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举例、实例或案例时,为确保不涉及具体个人或公司名称,避免潜在风险,需遵循去标识化原则,即使用泛指称谓、虚构主体或模糊化处理。以下是具体操作规范及示例说明:<
.jpg)
一、核心原则
1. 避免具体名称:不出现真实人名(如张三李四)、公司名(如XX科技有限公司XX集团)、品牌名(如XX手机XX化妆品)等。
2. 使用泛指或虚构主体:采用某企业某机构某团队某个人某行业参与者等泛称,或虚构不存在的主体名称(如某科技公司A某制造企业B,需确保虚构名称不与真实主体高度相似)。
3. 模糊化背景信息:不提及具体行业地位(如行业龙头头部企业)、地域(如北京某企业深圳某公司)、成立时间等易指向特定主体的细节。
二、案例修改示例
【修改前:含具体名称的案例】
> 2023年,某互联网公司推出了一款智能办公软件,通过引入AI功能提升了团队协作效率,用户量突破100万。
问题:某互联网公司虽为泛指,但若结合上下文(如行业、产品功能),仍可能被猜测为具体企业(如腾讯、字节跳动等)。
【修改后:去标识化案例】
> 2023年,某科技企业推出了一款智能办公软件,通过引入AI功能提升了团队协作效率,用户量突破100万。
优化点:将互联网公司改为科技企业,进一步弱化行业指向性,避免与特定企业关联。
【修改前:含具体人名的案例】
> 某创业公司的CEO王明在融资路演中,展示了其产品的核心技术优势,最终获得500万元天使轮融资。
问题:王明为具体人名,可能涉及隐私或指向特定个人。
【修改后:去标识化案例】
> 某创业企业的负责人在融资路演中,展示了其产品的核心技术优势,最终获得500万元天使轮融资。
优化点:用负责人替代具体人名,同时将CEO改为更泛化的负责人,避免身份指向。
【修改前:含具体行业地位的案例】
>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龙头企业,某车企通过自研电池技术,将续航里程提升至600公里,市场占有率稳居前三。
问题: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前三等描述易指向特定企业(如比亚迪、蔚来等)。
【修改后:去标识化案例】
> 某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自研电池技术,将续航里程提升至600公里,市场表现较为突出。
优化点:删除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前三等具体表述,改为市场表现较为突出,仅保留核心事实,弱化指向性。
三、其他注意事项
1. 数据匿名化:若案例涉及具体数据(如用户量、营收、融资额),需确保数据不与公开信息中的特定主体匹配。例如,将用户量达200万改为用户量突破百万级,避免通过数据反推主体。
2. 场景通用化:案例场景应具有普遍性,避免使用小众或高度定制化的场景。例如,不说某电商平台的‘618’大促活动,而说某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
3. 法律合规性:虚构主体时,需避免使用与知名企业、商标相似的名称(如某苹果科技公司某阿里巴巴商贸),防止构成侵权或混淆。
总结
通过以上方法,可确保所有举例、实例、案例中的主体信息去标识化,既保留案例的典型性和参考价值,又避免因涉及具体个人或公司名称引发的法律风险、声誉风险或误解。核心逻辑是:用泛指替代特指,用模糊替代具体,用虚构替代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