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导】退市清算潮下,资产评估标准引争议 <
.jpg)
2024年3月15日,随着ST星美(退市)最后一批办公设备在阿里拍卖平台以2300万元成交,这家曾因影视投资爆雷而退市的公司,终于完成了全部资产处置。这场持续18个月的清算过程,却因资产评估价与债权人预期的巨大差距,留下了一地争议——其持有的3项影视版权评估价仅为账面价值的35%,而债权人委员会则坚持至少应值六折。
这并非孤例。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2023年A股退市公司达42家,创历史新高,其中78%的公司进入清算程序。随之而来的,是资产评估标准成为各方博弈的焦点:债权人要回血最大化,股东盼残值不缩水,而评估机构则需在清算前提与市场公允间找平衡。当公司告别资本市场,这些最后的家底究竟该如何定价?
【个人经验分享】我踩过的退市资产评估坑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退市公司资产评估,是2022年跟着团队做ST机械(退市)的项目。那家老牌国企退市时,账面上还有一堆宝贝——进口的数控机床、堆了半仓库的通用零部件,还有一块工业用地使用权。可到了现场,我傻眼了:机床沾满油污,部分按键已经失灵;零部件里混着大量淘汰型号,跟废铁没差多少;土地更是因为规划调整,从工业用地变成了待开发地块,但手续还没办下来。
按账面价评估肯定不行,但也不能一刀切砍到废品价吧?当时我拿着评估准则,急得直挠头。后来我们决定分类施策:对机床,先用成本法算重置成本,再扣掉80%的实体性损耗和功能性贬值——毕竟这玩意儿二手市场根本没人要,只能当废铁卖;对零部件,干脆按废料回收价倒推,毕竟堆在那儿占地方,仓储费都比它值钱;最难的是那块地,我们找了三家机构做市场法对比,最后结合规划调整概率,打了六折。
结果报告一出,股东炸了:我们的机床2020年才买的,怎么就成废铁了?债权人也不满意:土地明明涨价了,凭什么打折?那段时间,我每天要接十几个电话,解释清算价值不是历史成本,是‘现在能卖多少钱’。后来才明白,退市资产评估就像给病人临终前称体重,重点不是它曾经多健康,而是现在还剩多少能变现的肉。
【专家观点】清算价值:不是打折,是急售场景下的市场博弈
很多人把清算价值等同于‘低价甩卖’,这是误解。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深会员李明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表示,清算价值的核心是‘最可能成交价’,它需要模拟‘强制变现’场景——比如时间紧迫(通常6-12个月必须处置)、买家议价能力强、资产可能需要拆解或搬迁。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最终价格,但不是简单粗暴地打折扣。
据他团队2023年的调研数据,退市公司资产评估中,采用市场法的占比仅12%,因为多数资产(如专用设备、无形资产)缺乏活跃交易市场;而成本法虽常用,但贬值率的确定往往成为争议焦点——比如ST星美的影视版权,评估机构考虑了作品过时风险和买家议价空间,最终采用收益法并打五折,但债权人认为流媒体平台对老剧仍有需求,低估了潜在收益。
【问答环节】关于退市资产评估,你可能想知道这些
问:退市公司资产评估和正常公司有啥不一样?
答:简单说,正常公司是卖好东西,退市公司是处理烂摊子。正常评估可能考虑持续经营价值(比如公司未来赚钱能力),但退市公司必须用清算价值——也就是现在立刻卖掉能换多少钱。这就像你卖二手房,正常挂价可能看周边行情,但急着用钱周转时,可能就得亏本急售。
问:评估价低了,债权人或股东能怎么办?
答:可以三步走:第一步,要求评估机构说明评估方法、参数来源——比如设备贬值率是怎么算的,土地折扣有没有市场数据支持;第二步,如果对结果不服,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复核(但要自己掏钱);第三步,如果认为评估机构违规(比如故意压价),可以向行业协会或监管部门投诉。不过要注意,清算是有时限的,别为了争一口气耽误了整体进程。
【风格切换】评估这活儿,就像在迷雾中找路,还得背着一群人
说实话,做退市资产评估,最难的不是算数字,是平衡各方屁股。债权人想多拿钱,恨不得把办公室的桌椅都按新品价算;股东觉得好歹也是上市公司,不能太寒酸,却忘了公司已经退市;连法院都催着快点处理,别拖太久。有次我们给一家退市零售公司评估,连店里的货架都要算,结果债权人坚持货架还能用,按原价80%,股东却说都生锈了,只能当废铁。最后我们折中:按二手市场价算,但扣除拆运费——毕竟货架拆下来再运走,成本比它本身还贵。
这活儿就像在迷雾中找路,还得背着一群人。你拿着评估准则当地图,可市场变化比天气还快——昨天还能卖10万的设备,今天可能就跌到8万,因为隔壁退市公司也在甩卖。更头疼的是软资产,比如商标、专利,这些东西平时看着值钱,退市时可能一文不值——谁会买一个即将注销公司的商标?就像你不会买一辆马上报废的豪车,哪怕它曾经很拉风。
【数据支撑】退市资产评估,这些雷区最容易踩
据中国政法大学企业重组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退市公司资产评估风险报告》,在近三年退市公司资产评估纠纷中,三大问题占比超70%:
1. 专用设备贬值率争议:占比42%,如ST机械的数控机床,股东认为保养得当,贬值率应低于30%,评估机构则坚持缺乏二手市场,贬值率需达60%;
2. 无形资产虚高问题:占比28%,部分退市公司将商誉非专利技术计入资产,但清算时这些看不见的资产往往一文不值;
3. 土地价值误判:占比23%,如工业用地因规划调整导致升值,但评估时未充分考虑政策变动风险,引发债权人不满。
【个人反思】评估的尽头,是对规则的敬畏,对人性的理解
从ST机械到ST星美,我参与过5个退市公司资产评估项目。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争议、争吵甚至拍桌子的时刻,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当公司告别资本市场,资产评估不该是数字游戏,而是一次对市场真实价值的艰难探寻。
未来,或许需要更细化的退市资产评估指引——比如明确专用设备贬值率的计算标准无形资产是否纳入清算范围的条件,让评估师有更清晰的标尺。但比规则更重要的,是各方对清算价值的理解:债权人要明白,能拿回30%已属不易,毕竟公司退市往往意味着资不抵债;股东要接受告别时的体面,比虚高的数字更重要;评估机构则需守住独立、客观的底线,哪怕在各方施压下,也不该让数字变成和稀泥的工具。
就像老评估师傅常说的:资产评估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最接近‘市场真相’的答案。而对于退市公司而言,这个真相,或许就是给这场资本告别画上一个相对公平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