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企业注销后,供应商合作模式何去何从?一场体面分手的生存指南<
.jpg)
【新闻报导风格】
2023年Q3,中国跨境电商行业迎来一波洗牌潮。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跨境电商企业注销数量同比增长35%,其中中小型企业占比超七成。在这波浪潮中,跨境优品的注销案例引发行业关注——这家曾年销售额破2亿的3C数码跨境电商,因融资断裂选择清算,却留下近百家供应商的尾款、积压的3000万库存,以及一地鸡毛的合作纠纷。不是不想好好结束,是真的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创始人李哲在清算公告中的无奈,道出了无数跨境人的痛点。跨境电商企业注销,从来不是一关了之,尤其是供应商合作这一环,处理不当不仅可能引发法律风险,更可能让行业信任链条断裂。
【个人经验分享】
说起来,我去年也经历了一场注销风暴。当时我所在的环球购因平台政策调整,不得不暂停业务。作为供应链负责人,我手头握着28家供应商的合作合同,从深圳的电子厂到广州的服装厂,合作时长最的8年,最短的才半年。接到注销通知那天,我办公室的烟灰缸堆满了烟——供应商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打来:王总,这批货的尾款什么时候结?我们仓库还有你们未提的货,怎么办?要是处理不好,我们只能走法律程序了!说实话,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感觉像亲手养大的孩子突然要送人,还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好好待它。
但现实没时间让我矫情。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供应商分成三类:长期稳定合作型(比如深圳那家电子厂,占我们采购量的40%)、短期合作型(广州服装厂等,合作1-2次)、以及存在历史纠纷型(2家曾因货期问题赔过款)。分类后,我制定了三步走策略:先沟通,再清算,后留情。
对长期合作的核心供应商,我带着法务和财务上门拜访。记得去深圳电子厂时,老板老张一开始黑着脸:合作这么多年,说散就散?尾款、库存,你们总得给个说法!我没急着解释,而是先搬出了过去5年的合作账本:张总,您看,这5年我们累计采购了8000万您的产品,每次都是准时结款,这次虽然公司注销,但我们承诺,尾款分三期,最晚明年3月结清;库存方面,您愿意收回去我们折价30%,我们帮您联系下游渠道代卖,利润五五分。老张听完脸色缓和了不少,后来签协议时,他还主动说:代卖渠道要是不好卖,尾款再宽限两个月。你看,有时候情分比合同更管用。
对短期合作的供应商,我主要靠效率。建了个清算群,每天同步进度,能线上解决的绝不拖。比如广州服装厂有50万库存,我直接对接了东南亚的跨境尾货平台,一周内就卖了出去,货款到账后第一时间转了过去。后来老板还给我发微信:王总,你们虽然注销了,但做事敞亮,以后有机会再合作!
最头疼的是有纠纷的供应商。有一家因为产品质检问题,我们之前扣了20%货款,对方一直不服。我翻出当时的聊天记录、检测报告,又找了第三方机构复检,证明确实是他们原材料问题。最后我提出:尾款结清,但之前的扣款不再追究;如果他们起诉,我们奉陪到底,但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拿到钱。对方权衡后,选择了和解。
整个过程,我最大的感受是:处理供应商关系,就像断舍离——不是扔掉,而是找到更合适的归处。注销不是背叛,而是转型,关键要让供应商感受到被尊重。
【专家观点+数据引用】
跨境电商企业的突然死亡,往往让供应商措手不及。据艾瑞咨询《2023跨境电商行业退出机制研究报告》显示,62%的供应商因企业注销遭遇坏账,其中38%的企业因供应商纠纷额外承担了10%-30%的清算成本。很多跨境企业注销时,只想着自己‘全身而退’,却忘了供应商是供应链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堵了,整个行业都会缺血。中国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理想的注销模式,应该是‘共赢式退出’——企业通过合理清算降低自身风险,供应商通过灵活处置减少损失,这样才能维护行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数据还显示,提前3个月启动供应商清算的企业,其纠纷发生率比临时抱佛脚的企业低70%。这印证了我当时的做法——接到注销通知后,我立刻停止了所有新采购,优先处理现有订单和库存,为清算留足了缓冲期。
【问答环节】
Q:企业注销后,供应商的未付货款必须立即结清吗?
A:不一定,但必须给出明确方案。根据《公司法》,注销前需要成立清算组,通知债权人并公告。未付货款属于债务,应在清算财产中优先支付。如果暂时无力结清,可以和供应商协商分期,最好签订书面协议,明确还款时间和违约责任——千万别玩消失,否则可能被列为失信人。
Q:积压的库存怎么处理最划算?
A:分三步走:先清点(数量、品类、残值),再找渠道(线上尾货平台、线下折扣店、同行接盘),最后算成本(仓储费、物流费、佣金)。比如我们当时有批3C配件,残值高但数量大,就对接了亚马逊的二手商城;而服装类季节性强,就折价卖给了一线城市的尾货批发市场。记住,库存是负债,处理得越快,损失越小。
Q:如何避免供应商在注销后反目成仇?
A:核心是透明和担当。别藏着掖着,把公司的清算计划、资产状况如实告知供应商;遇到问题别推诿,主动承担责任。就像老张说的:做生意,不怕亏,怕的是不真诚。真诚沟通,很多矛盾都能化解。
【个人经验分享】
清算过程持续了5个月,最后我们不仅结清了所有供应商的货款,还帮5家核心供应商对接了新的跨境渠道。老张后来还给我发消息:王总,你们虽然没了,但我们通过新渠道,销量比以前还高了20%。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注销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对供应商而言,他们可能失去了一个客户,但多了一个合作伙伴;对我们而言,虽然公司不在了,但行业里的口碑还在。
我也踩过坑。比如有一家供应商,我们协商好了代卖分成,结果对方嫌利润低,中途把货卖给了别人,导致我们损失了15万。后来才明白,口头协议不如白纸黑字,再熟的人,也要把规则写清楚。还有,注销前一定要把所有合同、单据整理归档,万一有纠纷,这些都是救命稻草。
【未来展望】
现在回头看,跨境电商企业注销后的供应商处理,本质上是一场关系管理的终极考验。未来,随着行业越来越规范,或许会出现第三方清算平台——专门帮注销企业处理供应商对接、库存清算、尾款结算,降低沟通成本;也可能诞生供应链互助联盟,企业注销时,联盟内的其他企业可以接盘供应商的资源和库存,实现资源重生。
对我而言,这段经历最大的收获是:商业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无论企业是兴是衰,对合作伙伴的尊重、对契约的敬畏,永远不能丢。就像一场舞会,音乐终了,散场时也要记得和舞伴说声谢谢——毕竟,江湖路远,谁还没个需要帮忙的时候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