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场景: <

上海企业注销,如何处理公司合同?

>

上海浦东陆家嘴某财税事务所会议室,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深色会议桌上投下斑驳光影。办公桌上摊开几本泛黄的《合同法》与《企业破产法》,茶杯里龙井的香气混着打印纸的油墨味,营造出一种专业而沉静的氛围。受访者王建国,58岁,上海某知名财税事务所合伙人,从业25年,擅长企业重组与注销,经手过500余家企业注销项目,被业内称为企业终结的清道夫。他穿着深灰色西装,领带微微松开,说话时习惯性用手指敲击桌面,尾音带着老上海特有的平缓语调,口头禅是这个事儿啊,得从根儿上想。

访谈实录

一、基础认知:注销时合同处理的三步走

记者:王老师,您好!很多上海企业主在注销时最头疼的就是烂摊子——一堆没处理完的合同。您能先说说,企业注销时合同处理的基本流程是什么吗?

王建国:(笑着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这个问题问得扎根儿!很多企业主以为注销就是去税务局办个手续,其实合同处理才是重头戏。我常说企业注销如拆楼,合同就是砖瓦,拆不好整栋楼都得塌。流程嘛,就三步:先分类、再处置、后留痕。

第一步,把所有合同翻出来,按履行状态分成三类:已履行完毕(比如供货合同已经交货收钱)、正在履行(比如租赁合同还有半年到期)、未履行(比如还没开工的装修合同)。这一步别偷懒,我见过有企业主把抽屉里的合同当废纸卖,结果漏了个未履行的供货合同,被对方告到赔了50万。

第二步,分类处置。已履行完毕的,没问题,归档就行;正在履行的,得跟对方商量要么终止,要么转让;未履行的,原则上得解除,但有些合同(比如政府特许经营)可能涉及公共利益,得提前报批。

第三步,留痕!所有沟通、协议、通知,都得白纸黑字写清楚,最好让对方盖公章。我常说口头承诺一阵风,书面协议留根葱,不然过两年对方说你从来没说要终止,你连哭都没地方哭。

(说到这里,他拿起桌上的保温杯,晃了晃里面的茶叶,眼神变得严肃)记住,合同处理不是甩包袱,是负责任。你把事儿办干净了,企业才能干干净净地注销。

二、实战经验:哪些合同是定时?哪些能自然终止?

记者:您提到正在履行和未履行的合同需要特别处理,能不能具体说说哪些合同风险最高?有没有可以自然终止的情况?

王建国:(突然笑了,拍了下膝盖)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我给你讲个真事儿——去年有个餐饮老板找我,说要注销公司,我问租赁合同处理了吗?他说没事,合同写着'公司注销合同自动终止'。结果呢?房东不认,说你公司注销了,我的租金谁赔?装修损失谁承担?最后赔了80万才了事。

哪些是定时?我排个名:

第一名,租赁合同。尤其是商铺租赁,押金、装修损失、违约金,一箩筐。我见过有企业注销时,房东把店里的空调、电梯都拆走了,理由是抵扣未付租金。

第二名,长期供货合同。比如给超市供货的,你突然不供了,超市得临时找新供应商,中间的差价、空架损失,都可能找你要。

第三名,借款合同。尤其是向个人借的钱,注销前没还清,债权人可能主张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名,服务合同。比如IT运维、保洁服务,你单方面终止,对方可能说服务期没到,你得付全款。

那有没有能自然终止的?有!但条件苛刻:

一是合同里明确约定公司注销合同自动终止,而且这个条款合法(不能排除对方主要权利);二是你确实履行了通知义务,比如提前30天书面通知对方;三是对方书面确认了终止。我去年帮一家设计公司注销,他们跟客户的合同里有这个条款,提前发了律师函,对方回函确认,啥事没有,省了10万违约金。

(他拿起桌上的案例汇编翻了翻,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个案子:2021年,上海某科技公司注销,跟供应商的合同没写自动终止,公司注销后,供应商起诉了原股东,法院判股东承担连带责任。为什么?因为公司法人财产独立,你注销前没清理债务,等于把烂账甩给了别人。

三、沟通技巧:如何让客户/供应商不闹事?

记者:处理这些合同,最难的大概是跟对方沟通吧?尤其是供应商或客户,怕他们不配合,甚至起诉。您有什么实战沟通技巧吗?

王建国:(身体前倾,手指在桌上敲了敲)沟通这事儿啊,我总结就八个字:真诚、专业、留余地、给甜头。

先说真诚。别想着糊弄对方,比如注销了才说合同终止,对方不闹才怪。我一般建议企业主:早说比晚说好,明说比暗说好。去年有个服装厂老板,要注销,跟面料供应商的合同还有3个月到期,他提前两个月找供应商,说我要注销,剩下的货要么你按原价收,要么我帮你介绍下家,供应商一听还能找下家,就同意了,还给他打了8折。

再说专业。对方可能会问违约金怎么算?损失怎么赔?你得提前把账算清楚。我随身带着个合同终止成本测算表,里面列了违约金、赔偿金、税费、时间成本,对方一看你这么专业,就知道这事儿谈得成。

然后是留余地。别把话说死,比如我必须今天终止,可以说咱们能不能先签个框架协议,注销前把细节敲定?我见过有企业主跟客户吵起来,客户直接说这事儿没得谈,法庭见,结果拖了半年,注销都没办成。

最后是给甜头。比如适当多付一点违约金,或者帮对方介绍新客户。我帮一家餐饮公司注销时,跟房东谈,除了应付的租金,又额外给了2万搬家费,房东乐呵呵地签了终止协议。记住,谈判不是零和游戏,是双赢游戏。你让对方少损失一点,他就少给你添点堵。

(他端起茶杯喝了口茶,眼神里带着回忆)还有个细节:沟通时最好让对方盖公章,别只签个人名。我有个客户,跟供应商的口头协议,对方业务员签字了没盖章,结果业务员离职了,新来的说不知道这事儿,又得重新谈。

四、争议挑战:合同自动终止条款无效了怎么办?

记者:您之前提到合同自动终止条款,但现实中可能对方不认可,甚至法院判无效。这种情况企业主该怎么办?有没有遇到过特别棘手的案例?

王建国:(突然沉默,手指在桌面上划了个圈,眼神变得锐利)这个问题啊,是硬骨头,我每年都要遇到三五起。关键要看条款效力和证据。

先说条款效力。根据《民法典》,合同自动终止条款如果属于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无效。比如,你跟房东签租赁合同,写无论什么原因,公司注销合同自动终止,房东不得索赔,这种条款就是霸王条款,无效。因为房东的主要权利是收取租金、要求赔偿损失,你给排除了,法院肯定不认。

再说证据。就算条款有效,你得证明对方收到了通知。我见过有个企业主,注销后说我合同里写了自动终止,结果问他怎么通知的?他说我在公司门口贴了个告示。法院说贴告示不算有效通知,供应商根本不知道,最后判企业赔钱。

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查合同条款,看看有没有自动终止,有没有通知方式的约定;

第二步,找证据,比如以前的邮件、微信聊天记录、电话录音(记得提醒对方我要说公司注销的事,这样录音才有效);

第三步,实在不行,就谈判+妥协。我去年遇到一个案子,企业跟供应商的合同没写自动终止,企业注销前想终止,供应商要20万违约金,我帮企业主算了一笔账:如果打官司,律师费、诉讼费、时间成本,至少15万,而且就算赢了,也得等半年,注销就得拖半年。最后我跟供应商谈,给了15万,对方同意了,企业顺利注销了。

(他叹了口气,靠在椅背上)其实啊,很多纠纷都是拖出来的。企业主总觉得注销是头等大事,合同以后再说,结果越拖越麻烦。我常说早处理早轻松,晚处理晚麻烦,不处理烦。

五、历史遗留:合同丢了、找不到了怎么办?

记者:很多上海企业尤其是老企业,成立十几年,合同文件早就找不到了,这种情况怎么处理?会不会有法律风险?

王建国:(突然笑了,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泛黄的文件夹)你看,这是我2005年帮一家企业注销时的合同清单,那时候还没电子化,全是纸质合同,现在都成文物了。合同丢了,确实是麻烦事,但不是无解事。

得想办法补证据。比如:

- 跟对方联系,说我们要做审计,能不能把以前的合同复印件给我们?;

- 查银行流水,比如供货合同,银行转账记录能证明合同的存在和履行情况;

- 查以前的发票、送货单、验收单,这些都能作为间接证据。

我去年帮一家印刷厂注销,他们跟客户的合同全丢了,我就让他们查银行流水,发现2020年有一笔5万的转账,备注是印刷费,然后联系客户,客户说确实有这单生意,合同早就丢了,最后我们让客户写了个情况说明,盖了公章,作为合同存在的证据,顺利注销了。

如果实在找不到证据,而且对方也不认,那就得预估风险。比如,跟律师一起分析,这个合同可能涉及多少债务,要不要预留一笔钱给债权人。我见过有企业主,怕麻烦,直接说找不到合同,就当没有,结果注销后,债权人拿着以前的送货单起诉,法院判企业赔了30万,股东还承担了连带责任。

(他拿起文件夹拍了拍)我常说合同丢了,但责任丢不了。企业注销不是逃债,是合法终止。你把能找的证据都找了,能谈的都谈了,就算有风险,也能降到最低。

六、财税视角:合同终止涉及的税务坑

记者:从财税角度看,合同终止涉及的违约金、赔偿金,还有资产处置,有哪些税务问题需要注意?

王建国:(眼神突然变得专注,拿起桌上的计算器按了两下)这个问题问到专业了!很多企业主只想着怎么终止合同,没想到税怎么交,结果省了小钱,赔了大钱。

最常见的是违约金和赔偿金的税务处理:

- 收方:如果是企业收违约金,属于其他收入,要交增值税(一般纳税人6%/小规模3%),企业所得税(25%);如果是个人收违约金,要交个人所得税(财产转让所得或偶然所得,20%)。

- 付方:如果是企业付违约金,取得了发票,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如果没取得发票,就不能扣,相当于白交25%的企业所得税。

我见过有个企业主,跟供应商终止合同,付了10万违约金,供应商说不开票,给你便宜2万,企业主觉得划算,结果年底税务稽查,说没发票不能扣除,补了2.5万企业所得税,还罚了1万,得不偿失。

还有资产处置的税务问题:比如租赁合同终止后,把店里的设备卖掉,要交增值税(按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减按2%征收)、企业所得税(按财产转让所得,收入减净值)。我见过有企业主,注销时把设备当废品卖了,没交增值税,结果被税务稽查,补了10万增值税,还滞纳金。

(他放下计算器,双手交叉放在桌上)我给企业主的建议是:终止合同前,先找财税顾问算算税务账。比如,违约金要不要开发票?资产处置怎么交税最划算?这些提前想好了,能省不少钱。

七、理念思考:企业注销,是结束还是开始?

记者:您做了25年企业注销,见过这么多案例,觉得现在上海企业主在合同处理上最大的误区是什么?从行业趋势看,未来企业注销的合同处理会有什么变化?

王建国:(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的陆家嘴高楼,眼神里带着感慨)最大的误区啊,是把注销当结束,而不是开始。很多企业主觉得公司注销了,就一了百了了,其实不是——你注销前的合同处理,关系到你的商业信誉,甚至未来的创业路。我见过有个企业主,注销时没处理好合同,上了失信名单,后来想开新公司,银行都不给贷款。

未来啊,我觉得会有三个变化:

一是电子化:以后合同都是电子签章,注销时调取电子证据更方便,但也要注意电子档案的保存期限,至少10年;

二是专业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主会找财税、法律专业人士帮忙,而不是自己瞎折腾;

三是规范化:税务部门对注销前债务清理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比如要求企业提供合同终止证明债权人确认书,不然不给注销。

(他转过身,看着记者,语气变得温和)其实啊,企业注销就像送孩子上学,孩子长大了,要离开家,但你得把他收拾干净,让他体面地离开。合同处理就是收拾行李,该扔的扔,该带的带,别留下烂摊子。

八、寄语新人:做财税,要懂法、懂人、懂自己

记者:对于刚入行的财税新人,您有什么建议?尤其是在企业注销合同处理方面,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王建国:(突然笑了,拍了拍记者的肩膀)这个问题啊,我等了半天了!做财税,尤其是企业注销,不能只盯着数字,要懂法、懂人、懂自己。

懂法:要熟悉《民法典》《公司法》《企业破产法》,还有税务、工商的规定。我当年刚入行时,把《合同法》翻得烂熟,每个条款都抄了3遍,现在还能背出来。

懂人:要会跟企业主、客户、供应商沟通。企业主可能不懂法律,你要用他能听懂的话讲清楚风险;客户可能不讲理,你要用专业+真诚打动他。我见过有新人,跟企业主说你的合同有风险,企业主问什么风险?新人说你不懂,结果企业主把他轰走了。

懂自己:要知道自己的边界,什么事儿能做,什么事儿不能做。比如,企业主让你把合同偷偷扔了,你不能做;企业主让你开假发票,你不能做。做财税,诚信比能力更重要。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的车流,声音变得低沉)我做了25年,见过太多企业生生死死,也见过太多人起起落落。其实啊,企业注销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你把前面的烂摊子处理干净了,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稳。

(转过身,看着记者,眼神里带着期许)给新人一句话:别怕麻烦,麻烦就是机会;别怕困难,困难就是成长。你帮企业解决了问题,企业也会帮你成长。

访谈结束:

下午5点,夕阳的余晖洒在会议室的墙上,王建国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他收拾好桌上的文件,跟记者握了握手,说有空来喝茶,我给你讲更多'实战故事'。走出会议室,走廊里飘来淡淡的茶香,让人想起他说的企业注销如拆楼,合同就是砖瓦,拆不好整栋楼都得塌——或许,这就是财税工作的真谛: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人的故事;每一个合同背后,都是一家企业的命运。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