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导】 <
.jpg)
2023年上海外资代表处注销数量同比激增18%,其中超六成因区域战略调整退出。随着代表处陆续进入清算程序,一个曾被忽视的细节浮出水面——员工档案归档。记者近日从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获悉,今年以来因外资代表处注销引发的档案咨询量同比增长35%,部分企业因档案处理不当,面临员工仲裁风险或行政处罚。档案不是‘甩包袱’,而是企业合规退场的‘最后一张通行证’。该中心档案管理部负责人王琳表示。
【个人经验分享】
作为在浦东新区做了8年外资企业HR的老兵,去年我亲手送走了公司代表处的最后一班岗。那是一家德国机械企业的上海RO,注销前我们团队12个人,档案柜里塞满了从2008年成立以来的入职材料、劳动合同、社保记录……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这不过是打包快递的活儿,直到劳动监察大队上门提醒,我才意识到:这哪是打包,简直是拆。
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张的档案,2010年入职时,他的劳动合同还是手写的,社保缴纳记录有3个月用的是外服派遣名义,后来才转代表处直接缴纳。清算律师看到直皱眉:这种‘历史遗留问题’,万一员工离职后主张双倍工资,企业得吃不了兜着走。我们花了整整两周,逐页核对档案,联系前员工补签确认书,甚至翻出当年的工资单存根——那泛黄的A4纸,像老电影胶片一样,记录着企业十年间的合规轨迹。
档案归档最头疼的,其实是人走了,档案还在。比如2018年离职的小林,当时她把档案留在了公司,说以后回国再处理。结果去年代表处注销,她人在德国,我们得通过邮件、视频通话让她签署《档案托管授权书》,再翻译成英文公证……整个过程,比谈一个百万订单还磨人。但转念一想,这些档案对员工来说,是工龄、社保、职称的身份证,我们少一份心,他们未来可能就多一份麻烦。
【专家观点】
外资代表处作为非法人机构,其员工档案管理常陷入‘三不管’境地。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黄超律师指出,根据《劳动合同法》和《上海市档案管理条例》,代表处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但作为用人单位,其与员工形成的劳动关系档案必须完整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劳动者离职后2年,涉及劳动仲裁的保存至结案后5年。
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外资代表处档案托管量同比增长22%,但仍有约15%的企业因档案不完整(如缺少离职证明、工资流水等)在注销后被员工仲裁。档案就像企业的‘信用账本’,账目不清,迟早要‘还债’。黄超强调。
【问答环节】
Q: 外资代表处没有独立人事权,档案能直接交给总部吗?
A: 不行!根据中国法律,员工档案必须由在中国境内合法用人单位保管。代表处注销后,档案可移交至总部(需总部出具授权委托书并公证),或委托上海市/区级人才服务中心、具备资质的人力资源机构托管。直接邮寄给个人总部,属于档案违规转递,员工有权投诉。
Q: 员工档案具体要包含哪些材料?没找到原件怎么办?
A: 核心材料包括:入职登记表、劳动合同、身份证复印件、学历学位证明、社保/公积金缴纳记录、工资流水、离职证明、奖惩记录等。若原件丢失,需由员工出具《情况说明》,企业盖章确认,并尽可能提供复印件或系统截图作为佐证——记住,复印件也要有与原件一致的标注和公章,否则就是白纸一张。
【个人经验分享】
处理德国代表处档案时,我们总结了一套三色标签法:红色标签标注法律必备材料(如劳动合同、离职证明),黄色标注辅助证明材料(如培训记录、绩效评估),绿色标注员工个人留存件(如体检报告、请假单)。这样托管时,人才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材料缺一不可。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位外籍员工的劳动合同是英文版,但附件里有中文翻译件。起初我想反正英文版是主合同,但律师提醒:在中国境内履行的劳动合同,中文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若翻译件与英文版有歧义,员工可能主张按中文版执行。最后我们请公证处对两份文件一致性做了公证,才算安心。
档案托管不是一交了之。我们和人才服务中心签订了《档案管理责任书》,明确查询流程、转递权限——比如员工未来要办理退休,需本人持身份证和授权委托书才能调取,避免了档案被滥用的风险。这就像把孩子托付给靠谱的幼儿园,不仅得送进去,还得知道孩子每天吃什么、学什么。
【比喻与类比】
档案归档,就像给一场热闹的派对收拾残局。派对时大家只顾着喝酒跳舞,没人注意酒杯有没有擦干净、沙发有没有归位,但散场后,这些细节决定了场地能不能下次再用。企业注销时的档案处理,同样如此——平时合规做得再好,档案没理清,就像地基没打牢就拆脚手架,随时可能塌房。
有些HR觉得反正代表处要注销,档案随便堆仓库就行,这就像以为船要沉了,行李不用整理。殊不知,沉船前扔掉的不仅是行李,还有未来的救生艇——一份完整的档案,可能让企业在劳动仲裁中少赔几十万,也可能让员工在异国他乡顺利办理社保转移。
【个人反思与展望】
现在回想起来,处理德国代表处档案的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任务,不如说是补一堂迟到的合规课。以前总觉得外资代表处是总部的延伸,总部怎么要求就怎么做,却忽略了在中国,就得守中国的规矩。
未来,随着外资企业进退更加频繁,档案管理或许会走向数字化。比如用区块链技术存证档案流转记录,或通过AI自动核对材料完整性——但无论技术怎么变,对员工负责、对法律敬畏的内核不会变。就像我常对新HR说的:档案不是企业的‘私有财产’,而是劳动关系的‘历史见证’。你今天多花一小时整理它,明天就可能少花一天打官司。
毕竟,企业的生命周期可能有限,但档案的价值,却能跨越时间和国界,在每个人的人生里继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