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按下停止键,消费者的钱袋子谁来守?——专访资深财税专家陈建国<
.jpg)
【访谈现场】
午后三点,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会议室投下斑驳的光影。我们见到了受访者陈建国——某全国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深耕企业清算与破产重组领域20年,经手清算企业超200家,被同行戏称为企业终结者,却总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格外较真。他穿着一件半旧的深蓝色西装,袖口磨出了细微的毛边,说话时习惯性地用手指敲击桌面,尾音带着北方人特有的爽朗:这个事儿啊,得掰扯清楚。\
问题一:企业清算注销时,消费者权益最容易在哪些环节踩坑?
最直接的'坑',就是'消失的债权'。陈建国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杯底残留的龙井茶叶舒展着,比如你办了张健身卡、买了套预售房,或者网购了还没到货的商品,企业突然说要清算注销了,你的预付款、售后保障,可能直接成了'烂账'。
他举了个刚处理过的案例:去年有个连锁健身房跑路,老板直接失联。我们清算时发现,企业账面上有300多万'预收账款',对应的是2000多张未消费的会员卡。但问题是,这些钱早被老板拿去付了房租、发了工资,账上就剩几台二手跑步机。消费者去申报债权,才发现按《企业破产法》,他们的债权属于'普通债权',排在有担保债权、税款、职工工资之后,最后受偿率可能连5%都不到。
为什么消费者总排在最后?我们追问。
陈建国眉头一皱:这得从清算顺序说起。现行《企业破产法》113条清偿顺序是:担保债权→破产费用→共益债务→职工债权→税款→普通债权→股东权益。消费者预付款、产品责任赔偿这些,理论上属于'普通债权',但普通债权里又分'有财产担保'和'无财产担保',消费者基本都是后者,自然'垫底'。
他叹了口气:更麻烦的是'信息差'。很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企业要清算,等发现门店关门、客服失联,清算程序都快走完了,连申报债权的期限都过了。账本会说话,但前提你得知道去哪儿看、怎么看啊。\
问题二:清算组在处理消费者债权时,实操中最头疼的是什么?
头疼的事儿太多了,陈建国摆摆手,像是要甩掉什么烦恼,最难的,一是'人找不到',二是'账对不上'。
他讲了个翻遍服务器找订单的故事:前年有个电商平台倒闭,涉及全国5000多个订单退款。清算组接手时,企业服务器已经被老板格式化了,财务账上只记了'营业收入100万',没分笔明细。消费者急得不行,有人甚至拿出了转账记录和聊天记录,但我们得'以账为准'啊。
后来怎么解决的?
我们带着IT团队,请公安协助恢复服务器数据,硬是从碎片化文件里找出了3000多笔订单记录。还有2000多笔,消费者只有微信转账记录,没有订单号,我们就一个个打电话核实,核对商品名称、金额、收货地址,忙了整整一个月。陈建国笑了笑,最后消费者拿到退款时,有人专门送来了锦旗,上面写着'账本里的良心'——这比拿任何奖金都让人踏实。
但并非所有案例都有圆满结局。有些企业'藏'得太深了。他语气严肃,比如某餐饮品牌,清算时账面上显示'应付账款50万',我们一查,全是供应商的钱,而消费者预付的20多万,被老板记成了'其他应付款—股东借款',想优先分给股东。这种情况下,就得靠'穿透式审查',查资金流水,看每一笔'预收款'的真实去向。\
问题三:有观点认为,消费者债权应该绝对优先于其他债权,您怎么看?
这个问题抛出时,陈建国停顿了一下,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像是在权衡什么。这个争议啊,吵了十几年了。我理解消费者的委屈——你花钱买了服务,企业没兑现,凭什么要和其他债权人'排队'?
但他话锋一转:但'绝对优先',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
他举了个例子:假设一家制造企业破产,欠银行1000万贷款(有设备抵押),欠职工工资200万,欠消费者预付款50万。如果规定消费者债权绝对优先,银行可能直接抽贷,导致企业连流动资金都没有,提前倒闭。最后消费者可能一分钱拿不到,反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那有没有更合理的平衡方式?
有,我主张'分层优先'。陈建国眼睛亮了起来,比如,把消费者债权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生活消费债权',比如食品、医药、教育培训这类关系民生的,应该优先于有担保债权;另一类是'非基本生活消费债权',比如奢侈品、娱乐服务,可以优先于普通债权,但次于有担保债权和职工工资。
这个建议有依据吗?
有。2021年《企业破产法》修订时,就有专家提出类似观点。而且国际上也有先例,比如德国《破产法》就规定,消费者因买卖合同产生的债权,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优先受偿。他喝了口水,这需要法律明确,不能靠清算组'拍脑袋'。\
问题四:从财税角度看,现行清算制度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还有哪些补丁要打?
最大的'补丁',是'成本'和'信息'。陈建国掰着手指算,现在消费者申报债权,要自己提交材料、跑法院、等分配,时间成本、沟通成本太高。很多消费者一看麻烦,干脆放弃了,反而让企业'省下'了债务。
他建议:能不能建立'消费者债权快速通道'?比如,市场监管部门在企业申请清算时,强制要求公示预付卡、预售商品信息;清算组设立专门的消费者债权登记平台,在线提交材料,甚至可以和消协合作,由消协统一代为申报。
还有'保证金制度'。他补充道,比如对预付卡企业,强制按预收款的一定比例存入保证金,企业清算时,保证金优先用于退还消费者。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在试点了,比如北京对教育培训机构的'风险保证金',就有效减少了'跑路'事件。
但企业肯定会说增加负担了?
增加负担是肯定的,但'安全'才是最大的营商环境。陈建国语气坚定,你看现在年轻人为什么不爱预付卡?因为怕'踩坑'。如果消费者权益能得到保障,企业才能建立长期信任,这才是良性循环。\
问题五:您处理过的最棘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给了您什么启示?
最棘手的,是2020年一家母婴用品公司的清算案。陈建国的眼神变得严肃,这家企业生产婴儿奶粉,突然倒闭后,涉及300多名消费者的未发货订单,其中还有几笔是'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家长等着给孩子救命。
当时企业账上几乎没钱,股东还试图把厂房设备低价卖给关联公司。我们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查到股东在清算前3个月,偷偷转移了200多万资产。他握紧了拳头,最后通过法律程序,追回了部分资金,优先保障了特殊消费者的需求。但还是有几个孩子,因为奶粉断供,不得不临时更换配方,出现了过敏反应。
说到这里,他沉默了片刻,窗外的阳光似乎也黯淡了几分。这个案子让我明白,清算不仅是'算账',更是'救命'。消费者权益不是法律条文里的冷冰冰的字,是人家真金白银换来的信任,甚至是孩子的口粮、老人的救命钱。
启示就是,做清算得'带温度'。他抬起头,遇到消费者维权,不能只说'按规矩来',得多想想:如果我是消费者,我希望得到什么?有时候多打一个电话、多核实一笔订单,就能让少一个人失望。\
【尾声】给行业新人的寄语
访谈接近尾声,陈建国整理了一下袖口的褶皱,突然笑了:其实啊,我这20年,最大的成就感不是追回了多少资产,而是看到消费者拿到退款时,脸上的笑容。
他对着镜头,像是对着刚入行的自己说:做这行,得记住三句话:第一,'账本会说话,关键你得会翻'——别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哪怕是一张小小的收据;第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法律是底线,但保护弱势群体,需要多一份同理心;第三,'别让清算成为终点'——企业没了,但消费者的信任不能丢,这才能让市场更健康。
走出会议室时,夕阳正把天空染成橘红色。陈建国匆匆离去,说还要赶去下一个清算现场——那里,可能又有消费者的权益需要守护。而他的故事,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账本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