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公司就像搭伙过日子,创业时拍着胸脯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散伙时却可能为了几万块钱的账目撕破脸。我做了20年财税咨询,见过太多这样的戏码:股东们因为利益分配、责任划分闹得不可开交,公司注销审计成了战场,审计结论要么执行不下去,要么成了甩锅的工具。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在这种内讧的情况下,怎么才能让审计结论站得住脚,真正帮公司干净地退出。<
.jpg)
股东矛盾:审计路上的拦路虎还是试金石?
股东矛盾对公司注销审计的影响,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大。我常说,审计就像体检,股东矛盾就是病人自己乱动仪器——要么不配合检查,要么篡改报告,最后体检结果准不了,病也拖重了。
记得2019年接过一个案子,两个股东合伙开了一家设计公司,因为理念不合闹掰,一个要赶紧注销走人,一个拖着说账目没对清。审计师要银行流水,一方说你找他要,钱都在他那,另一方说我不知道密码,公章在他那拿不出来;要采购合同,一方说早烧了,没用,另一方说他拿走了,不给我看。就这么耗了三个月,审计费花了十几万,账还是一团乱麻。后来我建议他们先通过法院指定清算组,强制调取银行流水和工商档案,才把账理清楚——原来股东甲偷偷挪走了30万,最后不仅被追责,还赔了违约金。
这种案例太典型了。股东矛盾往往集中在三个雷区:一是资料不配合,该提供的凭证、合同、流水藏着掖着;二是责任互相推,比如这笔钱是股东借款还是公司利润?这个资产是谁出的钱?;三是目标不统一,一方想快速注销少麻烦,一方想查清楚再走,审计师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我猜很多股东可能没意识到,他们斗气的时候,其实是在给公司埋更大的雷。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时,如果发现股东有抽逃出资、未足额缴纳出资的情况,得追回。可股东互相不配合,审计师怎么查?最后要么公司注销不了,要么股东自己承担连带责任——得不偿失啊。
执行难:审计结论为啥总成一纸空文?
好不容易审计报告出来了,以为能松口气?错了,更难的在后面——执行。我见过太多审计结论写得明明白白,股东却当废纸的例子。
2021年有个餐饮公司的案子,审计报告清清楚楚写着股东乙抽逃出资50万,股东乙当场就炸了:这是公司借我的钱,有借条!可借条是手写的,没有银行流水,公章还是股东乙自己盖的——说白了,就是左手倒右手的把戏。清算组让他退钱,他说我没钱,公司资产先抵债,可公司资产里那些桌椅板凳,早被他低价卖给自己亲戚了。最后公司注销不了,其他股东只能起诉,耗时一年多,法院判决股东乙退钱,可他早就把资产转移了,执行回来不到10万。
审计结论执行难,核心就两个问题:一是股东不认可结论,觉得审计师偏心;二是股东没能力执行,比如没钱还抽逃的出资。这时候审计质量就面临最后一公里的考验——你的结论能不能经得起法律检验?能不能让执行有依据?
我个人的感受是,审计师不能只管出报告,还得考虑怎么落地。比如在审计过程中,对有争议的科目,一定要让股东双方签字确认对账结果;对抽逃出资、虚假出资这些敏感问题,除了写进报告,还得提醒清算组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不然报告写得再漂亮,执行不下去,等于白干。
怎么破?把质量焊在审计每个环节里
股东矛盾再大,公司注销该走的程序一步不能少。要确保审计质量,得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下功夫,每个环节都要钉钉子。
事前:先把丑话说在前面
我现在的习惯是,接注销审计案子时,先跟所有股东开个通气会,把《公司法》《公司法解释二》关于股东清算责任的规定摆出来——比如股东未履行清算义务,导致公司财产毁损、灭失的,得赔偿债权人损失;提供虚假清算报告骗取公司注销的,股东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很多时候股东不是不懂法,是心存侥幸,把这些法律后果讲清楚,他们至少不敢明目张胆地作妖。
一定要让股东签订《资料提供承诺书》,明确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及时,如果隐瞒、伪造,要承担法律责任。我见过一个案例,就是因为签了这份承诺书,股东不敢再藏账本,老老实实把十几年前的采购合同都翻出来了——有时候一纸文书比苦口婆心管用。
事中:用证据链堵住扯皮嘴
股东矛盾最怕各说各话,审计师要做的就是用事实说话。对每个有争议的科目,比如其他应收款(股东借款)、管理费用(股东个人消费混入公司支出),一定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银行流水、合同、发票、会议记录……缺一不可。
比如去年有个案子,股东A说公司欠我20万,是借款,股东B说没有这回事,是他自己拿走的钱。审计师就调取了公司成立以来的银行流水,发现这20万是股东A用个人账户取现后,当天又存入公司账户,备注借款——但后面没有还款记录,也没有借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大额借款需要银行流水等支付凭证,光存现说明不了是借款。最后审计结论把这20万认定为股东抽逃出资,股东A没话说了。
我总觉得,审计质量不是靠查账查出来的,是靠逼出来的。股东越闹,审计师越得把每个细节抠死,比如费用报销有没有审批单、资产处置有没有会议纪要,哪怕一张发票不对,都得追到底。不然今天放过一个小尾巴,明天就可能变成大窟窿。
事后:让审计结论长出牙齿
审计报告出来后,不能一交了之。要主动跟清算组、市场监督管理局沟通,把审计结论中的关键问题(比如抽逃出资、未缴纳税款)反馈上去,让监管部门介入。如果股东对结论有异议,要引导他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不是闹事。
我见过一个审计师,因为股东不认可审计结论,直接把审计报告和证据材料交给法院,最后法院采纳了审计意见,股东乖乖执行。这个做法我特别赞同——审计结论要想有执行力,就得借助法律的力量。毕竟,审计师没有强制执法权,但法院有。
最后说句大实话:注销审计,别把锅全甩给审计师
做了这么多年,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股东觉得公司注销审计就是审计师的事,只要他把报告开了就行。其实大错特错。审计质量的高低,70%取决于股东的态度和配合度,30%才是审计师的专业能力。
股东们得明白,公司注销不是甩包袱,而是负责任。该还的债要还,该缴的税要缴,该追回的资产要追回。如果你们自己都各怀鬼胎,审计师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查不清账。反过来,如果股东们能以公司顺利注销为目标,暂时放下矛盾,配合审计师工作,其实能省很多事——毕竟,拖着不注销,每天产生的场地费、社保费,比审计费贵多了。
对了,最近遇到不少企业咨询财务凭证不完整怎么注销知识产权(比如商标、专利)在注销时怎么办。说实话,这些问题在股东矛盾的公司里更常见——有的股东为了逃避责任,故意销毁凭证;有的股东觉得商标没用,低价转给自己亲戚,结果被其他股东起诉。上海加喜财税处理过不少这样的案子,帮客户从旧柜子里翻出十几年前的购销合同,补全了财务凭证;也通过专业评估,把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合理分配,避免了股东纠纷。企业注销不是一销了之,财务、税务、知识产权每个环节都得处理好,不然后患无穷。更多企业注销难题,可以看看加喜注销官网:https://www.1104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