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某教育科技公司红筹拆除后,200员工陷入赔偿拉锯战 <

红筹架构拆除,企业注销后如何处理员工赔偿?

>

2023年10月,一则消息在创投圈炸开:曾计划赴美上市的启航教育正式宣布完成红筹架构拆除,三个月后,公司注销清算公告挂上官网。这本是企业战略调整的常规操作,却让200余名员工陷入集体焦虑——他们手中价值不菲的期权一夜清零,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式也争议不断。公司说按N+1赔偿,但期权回购只按原始出资价,这合理吗?员工李薇在维权群里发出的疑问,道出了红筹架构拆除后员工赔偿的核心痛点。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有30余名员工申请劳动仲裁,这场拆架构引发的赔偿风波,或许只是红筹企业回归潮的一个缩影。

我在拆弹现场:HR眼中的员工赔偿罗生门

作为启航教育前HR部门负责人,我亲历了这场拆弹全过程。去年11月,CEO在全员大会上宣布架构调整时,会议室里的空气像被抽干了——后排有同事偷偷抹眼泪,有人攥着期权协议反复看,却始终找不到红筹拆除四个字。我们手里的期权协议写得模棱两可:若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期权由公司按原始出资价回购。可红筹架构拆除算不算控制权变更?原始出资价(每股1元)和员工实际投入的工资(月薪2万)挂钩吗?这些问题,没人能立刻给出答案。

说实话,那段时间我每天睡不到4小时,手机里全是员工和律师的未接来电。有位老员工王姐,跟着公司创业5年,期权行权价花了20万,听说只能按1:1回购时,直接拍桌子:当初说期权是'金',现在铐子没摘,连金子都没了!更棘手的是赔偿计算标准:公司坚持按《劳动合同法》N+1,但员工认为红筹拆除属于客观情况重大变化,应额外补偿期权损失。双方像拔河一样,绳子中间的标记就是法律和协议,可两边都想往自己这边拽。

最让我心酸的是95后小林,他刚把户口迁到上海,就赶上公司注销。期权没拿到,N+1的工资基数还按基本工资算,我房贷每月1.2万,这点赔偿撑不过三个月。我们HR组夹在中间,既要帮公司控制成本,又想给员工争取更多,最后只能一遍遍解释:法律没规定期权必须补偿,我们能做的,是在协商范围内多要点钱。可话说到这份上,连自己都觉得苍白。

专家观点:法律空白与数据背后的现实困境

红筹架构拆除本质上属于企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更,但《劳动合同法》对此没有明确条款。北京某律所劳动法专家王教授指出,实践中,法院通常会根据是否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来判断:若拆除架构后,公司主体消失或业务根本转变,员工可主张N+1赔偿;但期权部分,若协议未明确约定,员工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去年我们代理的类似案件中,70%的员工最终只能接受企业方案,因为举证'期权价值损失'太难了。\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据某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调研,2022年国内红筹架构拆除企业中,63%发生过员工赔偿纠纷,平均赔偿周期达8.5个月,远超普通劳动纠纷的3.2个月。更关键的是,仅28%的企业会在拆除前制定员工安置方案,多数企业选择走一步看一步,这为后续冲突埋下隐患。

问答解惑:员工最关心的赔偿问题,答案在这里

Q1:红筹架构拆除后,员工赔偿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A1:主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客观情况重大变化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和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标准)。但客观情况的认定是关键——若拆除架构导致公司注销或业务停摆,员工可主张N+1;若只是主体变更,合同可能继续有效,员工无权要求赔偿。期权部分则完全看协议约定,若没写红筹拆除处理方式,企业按原始价回购并不违法。

Q2:N+1赔偿中的1工资基数,是应发还是实发?包含奖金吗?

A2:按《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月工资应包含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等货币性收入。实践中,多数企业按离职前12个月平均应发工资计算,但需注意:若员工有固定年终奖,且过去12个月已发放,应纳入基数;若绩效奖金未明确发放规则,可能按平均工资的30%-60%酌定。我们当时处理时,就为是否包含季度奖吵了半个月,最后按历史平均发放额折中计算。

Q3:期权回购价格太低,员工能怎么维权?

A3:三条路:协商、仲裁、诉讼。协商时,可提供期权行权记录、公司估值报告等,证明期权实际价值;若协商不成,可申请仲裁要求显失公平撤销回购条款,但成功率较低(全国相关案例胜诉率不足15%)。最现实的做法是联合员工集体谈判,用影响公司注销进度倒逼企业让步——我们当时就是靠20名员工集体停工,才让公司同意将回购价提到每股3元。

当跳板变成断桥:企业战略与员工权益的平衡术

红筹架构就像一座海外建好的桥,企业想从国内市场走过去,享受美元基金、海外估值的红利。但拆桥时,却常常忘了桥上的人怎么回来。启航教育注销后,我听说有老员工去送外卖,有人回老家考公,小林则靠着仲裁赔偿金撑了三个月,最后转行做了销售。期权说好的是'共享成长',最后变成'共担风险'。他在微信上给我发这句话时,我忽然觉得,企业的架构调整,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背后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把青春、积蓄、甚至人生规划都押在了企业的未来上,可当未来变成过去,谁该为他们的损失负责?

或许,未来红筹企业在规划拆除时,该把员工退路写在战略书的第一页,而不是最后一页。毕竟,拆掉的是架构,拆不掉的是人心。而政策层面,也该尽快明确红筹架构拆除中员工权益的保护细则,让法律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的遮羞布。这场风波让我明白,商业世界的最优解,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利益最大化,而是企业与员工在博弈中找到的平衡点——毕竟,没有谁愿意在断桥上独自跳舞。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