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或整理举例、实例、案例时,需严格规避任何具体个人、企业、组织或品牌的名称,确保内容具备通用性和中立性,避免因指向性表述引发法律风险或误解。以下是具体处理原则及示例说明:<
.jpg)
一、核心处理原则
1. 人名泛化:将具体人名替换为泛指称谓(如某从业者一位用户某个体经营者),或使用有人某当事人等模糊表述,避免指向特定自然人。
2. 企业/机构名泛化:将具体公司、组织名称替换为某企业一家机构某单位相关方等通用名词,不提及行业地位、注册信息等可能识别主体的细节。
3. 产品/服务名泛化:将具体品牌、产品名称替换为某类产品一款工具某项服务等,或描述功能而非名称(如一款用于数据整理的软件而非某品牌的表格软件)。
4. 场景去标识化:案例中的地点、时间、事件细节需模糊处理,避免通过某地区某时间段某类场景等表述还原具体主体(如某城市的一家餐厅而非北京某连锁餐厅)。
二、示例对比(修改前vs修改后)
案例1:涉及企业实践的举例
- 修改前(有风险):某互联网公司通过引入AI客服系统,将客户响应时间缩短了50%。
- 修改后(安全):某企业通过引入智能客服系统,将客户响应时间缩短了50%。
案例2:涉及个人经历的举例
- 修改前(有风险):李四在担任某电商公司运营总监期间,策划的‘618促销活动’使销售额同比增长30%。
- 修改后(安全):某从业者在担任企业运营负责人期间,策划的促销活动使销售额同比增长30%。
案例3:涉及产品功能的举例
- 修改前(有风险):使用某品牌的记账APP,用户可以自动生成月度财务报表。
- 修改后(安全):使用一款记账工具,用户可以自动生成月度财务报表。
案例4:涉及项目合作的举例
- 修改前(有风险):2023年,某建筑公司与A高校合作完成了‘绿色校园改造项目’。
- 修改后(安全):2023年,某机构与高校合作完成了‘校园改造项目’。
三、关键注意事项
- 避免暗示性表述:即使不直接提名称,也要避免使用国内知名企业某上市公司行业头部品牌等可能间接指向特定主体的描述,需统一用某企业某机构等中性词汇。
- 案例细节最小化:仅保留案例的核心逻辑、方法或结论,删除所有可能关联具体主体的背景信息(如企业规模、成立时间、个人职务等)。
- 通用场景优先:优先选择跨行业、跨群体的通用场景(如消费者购买决策企业成本控制),而非细分领域或特定主体的专属案例。
通过以上处理,可确保所有举例、实例、案例仅作为概念说明或方法演示,不具备指向性,从而有效规避因名称使用不当引发的法律、商业或声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