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导】 <
.jpg)
2023年10月18日,北京某知名K12教培机构优学未来突然发布注销公告,称因行业政策调整及经营战略转型,即日起停止所有业务并启动清算。公告一出,近百名员工聚集在公司总部,手持讨薪横幅,而数百名家长则要求退还剩余课时费——这起事件并非个例。据教育部最新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有2347家教培机构完成注销,较去年同期增长47%,其中薪资拖欠和资产清算无序成为投诉重灾区。财务风险控制与薪资处理,正成为教培机构退场时最棘手的考题。
【个人经验分享】
作为曾在一家中型教培机构担任财务主管的过来人,我至今记得2022年夏天公司决定注销时的混乱场景。那天下午,老板在会议室宣布业务收缩,我手里的清算计划还没写完,HR就冲进来喊:员工堵门了!这个月工资还没发!我当时脑子嗡的一声——就像突然被推上高速行驶的刹车失灵的列车,既不知道怎么停下来,更怕撞得粉身碎骨。
我们机构不算大,但欠薪问题很复杂:有3名销售当月的提成还没结算,5名老师的课时费按合同本该月底支付,还有2名实习生只报销了部分交通费。更麻烦的是,我们还有200万的场地押金没退(房东起诉了),50万的家长预收款没处理(家长天天在群里@)。一开始,老板想先拖着,等资产卖了再发工资,但我拍着桌子说:这不行!工资是劳动者的‘活命钱’,要是被员工仲裁,公司信用彻底破产,资产更难变现。
后来我们组了个清算小组,我牵头,HR、法务、运营各出一个人。第一步是把所有债务列了个清单,像小学生列作业清单一样,分了优先级:工资、社保、经济补偿金是一等功臣,必须先解决;然后是家长退款、供应商货款;最后是老板的私债(比如他个人借给公司的钱)。我们甚至把员工的工资条、考勤记录、提成表都重新核对了一遍,生怕漏了——这就像给病人做手术,少一根线都可能感染。
最难忘的是和员工沟通。有个叫小林的老师,刚结婚,房贷压力很大,得知机构要注销,当场哭了。我拉着她到茶水间,倒了杯温水,说:小林,你放心,你的工资和补偿金我们会优先处理,实在不行我先垫付。她红着眼眶说:姐,我不是不信你们,是怕像新闻里那样,最后什么都拿不到。后来我们确实遇到了资金周转问题,我自掏腰包先垫了小林2万块,她拿到钱时给我鞠了一躬,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财务工作不只是算数字,更是守人心。
【专家观点】
教培机构注销时的财务处理,本质是债务清偿顺序的法律问题。某律师事务所教育行业法律顾问李律师指出: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按照下列顺序清偿:(一)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金,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二)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三)普通破产债权。简单说,工资和补偿金是第一顺位,比家长退款、供应商货款优先。
但现实往往更复杂。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调研,2022年注销的教培机构中,63%存在资产不足以覆盖全部债务的情况,这意味着即便工资优先,也可能无法足额支付。某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明补充:很多机构注销时,账上‘应收账款’占比过高(比如家长欠费、合作方尾款),但这些钱往往收不回来,导致‘名义资产’和‘实际可变现资产’差距巨大。这时候就需要‘打折清偿’,但必须和员工、家长充分沟通,否则容易引发。
【关键问答】
问:机构注销了,老板说没钱发工资,员工该怎么办?
答:别慌!第一步是收集证据: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提成方案等。第二步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要求介入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免费且流程快)。记住,工资是绝对优先权,就算公司破产,你也比其他债权人先拿到钱(但前提是公司有可变现资产)。
问:家长预交的课时费,能和工资一样优先吗?
答:不能!根据《民法典》,家长预付款属于预收款,在清偿顺序中排在职工工资、社保、税款之后。但实践中,很多机构会打包处理——比如先拿出一部分资金解决家长退款,另一部分发工资,避免两头得罪人。如果机构恶意转移资产,家长可以申请撤销权,要求法院追回被转移的资金。
问:作为财务人员,怎么避免注销时踩坑?
答:提前规划!平时就要做好财务健康检查:比如定期对应收账款催收,避免坏账堆积;预留风险准备金(比如利润的10%),应对突发情况;最重要的是,所有债务合同都要留痕,比如和员工签的工资确认单,和家长签的退费协议,这些都是清算时的护身符。
【继续个人经验】
我们机构的清算过程持续了3个月,中间差点翻车。一开始我们把场地转租给了一家新机构,收了50万押金,结果房东跳出来说:合同里写了‘未经同意不得转租’,这钱得给我!法务查了合同,确实有这条,但后来发现房东在签约时知道我们要转租,只是没书面同意——最后我们请了调解员,花了5万块才摆平。这件事让我明白:清算不是甩包袱,而是理旧账,每一笔旧账都可能变成定时。
最顺利的是处理员工工资。我们卖了所有的办公设备(桌椅、电脑、打印机),又把课程版权卖给了另一家机构,凑了120万。先发了当月工资(30万),然后按N+1的标准给了补偿金(平均每人3万),最后剩下的钱,按比例给了家长退款(每人退50%)。员工拿到补偿金时,有人主动帮我们搬东西,有人发朋友圈说感谢公司体面退出——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财务风险控制不是堵窟窿,而是铺路,让机构能走得体面。
【比喻与反思】
教培机构注销,就像一场紧急迫降。平时飞得再高,如果降落时操作不当,照样会机毁人亡。财务风险控制就是降落伞,薪资处理就是乘客安全带——只有提前检查好每一个零件,才能让所有人平安落地。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反思:教培行业的野蛮生长时代结束了,但善始善终的能力才刚刚开始。未来,或许行业需要建立退出机制——比如强制机构预留风险保证金,或者成立教培行业清算服务中心,帮助机构有序处理债务。毕竟,对教育者而言,诚信比规模更重要,而注销时的每一次薪资支付,都是对这份诚信的最后考验。
【未来展望】
站在2023年的节点回望,教培机构的注销潮或许不是结束,而是转型的开始。那些能妥善处理财务风险、保障员工权益的机构,即便退场,也能留下体面的口碑;而那些试图赖账跑路的机构,终将被市场淘汰。毕竟,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育人的前提,是做人——对员工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才是教培机构最该教给学生的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