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时候——突然想学个什么,不是为了什么提升自己或者朋友圈炫耀,就是觉得,生活里该有点自己的小玩意儿,能让你每天早上起来,有点盼头的那种。 <
.jpg)
我最近学的是做手冲咖啡。
起因其实挺无聊的:有天早上在楼下买咖啡,排队排了二十分钟,拿到手发现太烫,喝了一口,苦得像中药。站在路边吹着冷风喝完,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我自己做,会不会好点?
说干就干,打开手机搜新手手冲咖啡,结果越看越懵。什么水温85-92度研磨度中细闷蒸30秒,一堆术语,像在看化学实验报告。我盯着屏幕想了半天,觉得:不管了,先买个便宜的试试。
买了台最基础的塑料手冲壶,一包浅烘的耶加雪菲豆,还有个玻璃滤杯。快递到的时候,我拆开包装,摸着那个滤杯,有点像小时候科学课用的烧杯,突然有点紧张——怕自己做不好,浪费了钱。
第一次做,简直是灾难。
我按照视频里的步骤,先把滤纸折好,放进滤杯,用热水烫了一下,然后把咖啡粉倒进去。结果倒粉的时候手一抖,撒了点在桌子上。我赶紧把桌子上的粉扫进滤杯,心里想:应该没关系吧?
接下来是注水。视频里说水流要细,画圈注水,我拿着手冲壶,手抖得厉害,水一下子冲进去一大半,咖啡粉全浮起来了,像涨潮的海水。我赶紧停住,结果壶嘴又滴了几滴水在桌子上。
闷蒸的时候,我盯着咖啡粉,看着它们慢慢膨胀,冒出小气泡,心里有点小得意:哎,好像还行?
结果接下来注水,更乱了。水流一会儿粗一会儿细,有的地方没冲到,有的地方冲太多了。滤杯里的咖啡液,滴滴答答往下流,颜色一会儿浅一会儿深,像调坏了的颜料。
等了半天,终于接满了一杯。我端起来,吹了吹,喝了一口——
嗯?怎么像泡了树叶的水?
又苦又涩,还有点酸,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咖啡味。我站在厨房里,拿着杯子,有点沮丧。难道我买错了豆子?还是步骤错了?
我把杯子放下,打开手机,重新看视频。这次看得仔细了,发现刚才注水的时候,我根本没有画圈,而是像浇花一样,直接往中间倒。还有水温,我用的刚烧开的沸水,肯定太烫了,把咖啡豆的苦味都煮出来了。
那天晚上,我又试了一次。这次我提前把凉开水和开水兑了一下,用温度计量了量,刚好88度。研磨的时候,我特意磨细了一点,不像上次那么粗。
注水的时候,我放慢速度,手虽然还是有点抖,但水流细了很多,慢慢地画圈,把所有的咖啡粉都打湿了。闷蒸的时候,我数了30秒,看着咖啡皮慢慢鼓起来,像个小蛋糕。
接下来注水,我保持水流稳定,一圈一圈地转,没有冲到边缘,也没有漏掉中间。滤杯里的咖啡液,慢慢往下流,颜色是均匀的琥珀色,看着就舒服。
等杯子里的咖啡满了,我端起来,闻了闻——这次有焦糖的香味,还有点柑橘的清新。
我喝了一口。
嗯?
还是有点酸,但不是那种难喝的酸,是像吃橙子一样的清爽。后面还有点甜,像化了的水果糖。
我站在厨房里,又喝了一口,突然笑了。
原来自己做咖啡,不是要做得和店里一样完美,而是要做出自己的味道。
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提前十分钟起来,磨豆的时候,声音有点吵,但我喜欢,觉得像在给新的一天打招呼。注水的时候,我会盯着咖啡粉,看着它们慢慢膨胀,慢慢变成咖啡液,这个过程有点慢,但很治愈。
有时候还是会手忙脚乱,比如忘记预热杯子,咖啡凉得快,或者研磨度没调好,冲出来的泡沫有点多。但没关系,反正喝的是自己的味道,有点小失误,反而更真实。
前几天,朋友来我家,我给她做了一杯。她喝了一口,说:比店里的好喝,有种……嗯,很温暖的感觉。
我想,大概是因为这杯咖啡里,有我花的时间,有我试错的笨劲,还有每天早上那点小小的盼头吧。
其实生活里很多事都这样吧。不是要做得多好,而是要自己愿意花点时间,去琢磨,去尝试,去留点毛边——比如磨豆时撒在桌子上的粉,比如注水时滴在桌子上的水,比如咖啡里那点不完美的小酸。
这些毛边,大概就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吧。
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