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注销潮下的专利纠纷定时引爆 <

注销公告发布后如何处理公司专利纠纷?

>

近日,一则某科技公司注销后专利纠纷案终审判决的消息在知识产权圈引发震动。据悉,该公司因经营不善发布注销公告,未妥善处置名下5项核心专利,导致专利被前合作伙伴以侵权为由起诉,最终清算组需承担连带责任,赔偿金额高达800万元。这并非孤例——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企业注销后专利纠纷案件同比增长23.5%,其中超60%因注销前未完成专利权属清理或纠纷预警。注销公告发布,真的意味着一销了之吗?专利纠纷这道附加题,企业如何交出及格答卷?

【我的亲身经历】从手忙脚乱到迎刃而解,我踩过的坑与总结的经验

去年我接了个棘手的案子:一家做LED芯片的小微企业光耀电子,因资金链断裂发布注销公告,清算组刚成立,就收到法院传票——前研发主管老张起诉公司,称其名下高散热LED封装结构专利(专利号:ZL2021XXXXXXX)属于个人职务发明,要求确认权属并赔偿损失。当时清算组的王会计急得直跺脚:公司都要没了,还扯这个干嘛!我一看就知道,这事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处理不好就是小纠纷拖成烦。

第一步:稳住阵脚,别让注销成为逃避的借口

我首先告诉清算组:公司注销≠债务(含专利纠纷)消失。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公司财产在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才能分配给股东。专利纠纷若涉及侵权赔偿或权属确认,本质上属于公司债务,必须优先处理。当时王会计还嘴硬:我们账上没钱,赔不了啊!我直接甩给她一份最高法判例:(2022)最高法知民终XXX号明确,清算组未履行通知义务导致公司财产减损的,需承担赔偿责任。这下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步:回溯源头,像考古一样还原专利诞生过程

专利纠纷的核心是权属,而权属的关键看是否属于职务发明。我让清算组翻出2019年的研发记录:老张作为研发主管,参与公司散热技术攻关项目,研发所用设备、资金均来自公司,研发日志也是以公司名义提交的——这些证据在《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下,铁证如山。但老张咬定这是我个人利用业余时间搞出来的,还提交了一份手写的研发笔记(日期恰好是周末)。我当场指出:你的研发笔记里提到的实验数据与公司内部服务器上的记录高度重合,周末你根本没进过实验室!后来查监控才发现,老张偷偷复制了公司研发数据。

第三步:谈判桌上,把零和博弈变成利益平衡

权属基本清晰后,我不想把关系搞僵——毕竟老张手里还有其他未公开的技术。我提出两个方案:要么老张放弃专利权,公司支付一次性补偿金(按专利潜在价值的10%计算);要么公司保留专利,老张入职新承接公司资产的关联企业,并给予技术入股。没想到老张选了后者,他说:我就是觉得公司没给我应得的,现在也算有个交代。这场纠纷最终在注销前3个月达成和解,专利权顺利转移至关联企业,清算组也避免了更大的赔偿风险。

【专家视角】专利纠纷处理,法律与商业的双轨并行

企业注销后专利纠纷频发,本质是‘重注册、轻注销’的惯性思维。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很多企业认为注销就是‘结束’,却忘了专利作为无形资产,其处置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根据《专利法》第十条,专利权转让需办理登记和公告,若注销前未完成,可能导致专利权‘悬空’——既不属于原公司,也无法有效转移给新主体,极易引发纠纷。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发布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调研报告显示,建立专利全流程管理的企业,注销后纠纷发生率仅为未建立企业的1/5。李教授建议:企业应在注销前成立专项小组,对专利进行‘三查’——查权属(是否职务发明)、查状态(是否质押、许可)、查纠纷(是否涉及诉讼或投诉),这是规避风险的核心。

【读者问答】你最关心的N个问题,答案在这里

Q1:公司注销公告发布了,还能处理专利纠纷吗?

当然可以!注销公告只是启动清算程序的标志,在完成注销登记前,清算组仍以公司名义参与诉讼。若已注销,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四条,清算责任人(如股东、清算组成员)需在接收的财产范围内承担责任。

Q2:专利权属于个人,但公司注销时没办过户,现在对方侵权怎么办?

这就像借给朋友的车,朋友跑路了,车还被别人剐了——你得先证明车是你的(专利权属),再找剐车的人(侵权方)索赔。建议立即收集权属证据(如专利证书、研发记录),向法院提起确权之诉,再凭确权判决主张权利。

Q3:清算组没钱赔偿专利侵权,怎么办?

别慌!先看专利侵权是否发生在注销前——若是,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一十九条,侵权赔偿属于普通债权,需用公司财产清偿;若公司财产不够,股东若存在未足额缴纳出资或抽逃出资,可要求其在未出资范围内担责。

【反思与展望】注销不是终点,知识产权管理需善始善终

处理光耀电子的案子时,我常想:如果公司在成立时就建立专利管理制度,在注销前做一次专利体检,何至于此?专利纠纷就像企业生命周期里的阑尾——平时不疼,疼起来要命。注销公告发布后,处理纠纷更像亡羊补牢,但最好的策略永远是未雨绸缪。

未来,随着企业退出机制日益完善,或许会出现知识产权清算师这样的新职业,专门帮助企业体面退场。但对企业而言,真正的护身符永远是:把专利管理从附加项变成必修课,让每一项专利从诞生到消亡,都有迹可循、有法可依。毕竟,商业世界没有真正的结束,只有更好的开始——哪怕是以注销的方式。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