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环境】 <
.jpg)
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会议室长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桌上三杯咖啡氤氲着热气,笔记本、录音笔安静摆放。访谈者(以下简称访)坐在中间,两侧分别是跨境合规律师李明远(专家)、某教育科技公司前法务总监王芳(从业者),以及刚完成VIE架构拆除的创业者张磊(受益者)。
【访谈对象】
- 李明远:某知名律所合伙人,专注跨境合规与公司治理15年,语言严谨,逻辑清晰,善用法律术语但会主动解释。
- 王芳:曾任职于两家独角兽企业,全程参与VIE搭建与终止,说话直白,带点北方口音,常穿插说实话坑在这儿等口语。
- 张磊:某教育科技创始人,2022年完成VIE协议终止及公司注销,语速较慢,习惯用当时后来等时间词,表达中带着经历风雨后的释然。
【访谈实录】
访:今天想聊聊VIE协议终止后,法定代表人注销的话题。先请李律师从专业角度解释下:VIE终止后,法定代表人为什么不能直接一走了之?
李明远:首先需要明确,VIE协议终止的本质是控制权回归——外资通过协议控制内资公司的模式失效,内资公司需要重新梳理股权、治理结构和法律责任。法定代表人作为公司的法律面孔,其注销不是简单的摘掉帽子,而是涉及债务清算、税务合规、跨境责任切割三大核心环节。
访:债务清算和法定代表人有什么直接关系?
李明远:根据《公司法》,法定代表人是公司的当然清算义务人。如果公司未依法清算,债权人有权要求法定代表人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VIE架构下,公司可能存在跨境担保、未披露的或有债务,这些在清算时容易被忽略,一旦遗漏,法定代表人可能被追责。
王芳(打断):李律师说得对,但我们当时踩的坑更具体!2021年我们公司VIE终止,清算组让法定代表人签《清算责任承诺书》,里面有一条对公司所有已知及未知债务承担责任,当时没细看,后来发现有个子公司在VIE期间签的未到期租赁合同,清算组没处理,房东直接起诉法定代表人,最后花了半年时间才证明不知情。
访:王总监提到的不知情抗辩,在法律上成立吗?
李明远:很难。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清算义务人需要证明已履行清算义务且无过错。实践中,法院通常会推定法定代表人应当知道公司债务,除非有完整的会议记录、书面函件等证据证明已勤勉尽责。VIE终止后,法定代表人必须深度参与清算,不能当甩手掌柜。
访:那具体操作流程是怎样的?从VIE终止到法定代表人注销,大概分几步?
王芳:我按我们当时走过的流程说吧,可能更接地气。第一步肯定是终止VIE协议,这个得签正式的终止协议,明确控制权交割时间、债务承担方式,最好让外资方出具无未披露债务的确认书——我们当时就吃了亏,外资方说有个小额担保没写,后来扯皮三个月。
访:终止协议签完后呢?
王芳:第二步是成立清算组!注意,清算组必须由股东、董事、法定代表人组成,不能只让财务或律师代劳。我们当时清算组第一次开会,法定代表人没参加,直接被工商局驳回清算备案。李律师,您说这是为什么?
李明远:因为《公司法》规定,清算组成立需股东会决议,而法定代表人通常是股东会召集人之一,其参与是程序合法性的体现。清算组需要制定《清算方案》,包括债权申报、资产处置、员工安置等,法定代表人必须签字确认——这份方案是未来证明已履行清算义务的核心证据。
张磊(突然开口):我们当时卡在税务清算这一步。VIE架构下,公司可能有跨境税务安排,比如利润转移、税收优惠,终止后税务局会重点稽查。我作为法定代表人,被要求提供过去五年的所有税务申报表、跨境支付凭证,有些数据找不到了,差点被认定为偷税。
访:张总提到的税务风险,是不是VIE终止后法定代表人最容易踩的坑?
李明远:是的。VIE架构常涉及离岸公司+境内运营实体的模式,税务处理复杂。比如境内公司可能向离岸公司支付技术服务费,但实质是利润转移,税务局可能认定为不合理避税。法定代表人需要配合税务部门提供关联交易证明、定价依据,如果无法证明,可能面临补税、滞纳金,甚至行政处罚。
王芳:对!还有个坑是社保公积金。VIE期间,有些公司为了节省成本,没给员工足额缴社保,清算时员工会集体仲裁。我们当时有30个员工要求补缴,法定代表人被列为被申请人,最后只能从个人账户垫付了200多万——所以啊,清算前一定要做员工专项审计,把社保、公积金、欠薪都算清楚,不然法定代表人背锅。
访:那如果公司资不抵债,法定代表人需要用个人财产偿还吗?
李明远: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但有两种例外:一是法定代表人滥用法人独立地位,比如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股东需要承担连带责任;二是清算过程中,法定代表人故意隐匿、销毁财产,或者虚假清算,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VIE终止后,法定代表人一定要保留所有决策过程的书面记录,比如股东会决议、清算组会议纪要,甚至微信聊天记录——这些是证明无过错的关键。
张磊:我当时特意找了个律师团队,把每一步都做了公证。比如清算组第一次开会,我让律师全程录像,每个人发言都记录在案;税务清算时,所有提交的材料都复印两份,一份自己留存。虽然多花了20万律师费,但后来被债权人起诉时,这些证据直接帮我们赢了官司。
访:王总监,您觉得对法定代表人来说,VIE终止后最难的是什么?是流程复杂,还是风险不可控?
王芳(叹气):是心理压力吧。我们当时法定代表人是创始人,天天失眠,怕清算不干净以后背一辈子债。我建议后来者一定要早规划,别等VIE协议到期了才动手。比如提前3-6个月做预审计,把债务、税务、员工问题都摸清楚;清算组里最好有个第三方监督,比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避免股东和法定代表人互相扯皮。
李明远:补充一点,VIE终止后,法定代表人注销前,一定要做信用记录自查。现在很多地方建立了联合惩戒机制,如果公司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法定代表人会被限制高消费、限制担任其他公司高管。我们有个客户,VIE终止后没及时处理工商变更,两年后发现信用记录有污点,想再创业都注册不了公司。
访: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法定代表人想提前退出,比如在VIE终止前就辞职,可行吗?
李明远:理论上可以,但实践中很难全身而退。根据《公司法》,法定代表人辞职需要股东会决议,且需要办理工商变更。如果VIE架构正在运作,股东(尤其是外资方)可能不同意变更,因为法定代表人变更可能影响公司稳定性。而且,即使辞职了,如果辞职前公司存在未了结的债务或税务问题,债权人仍可能追究其任职期间的责任。
张磊:我当时想过提前辞职,但律师说不行。我们公司VIE终止前有个千万级合同,是我签的,如果这时候辞职,客户可能会认为公司不稳定,直接毁约。所以最后硬着头皮扛到清算结束,才把法定代表人换了。
王芳:所以啊,创始人当法定代表人,真的是跑不了。要么一开始就别当,要么当了就得负责到底,尤其是VIE这种复杂架构,每一步都可能埋雷。
【访谈后记】
三个小时的访谈下来,咖啡早已凉透,但讨论的热度未减。李明远的专业解析、王芳的实操经验、张磊的个人经历,共同勾勒出VIE协议终止后法定代表人注销的全景图:这不是简单的行政流程,而是法律、税务、信用的三维博弈。
最深的感触是:在VIE架构的红与黑中,法定代表人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责任的载体。当外资协议失效、控制权回归时,如何安全退场?答案或许藏在每一个细节里——提前规划的清醒、全程参与的谨慎、留存证据的细致,以及对法律风险的敬畏。正如张磊最后所说:注销法定代表人不是结束,而是对过去负责,才能对未来负责。
(全文完,约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