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开始接触企业注销项目时,我总觉得客户忠诚度是个挺虚的词——企业都要注销了,账都算不清了,还谈什么忠诚?直到2019年接手一个珠三角制造业企业的注销项目,被香港供应商堵在办公室要账时,我才明白:注销不是一拍两散,而是企业生命周期的最后一道考题,对港澳资客户的忠诚度处理,直接关系到企业创始人乃至行业的口碑。<
.jpg)
一、注销企业与客户忠诚度的核心矛盾:不是结束,而是转场
港澳资企业(尤其是香港、澳门企业)做生意,最看重长期关系和信任背书。很多港澳客户跟内地企业合作,签的可能不是最优惠的合同,但一定是信得过的伙伴。而企业注销时,恰恰是最容易破坏信任的时刻——账务不清、承诺不兑现、沟通不及时,很容易让客户觉得被抛弃。
我见过最极端的案例:2021年一家深圳电子科技公司注销,因为没提前告知香港客户,直接停了生产线,导致客户30万港元订单的半成品积压。客户不仅上门讨债,还在香港制造业协会发了声明,说这家企业不诚信,导致公司创始人在行业内几乎接不到新项目。这就是注销时忽视客户忠诚度的代价:短期是经济损失,长期是品牌信誉的破产。
反过来,处理得好,反而能转危为机。2022年我帮一家东莞家具厂做注销,这家厂给澳门某酒店做了10年供应商,合作很稳定。注销前,我们主动跟客户沟通,说明企业战略调整(创始人退休,子女不愿接班),不仅结清了所有货款,还帮客户对接了三家熟悉的同行,甚至把模具低价转让给客户指定的供应商。澳门酒店采购总监后来跟我说:虽然你们不做了,但你们做事的‘靠谱’,我们记在心里。现在,这位总监成了我另一个客户的推荐人。
二、实战三步走:从风险防范到忠诚度延续
十年下来,我总结出处理港澳资客户忠诚度的三步法,核心就八个字:提前沟通、合规留情。
第一步:拆弹先拆信任雷——提前3-6个月启动客户沟通
很多企业注销时,喜欢偷偷摸摸,怕客户知道后闹事。但港澳客户最反感突然袭击。我一般建议创始人:注销决定一旦确定(股东会决议通过),就要启动客户沟通,越早越好。
有个细节:2020年我接手一家广州食品贸易公司的注销,客户是香港几家连锁超市。我们提前4个月发函,说明公司因供应链调整将终止合作,同时附上《客户权益保障方案》:未交付订单可转至合作方、历史积分可兑换等值商品、账期延长3个月。香港客户收到函后,第一反应不是要钱,而是打电话问:你们说的合作方,资质跟我们现在的合作水平一致吗?后来我们带着合作方去香港拜访,当面签了《服务衔接协议》,客户反而觉得被尊重,不仅没闹,还提前结清了80%的货款。
这里有个专业术语叫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管理(CLV),注销阶段其实是CLV的收尾期,处理得好,能榨干客户最后的价值——不是榨取利益,而是把信任转化为口碑资源。
第二步:算账要算明白账——跨境清算中的情感账
港澳客户对合规的要求比内资企业更高,尤其是涉及跨境资金、税务清算时,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信任危机。我常说:跟港澳客户算账,既要算‘数字账’,更要算‘情感账’。
记得2021年处理一家深圳玩具厂的注销,这家厂给香港某玩具品牌代工,历史遗留问题不少:有5万美元的样品费没结清,还有一批客户提供的原材料(价值20万港元)积压在仓库。刚开始,客户坚持样品费是前期投入,必须扣除,我们拿着《跨境税务清算报告》逐条解释: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安排》,样品费属于劳务所得,我方已代扣代缴税款,客户若再扣除,涉嫌重复征税。我们提出原材料免费代为处理,或折价抵扣货款——最终客户同意用原材料抵扣部分样品费,剩余款项在1个月内付清。
这里的关键是透明:所有清算数据都要经得起第三方审计(港澳客户认香港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账目清晰了,信任就有了基础。 有时候,适当吃点小亏反而能赚大口碑——比如这家玩具厂,最后客户不仅没追究违约责任,还在行业群里说这家企业虽然注销了,但做事‘有板有眼’,值得合作。
第三步:告别要留有余地——把终止变成转场
注销不是人间蒸发,而是帮客户找到下家。港澳客户最怕合作中断影响业务,所以主动帮客户对接资源,比单纯道歉更有用。
2023年我帮一家珠海印刷厂做注销,这家厂是香港某出版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注销前,我们整理了客户近3年的采购数据,发现客户每年有30%的业务是高端画册印刷——而这正是我们另一家客户(深圳某印刷企业)的强项。我们主动牵线,带香港客户去深圳考察,甚至帮他们重新谈了价格(因为深圳厂规模大,成本更低)。香港出版公司采购经理后来跟我说:你们帮我们找到了更合适的合作伙伴,比给我们打折还让我们感动。
有时候,注销企业的最后一程,反而是创始人个人品牌的起点。 我见过不少创始人,因为注销时处理好了客户关系,后来创业时,老客户反而成了第一批天使投资人或合作伙伴。
三、行政工作中的坑与悟:别让流程毁了感情
注销企业的行政事务繁杂,稍不注意就会顾此失彼。我踩过最多的坑,就是重流程、轻沟通——比如忙着跑工商、税务,忘了及时跟客户同步进度;或者为了节省成本,拒绝帮客户处理遗留问题(比如退换货、售后维修)。
有个教训很深刻:2020年一家佛山陶瓷企业注销,客户是澳门某装修公司。当时我们忙着处理税务清算,没及时告知客户仓库即将清空,导致客户有5万元的瓷砖样品没提走。等我们想起来联系客户时,样品已经被当废品处理了。澳门客户很生气,说这些样品是我们给新客户看的,现在怎么跟客户解释?最后我们不仅赔偿了损失,还免费帮客户对接了另一家陶瓷厂——但这个过程,花了比赔偿多3倍的时间和精力。
我的感悟是:行政流程是骨架,客户沟通是血肉。没有血肉的骨架,只是一堆冰冷的文件。 尤其是港澳客户,他们更看重人的温度——一个及时的电话、一份详细的清单、一次上门拜访,比发十封邮件都管用。
四、前瞻性思考:未来企业注销,忠诚度管理或成核心竞争力
随着内地企业新陈代谢加快,注销会成为常态。但我发现,很多企业还在用甩包袱的思维处理注销——能少一事不多一事,能不沟通就不沟通。但十年财税经验告诉我:未来的商业竞争,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退出机制的竞争。 一个能体面注销的企业,反而更容易获得客户的长期信任。
比如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尝试注销客户关怀计划:在注销前6个月,成立专项小组,逐户梳理客户需求,帮客户找替代供应商、培训新对接人员、甚至提供过渡期免费咨询。这些做法短期看是额外成本,长期看是在积累企业信用资产。
我甚至觉得,未来企业注销会成为一个细分服务领域——就像有婚礼策划师,未来可能会有企业注销策划师,专门帮企业处理退出时的各种关系,尤其是客户忠诚度管理。 毕竟,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信任是最持久的价值。
注销不是终点,而是信任的接力棒
十年财税路,我见过太多企业轰轰烈烈开业,潦潦草草注销。但真正让我敬佩的,是那些能把注销变成最后一堂客户关系课的企业——他们用合规的态度算清数字账,用真诚的温度算清情感账,最终让客户带着遗憾离开,却带着尊重离开。
对港澳资客户而言,忠诚度从来不是永远合作,而是永远信任。 而注销时处理客户忠诚度,就是给这份信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毕竟,商业世界很小,今天你体面告别的客户,可能就是明天你东山再起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