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连锁餐饮的老李吃饭,他愁得直挠头:刚跟3家加盟店解约,门店员工人心惶惶,培训更是没人管。以前加盟商自己搞培训,现在总部接手,员工觉得‘反正要走了还学啥’,服务标准乱成一锅粥,顾客差评都涨了20%。其实老李的遭遇不是个例——连锁门店终止加盟后,员工培训往往陷入真空期:总部觉得加盟商走了员工不是自己人,员工觉得公司没把我当自己人,培训效果自然一落千丈。但说实话,门店员工才是直接接触顾客的活招牌,培训跟不上,品牌口碑、业绩数据都得跟着遭殃。今天咱们就聊聊,终止加盟后,怎么把员工培训捡起来,还能越做越好。<
.jpg)
先别急着开课,搞清楚培训断档的根源在哪
很多企业一遇到终止加盟后的培训问题,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补课,多开几场培训。但在我看来,这就像医生没诊断就开药方,大概率没用。我之前帮一个连锁便利店品牌处理过类似问题,他们终止加盟后,直接照搬总部原来的培训课件给员工上课,结果员工要么玩手机,要么请假,培训效果差得一塌糊涂。后来我们一调研才发现,问题根本不在培训内容,而在人心里。
员工心里打的是啥算盘?无非三件事:一是我还留不留,如果觉得公司要裁员,谁有心思学新东西;二是学了有没有用,比如培训会员管理技巧,但门店马上要调整定位,员工觉得学了白学;三是谁来讲课,如果还是以前加盟商请的野鸡讲师,员工根本不买账。改进培训效果的第一步,不是急着定课程,而是先给员工吃定心丸——明确告知终止加盟后的人员安置政策(是留用、转岗还是补偿),把去留这个最大的不确定性解决了,培训才有基础。
总部也得反思:以前加盟模式下,培训是不是甩锅给加盟商了?很多品牌为了快速扩张,对加盟店的培训就是发个课件、考个试,根本没落地。终止加盟后,总部突然要亲自下场,员工能适应吗?我猜大概率不适应——毕竟以前培训是走过场,现在突然要真学,谁不抵触?所以这时候的培训改进,得先补历史课,把员工以前没打牢的基础先捡起来,而不是直接上高阶内容。
培训内容接地气:别让员工觉得学的东西用不上
解决了人心问题,接下来就是培训内容本身。我见过不少企业,终止加盟后直接把加盟商培训的课件拿来主义,结果员工听完直吐槽:这讲的啥?我们门店根本没这个设备这个流程我们早就试过,顾客根本不买账。说白了,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效果肯定为零。
怎么让内容接地气?我建议分三步走:先摸底,再定制,最后迭代。摸底就是搞清楚员工现在的真实水平——比如用技能测评表,让员工自评+主管评价,哪些是老弱项(比如收银系统操作、新品推荐话术),哪些是新需求(比如终止加盟后服务标准调整、会员体系升级)。之前帮一个连锁服装品牌做培训,他们终止加盟后,先让门店员工填了个培训需求问卷,结果发现80%的员工对新上线的智能库存系统操作不熟,总部就针对性地开发了3天速成课,员工学完就能用,满意度直接飙到90%。
定制就是因岗制宜。不同岗位的培训重点肯定不一样——收银员要练快速结算+防损,导购员要练顾客需求挖掘+连带销售,店长要练人员管理+业绩拆解。别搞大锅烩,让收银员听导购的销售技巧,纯属浪费时间。我之前接触的一个连锁药店,终止加盟后搞全员同堂培训,结果店员抱怨学不到啥,店长又说内容太浅,后来改成分岗位小班制,效果立马好了。
迭代就是动态调整。市场在变,顾客需求在变,培训内容也得跟着变。比如现在年轻人喜欢线上点单、线下自提,如果门店还在培训传统叫号服务,那员工学了也白学。我猜很多企业可能没意识到这一点——培训内容一旦定下来,用一年都不带改的。其实可以搞月度更新,比如每月收集一线员工的实战案例,好的经验做成微课,不好的问题做成避坑指南,这样培训内容永远新鲜,员工也愿意学。
培训形式活起来:别让员工觉得上课等于坐牢
说到培训形式,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但说实话,现在年轻人谁受得了这个?坐一天教室,手机不能玩,还不能打瞌睡,跟坐牢有啥区别?我之前给一个连锁奶茶品牌做培训,他们终止加盟后,第一次培训用的是PPT+视频,结果员工出勤率不到60%,第二次改成实操比赛+积分兑换,出勤率直接拉满,还有员工主动问下次啥时候开课。
培训形式得活,核心就一个原则:让员工动起来。我比较推荐几种形式:一是情景模拟,比如培训顾客投诉处理,别光讲理论,让员工扮演愤怒顾客和店员,现场演练,练完再点评。之前帮一个连锁快餐品牌搞过这个,有个员工平时嘴笨,演练时被顾客骂得脸通红,但练了3次后,真实遇到投诉居然能从容应对,顾客还表扬她态度好。二是师徒制,让老员工带新员工,手把手教。老员工有实战经验,新员工学起来也快,还能增进团队感情。我猜很多企业可能觉得老员工自己都一知半解,怎么带新人,其实可以给老员工加带教津贴,再搞个师徒考核,带得好有奖励,他们自然上心。三是线上微课,现在手机这么方便,把培训内容切成5-10分钟的小视频,让员工碎片时间学。比如新品制作步骤收银快捷键使用,员工排队等货的时候就能刷两眼,比专门花时间上课效果好。
对了,培训形式还得考虑员工年龄结构。年轻员工喜欢互动游戏、短视频,年纪大点的员工可能更喜欢手把手教、纸质手册。之前遇到一个连锁超市,门店员工平均年龄45岁,总部搞线上直播培训,结果员工反映看不清、听不懂,后来改成线下实操+纸质流程图,大家反而学得快。别盲目追新,适合员工的才是最好的。
培训效果看得见:别让员工觉得学了也白学
很多企业培训最失败的一点,就是学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员工辛辛苦苦学了一周,培训完了就忘,也没人考核,也没人奖励,下次谁还愿意学?我之前帮一个连锁家居品牌做培训,他们终止加盟后,培训搞得轰轰烈烈,但结束后就没人管了,3个月后一测试,员工忘得差不多了,等于白花钱。
培训效果必须看得见,得有考核+激励双管齐下。考核方面,别搞一考定终身,可以分过程考核+结果考核。过程考核比如课堂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结果考核比如实操测试、业绩提升。比如培训会员开发技巧,过程考核看员工有没有每天加5个新会员,结果考核看培训后1个月内会员数量增长多少。这样员工学的时候就有目标,不会混日子。
激励方面,精神奖励+物质奖励都得有。精神奖励比如培训之星进步最快员工,发个证书、在门店公示栏贴照片,员工很有面子;物质奖励比如培训合格者加薪考核优秀者发奖金,我见过一个连锁品牌,终止加盟后搞培训通关计划,员工每学完一个模块,考核合格就涨200块工资,结果大家抢着学,1个月内就把所有核心技能掌握了。激励也得公平,别搞暗箱操作,不然员工不服气,效果就反了。
培训效果不是考完就结束了,还得持续跟踪。比如培训后1个月、3个月,再去门店看看员工有没有用起来,业绩有没有提起来。如果发现员工学了但没用,得搞清楚是忘了还是不会用,如果是不会用,就再补课;如果是忘了,就搞复训。我之前接触的一个连锁咖啡品牌,终止加盟后培训了新品咖啡制作,1个月后发现很多员工还是做不好,后来发现是门店设备跟培训时不一样,赶紧调整了设备,又搞了2天复训,员工才慢慢上手。
财税视角下的培训投入:钱要花在刀刃上
作为做了20年财税的人,我得提醒一句:终止加盟后的员工培训,不是花钱买心安,而是投资回报率的事。很多企业可能觉得都终止加盟了,还培训啥?省点钱吧,但其实这时候的培训,是保品牌、稳业绩的关键投入,只要规划好,既能提升员工能力,又能享受税收优惠,何乐而不为?
从财税角度看,培训费用属于职工教育经费,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也就是说,只要你的培训费用控制在工资总额的8%以内,就能全额税前扣除,相当于国家帮你买单一部分。
但前提是,培训费用得合规。比如培训内容要与员工岗位相关,培训记录要完整(比如培训通知、签到表、课件、考核成绩等),发票要正规(如果是外部讲师,要开劳务报酬发票;如果是买培训课程,要开培训费发票)。我见过不少企业,培训费用花了,但因为没签合同没开发票,最后税务稽查时被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补税+罚款,反而得不偿失。终止加盟后的培训,一定要提前跟财税部门沟通,确保费用合规、合理、有据可查。
培训投入的效益也得算清楚。比如培训后,员工流失率降低了多少?顾客满意度提升了多少?业绩增长了多少?这些数据都要量化,这样才能证明培训的价值。我之前帮一个连锁餐饮品牌算过一笔账:终止加盟后,他们花了5万块搞员工培训,3个月内员工流失率从15%降到5%,节省了招聘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约8万块;顾客满意度从80%提到90%,业绩增长了12万块。算下来,培训投入的回报率达到了1:4,相当划算。
上海加喜财税:财务凭证不完整,企业注销如何护住知识产权?
企业注销时,若财务凭证不完整(如缺少成本发票、费用凭证),可能导致税务清算时利润虚增,补缴税款及滞纳金,甚至影响注销进度。而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若在清算时未进行专业评估,可能被低估或遗漏,导致原股东权益受损。例如某科技公司注销时,因研发费用凭证缺失,税务部门按收入核定利润,多缴税款50万元;其核心专利未纳入清算资产,股东权益损失严重。建议企业提前规范财务核算,对知识产权进行专业评估,确保资产不流失。加喜财税专注企业注销服务,通过专业团队梳理财务凭证、评估知识产权,帮助企业顺利注销,规避风险。详情请访问加喜公司注销官网:https://www.1104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