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港做招商这些年,见过太多公司从注册到注销的全流程,但要说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公司注销时小股东对商标这块肥肉的较劲。商标这东西,看着是个无形资产,清算起来比有形资产麻烦十倍——估值难、分割难,小股东一反对,整个注销流程直接卡壳。我常说,公司注销就像散伙饭,其他资产好分,商标这碗汤不好端,一不小心就烫手。<
.jpg)
记得2019年临港某智能制造公司注销时,就栽在商标上。那家公司是三个合伙创业,大股东占股60%,两个小股东各占20%。公司注销时账面剩了200多万现金,还有个智能装配机器人的商标,当时市场估值大概300万。大股东想商标留给自己的新公司,愿意按出资比例给两个小股东分现金,结果小股东A不干了,拍着桌子说:商标是大家一起做起来的,凭什么你拿走?要么按估值分,要么拍卖!当时清算组头都大了——商标要是拍卖,可能贬值;直接分,小股东觉得被占便宜;留给大股东,其他股东又不服。最后拖了三个月,找了三家评估机构重新评估,又开了三次协调会,才勉强达成协议:商标作价280万留给大股东,大股东再补20万现金给两个小股东。整个过程,我作为招商顾问全程跟进,心里直犯嘀咕:这商标要是早处理清楚,哪至于闹这么僵?
后来总结才发现,商标在注销清算里之所以成定时,核心就三个问题:一是小股东总觉得大股东想黑商标,信任度不够;二是商标估值没标准,你说100万,他说200万,公说公有理;三是法律流程不熟,很多股东不知道《公司法》对剩余财产分配的规定,以为少数服从多数就能拍板。其实《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写得明明白白:公司财产在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但商标作为剩余财产,怎么分配?是分给股东还是转让?转让价格怎么定?这些法律没细说,全靠股东自己协商,这就给了争议空间。
两个案例:小股东作妖,商标差点烂尾
说到商标争议,临港还有个更典型的案例,是个外资背景的生物医药公司。股东是中方和外方,外方占股30%,属于小股东。公司注销时,核心资产是个新型疫苗研发技术的商标,当时已经和某药企签了意向协议,估值800万。中方大股东想直接把商标转让给关联公司,省得麻烦,结果外方小股东跳出来,说转让价格太低,必须公开拍卖。当时我接到这个案子时,已经卡了两个月——外方坚持认为中方故意压低商标价格,还找了律所发律师函。
我第一次去公司谈的时候,外方代表是个德国老头,拿着评估报告说:你们这个估值方法不对!应该考虑未来市场潜力,这个商标至少值1200万!中方股东急得直冒汗:拍卖?万一拍不到800万怎么办?这技术是我们的核心,不能冒险!我当时就坐在中间,听着两边吵,心里想:这哪是分商标,分明是分信任啊。后来我提议,先停一下,找双方都认可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用收益法和市场法双重评估,同时让外方派代表参与评估过程,增加透明度。评估结果出来,商标估值950万,外方虽然还是觉得低,但至少认可了评估流程。最后达成协议:商标以950万转让给关联公司,外方分得285万(30%),中方分得665万(70%)。签协议那天,德国老头握着我的手说:Mr. Lin,不是我们不信任中方,是商标这东西,太重要了。
还有一个更奇葩的案例,是临港某跨境电商公司。两个股东,大股东占70%,小股东占30%。公司注销时,账上没剩多少现金,但有个跨境优选的商标,在亚马逊上有点名气。小股然提出:商标不能分,应该保留给公司,以后还能用!我当时就懵了——公司都要注销了,保留商标给谁?后来才知道,小股东是想自己偷偷用这个商标做跨境电商,但又不想付钱。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在商标争议里其实挺常见的。我直接把《公司法》搬出来:公司注销后,商标主体不存在,必须转让或注销,不能保留。小股东这才不情不愿地同意,最后商标以50万卖给第三方,小股东分了15万。走的时候,小股东嘀咕了一句:早知道这么麻烦,当初就该把商标权写清楚。
这些案例让我明白,小股东反对商标分配,很多时候不是真的要钱,而是觉得被算计。要么觉得大股东操控评估,要么觉得分配方案不公平,要么就是单纯对公司有感情,舍不得商标死掉。所以处理商标争议,光讲法律没用,还得讲人情,讲透明,讲未来。
破局三招:从对抗到共赢的商标处理术
经过这么多案例,我总结出三招处理商标争议的临港经验,虽然不能保证100%管用,但至少能让散伙饭吃得体面点。
第一招:第三方评估打地基,把估值变公估值。小股东为什么不信大股东?因为怕黑箱操作。所以第一步,一定要找双方都认可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最好是临港本地有资质、有经验的,比如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推荐的机构。评估方法要明确,是成本法、市场法还是收益法?比如商标如果是知名品牌,就用收益法,考虑未来市场潜力;如果是普通商标,就用市场法,参考同类商标交易价格。评估报告出来后,一定要给股东逐条解释,让小股东明白为什么值这个价。之前那个智能制造公司的案例,后来之所以能解决,就是因为找了三家机构交叉评估,结果误差不超过5%,小股东没话说了。
第二招:灵活处置找台阶,把分蛋糕变分机会。很多小股东反对商标分配,其实是怕吃亏——商标留给大股东,自己只分到现金,心里不平衡。这时候可以试试灵活处置:比如商标作价给大股东,但大股东给小股东优先回购权,以后小股东有钱了可以按原价买回去;或者商标拍卖,拍卖所得优先支付小股东的分配款,剩余部分再按比例分;再或者,商标入股新公司,小股东按商标估值占股,继续玩下去。之前那个生物医药公司的案例,其实就用了优先回购权的思路,外方虽然当时没同意,但心里有了底,后来才松口。
第三招:法律政策双保险,把口头协议变书面契约。很多股东觉得都是兄弟,不用签协议,结果清算时翻脸不认账。所以商标处置方案一定要写进《清算报告》,股东会决议要全体签字,最好再去临港市场监管局做个备案。如果涉及外资,还要注意《外商投资法》的规定,比如商标转让需要商务部门备案。之前那个跨境电商公司,后来我特意让律师起草了《商标处置补充协议》,明确商标转让价格、支付时间、违约责任,小股东签了字,才放心走流程。虽然麻烦,但总比以后打官司强。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林顾问,你说的这些,是不是太理想化了?现实中股东都吵成那样,谁还听你讲这些?说实话,确实有难啃的硬骨头。比如有的小股东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或者股东之间有历史恩怨,商标成了发泄情绪的工具。这时候,我一般会建议冷处理——先暂停清算,让双方冷静几天,或者找第三方调解机构(比如临商调解中心)介入。毕竟,商标争议拖得越久,成本越高,对谁都没好处。
尾声:商标的未来,比过去更重要
在临港做招商,我经常跟企业创始人说:公司注销不是终点,是‘轻装上阵’的开始。商标作为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处理得好,能成为新公司的敲门砖;处理不好,可能成为绊脚石。比如之前那个智能制造公司的商标,后来大股东用在了新公司上,因为商标有基础,新公司很快拿到了临港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还享受了招商引税政策。而那个跨境电商公司的商标,卖给第三方后,第三方靠这个商标在亚马逊上快速起量,现在年销售额已经破亿了。
商标争议的核心,其实不是分多少钱,而是怎么让商标继续活下来。小股东反对,很多时候是怕自己的心血白费。这时候,与其纠结过去谁贡献大,不如聊聊未来怎么用。比如商标能不能授权给新公司使用?能不能拆分成不同类别,分别转让?甚至能不能用商标做知识产权质押,换取注销后的启动资金?这些未来导向的思路,往往比历史清算更能打动小股东。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前几天遇到的一个案子:三个股东注销公司,商标估值200万,小股东坚持要拍卖,大股东想留给关联公司。最后我提议:商标不用分,也不拍卖,你们三个一起成立新公司,商标作价入股,按比例分股权,怎么样?三个股东愣了半天,然后都笑了——原来他们早就想一起做新项目,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口。后来商标顺利过户到新公司,注销流程也顺利完成。
你看,商标这东西,有时候就像粘合剂,关键看你怎么用。在公司注销这场散伙饭上,商标究竟是该分蛋糕还是保招牌?或许答案藏在每个股东对未来的期待里——是想守住过去的一亩三分地,还是想一起开垦新的金矿?这个问题,值得每个创业者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