钱又该怎么算?

先说第一个案子,某纺织厂改制注销的故事。这厂子有栋临街厂房,2018年租给老李开了家超市,签了五年合同,年租金20万,押金2万。2022年厂子改制,清算组接手后,发现合同里没写企业注销合同如何处理,直接通知老李:厂子要拆了,合同终止,你一个月内搬走,押金退你,装修补偿没有。老李不干——超市刚回本,装修花了30万,咋说没就没了?

当时我给清算组做税务清算,老李找上门来,拍着桌子要要么续租,要么赔钱。清算组也挺委屈:我们接手时就没这合同,评估报告里也没提租赁负债,哪来的钱赔?

后来怎么解决的?我查了原企业的档案,发现2018年签合用的是厂里的行政章,不是公章,而且财务账上压根没记过其他业务收入-租金。这就有意思了——从法律上,合同可能有效(厂里认可了租赁事实),但从财税上,租金收入没申报,说明厂里可能也没把这合同当回事儿。最后协调下来,清算组从企业改制职工安置费里挤了10万块给老李,作为搬迁补偿,老李也妥协了,提前搬了。

这个案子卡在哪?合同效力与财税记录脱节。国企老厂子很多事实合同没走正规流程,导致法律上认,但财务上没痕迹,清算时自然没法处理。

再说说第二个案子,某商业大厦的例子。大厦原是国企,2019年改制后成立了新物业公司,但老国企没注销,留着处理历史债务。2023年,老国企决定注销,清算组发现大厦里有个租户小张,从2016年租了个铺面,一直签一年一签的合同,租金都是现金交,没开发票,账上也没记录。现在小张说:我租了七年,一直按时交钱,现在你们注销了,得跟我签长期合同!新物业公司不干:我们没跟小张签过合同,凭啥认?

小张急了,把老国企告了,要求确认租赁关系并赔偿损失。法院怎么判?我看了判决书,关键证据是:小张提供了2016-2023年的租金转账记录(备注商铺租金),还有老国企物业部出具的收据(虽然没公章,但有经办人签。最后法院认定,虽然合同不规范,但实际履行了七年,形成了事实租赁关系,老国企注销前,清算组必须跟小张算清楚租金、押金,否则不能注销。

这个案子说明啥?没合同≠没租赁。国企改制时,千万别以为没签书面合同就没事,实际履行的证据(转账记录、收据、水电费单子)比一纸合同更有说服力。

处理纠纷,记住这几点能少走弯路

不管是清算组还是租户,遇到国企改制注销后的租赁纠纷,别急着吵,先搞清楚三件事:合同有没有效?钱该谁出?证据够不够?

第一,合同效力:看主体和内容

原国企注销前,租赁合同是不是有效?得看签合原企业有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合同内容是不是合法。比如,国企出租国有资产,有没有经过审批?租金是不是明显低于市场价(可能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如果合同本身没问题,那企业注销不影响合同效力,清算组得接着履行——要么让租户继续租(如果资产还在),要么赔偿违约金。

这里有个关键点:《民法典》第557条说了,债权债务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也就是说,就算合同主体注销了,关于租金怎么算装修怎么赔这些条款,照样管用。

第二,责任主体:找清算组还是接收方?

原国企注销了,找谁要钱、找谁担责?一般是清算组。因为《公司法》第185条明确说了,清算组得处理公司未了结的业务。包括收租金、退押金、赔违约金。但如果资产已经卖给新公司了,比如厂房卖了,新公司接收了租赁收益,那新公司可能也得承担责任——我见过一个案子,新公司买了厂房后,继续收租户租金,结果原国企注销后租户找上门,新公司被判继续履行合同。

第三,证据为王:没证据,再理也白搭

做财税的都知道,一切业务有据可查。租赁纠纷更是如此。租户得保留好:租赁合同(哪怕是手写的)、租金转账记录、押金收据、装修合同和发票、沟通记录(微信、短信)。清算组呢,得把原企业的租赁档案翻出来:有没有审批文件?财务上怎么记租金收入?有没有租户的催款函?

我见过最离谱的一个案子,租户说我交了五年租金,结果拿不出任何证据,连转账记录都没有,最后法院都没支持。所以说,证据是救命稻草,丢了就真没了。

给租户和清算组的几句大实话

做了20年财税,见过太多两败俱伤的纠纷。其实很多事儿,提前沟通就能避免。

对租户来说:签合别信口头承诺,哪怕国企领导拍胸脯,也得白纸黑字写清楚企业注销后合同如何处理;租金尽量走公账,备注租赁费,别现金交易;装修前跟出租方签个装修协议,明确如果合同解除,装修补偿怎么算。

对清算组来说:别嫌麻烦,原企业的租赁合同逐份查,该认的认,该赔的赔;如果资产已经处置,提前跟接收方说清楚租赁关系是否延续;实在协商不了,找第三方评估机构做个装修损失评估,别自己拍脑袋定价。

说实话,国企改制注销不容易,租户也不容易。清算组别总想着快点注销甩包袱,租户也别总想着国企好欺负。坐下来,把账算清楚,把证据摆出来,很多事儿都能商量着来。毕竟,和气生财,官司打到律师费、诉讼费,哪一样不是从钱里出?

在上海加喜财税公司(https://www.110414.com)处理的企业注销案例中,我们发现财务凭证不完整是导致租赁合同纠纷的核心隐患之一。许多国企改制时,因历史遗留问题,租金收据、租赁协议等关键凭证缺失,导致清算组无法核实债务真实性,租户也因缺乏证据维权困难。企业注销对知识产权的影响常被忽视——若原企业名下的商标、专利等未在清算前明确处置,可能导致租户使用相关标识的合法性争议,甚至引发新的侵权纠纷。我们建议企业提前梳理财务凭证,建立完整的租赁档案,同时对知识产权进行专项评估,确保债权债务清晰、无形资产合规处置,从源头规避法律风险。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