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创业的朋友喝茶,聊到公司注销,个个直摇头。有人说创业三年,赔了钱、熬了夜,最后注销时还被供应商追着要赔偿款,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有人吐槽注销流程跑断腿,结果因为一笔赔偿款没结清,工商那边卡着不让办,多花了小两万。听着他们的抱怨,突然觉得,企业注销这事儿,真不是填完表格、缴完税就完事,尤其是供应商赔偿款,处理不好,真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注销企业,如何处理供应商的赔偿款结算?

>

企业注销,别让供应商赔偿款成隐形雷

很多人注销公司时,注意力全在税务、工商流程上,觉得公司都要没了,供应商的事儿先放放。大错特错。我之前帮一个做电商的朋友处理注销,他压根没想起有个供应商半年前因为物流延迟索赔过8000块,结果对方直接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后他还不当回事,最后不仅得赔钱,还被列入失信名单,想再创业都受影响。

其实供应商赔偿款这事儿,就像分手费——早说清楚、早处理,谁都不尴尬。尤其是那些合作多年的老供应商,可能平时关系不错,但涉及钱,谁都不会含糊。你拖着不处理,对方要么法律途径解决,要么在注销流程中提异议(比如向工商部门提交债权申报),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赔偿款该不该赔?先看这3个硬杠杠

不是供应商说要赔就得赔,也不是你说公司注销了没钱就能赖。到底该不该赔,得看三点:

第一,合同里有没有约定。我见过一个做设计的工作室,注销时供应商说你们中途终止合作,得赔10%违约金,结果翻合同发现,条款里写的是任何一方提前终止合同,需提前30天书面通知,否则赔偿对方实际损失。根本没违约金这回事,最后供应商没拿到钱,还搭了律师费。

第二,损失是不是真的存在。有个做餐饮的老板注销时,供应商说你们定的食材过期了,得赔5000块,但他拿不出证据——食材什么时候进的货?有没有验收记录?过期时有没有通知对方?最后因为证据不足,赔偿款没谈成。

第三,责任是不是在你这边。之前帮一个科技公司处理注销,供应商说你们延迟付款导致我们资金周转困难,得赔利息。结果查银行流水,发现是供应商自己搞错了账号,延迟了3天才到账,责任根本不在公司,最后自然不用赔。

谈判时软硬兼施,别当老好人也别硬碰硬

确定了该赔多少,接下来就是谈判。这时候最考验情商。

我见过一个老板,心太软,供应商说你们公司注销了,我们这笔钱要不回来就亏大了,他一听就心软,多赔了2万。其实大可不必——该赔多少赔多少,超出部分一分不给。但也别硬碰硬,有个老板直接跟供应商说没钱,爱告告去,结果对方真起诉了,不仅赔了钱,注销流程也拖了半年。

最好的办法是有理有节:先摆证据(合同、聊天记录、验收单),说明赔偿金额怎么来的;再说说公司现状(确实经营困难,账上资金只够支付基本注销费用);最后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分期支付,或者用公司剩余物资抵扣)。我之前帮一个服装店谈赔偿,供应商要2万,最后用店里的库存服装(市场价1.2万)抵了8000,剩下1.2万分3个月付,双方都接受了。

处理赔偿款,这3个坑千万别踩

最后说几个常见的坑,大家一定要注意:

第一,别搞口头协议。我见过一个老板,跟供应商说注销后我私下转你钱,结果注销完对方反悔,说没这回事,最后只能吃哑巴亏。任何赔偿约定,都必须有书面协议——盖公章的《和解协议》就行,写清楚赔偿金额、支付时间、支付方式,双方签字。

第二,别账外支付。有老板为了避税,用个人账户给供应商转赔偿款,结果税务查账时,这笔钱被认定为个人消费,没法税前扣除,还得补税罚款。赔偿款必须走公司公账,备注供应商赔偿款,这样才合规。

第三,别忽略小供应商。有些老板觉得小供应商要的钱少,随便给点就行,结果对方去税务局投诉,说公司注销前转移资产,税务局一查,果然公司账上还有钱,最后不仅得补赔,还被罚款。

其实企业注销,就像一场告别仪式——体面地来,也得体面地走。供应商赔偿款处理好了,不仅能避免法律风险,还能给之前的合作画个句号。要是自己没头绪,找专业的财税公司帮忙也行,比如上海加喜财税(https://www.110414.com),他们做注销这块特别细,会先帮企业梳理所有供应商的债权债务,哪些该赔、哪些能抗,都有理有据;谈判时还能站在中间立场,既不让企业多花冤枉钱,也把供应商关系捋顺;账务处理更是合规,避免后续税务找麻烦。毕竟注销不是甩包袱,是给创业生涯一个交代,这些细节处理好了,才能真正轻装上阵。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