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老王喝茶,他开了家做了20年的机械配件公司,今年终于到了退休年龄,打算把公司注销了,好好享受晚年。结果刚跟工商局预约了注销,财务就急匆匆跑来:王总,咱们去年跟南方那家厂子签了批货的合同,对方已经付了30%定金,但咱们还没交货,这合同咋办?老王当时就愣住了——退休前最后一道坎,竟然是创始人退休,公司注销,如何处理销售合同这个问题。<
.jpg)
说实话,我做了20年财税咨询,见过太多老板在注销公司时栽在合同上。有的因为没处理好未履行合同,被客户告上法庭,赔了钱不说,退休生活都不得安宁;有的因为合同税务没算清,注销时被税务局追缴税款,甚至上了失信名单。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创始人退休、公司注销时,销售合同到底该怎么处理,才能既合规又不留麻烦。
合同半拉子工程:注销时最容易踩的坑
先说个真事儿。去年我给李总做注销咨询,他做的是精密仪器销售,公司注销时还有3份合同没履行——客户付了全款,但李总的公司一直没发货,理由是上游供应商断货。结果公司一注销,客户直接把李总告了,要求退款+赔偿。李总觉得:公司都注销了,跟我有啥关系?结果法院判决:公司注销时清算组没通知债权人,股东(李总)要在剩余财产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最后李总个人赔了客户80多万。
这就是典型的未履行合同处理不当。咱们得先搞明白:销售合同没履行完,公司注销了,这笔账到底算谁的?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公司注销前得成立清算组,清算组得通知已知债权人。这里的已知债权人,就包括跟你签了合同但没履行完毕的客户。如果清算组没通知,导致客户没及时申报债权,股东可能要担责。
那具体咋处理?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客户还没付钱,你也没交货。这种相对简单,清算组得赶紧跟客户沟通,看对方是解除合同还是继续履行。如果对方解除,你退钱就行;如果对方想继续,就得看能不能找到接盘侠——比如让股东成立新公司承接合同,或者找第三方公司接手。但这里有个坑:如果合同里有合同不得转让的条款,或者标的物是定制化的(比如专门为客户生产的零件),转让起来可能麻烦,得跟客户好好协商。
另一种是客户付了钱,你没交货。这种风险最大,因为客户已经履行了付款义务,你这边不交货属于违约。这时候清算组得赶紧用公司剩余资产退款,如果资产不够,股东可能得掏腰包。我之前遇到个案例,老板注销公司时想着反正没人管,结果客户拿着合同找上门,清算组账上没钱,老板个人被强制执行,连退休金都被冻结了——你说冤不冤?
正在履行的合同:是接还是断?
还有一种情况更复杂:合同正在履行中,比如客户分批付款,你也分批交货,这时候公司要注销,咋办?
张姐的餐饮公司就遇到过这事儿。她跟供应商签了为期3年的食材采购合同,每月结算,公司注销时刚履行了1年。供应商不同意终止,说合同里写了提前终止要赔3个月的货款。张姐纠结:要是继续履行,自己都退休了,谁来管?要是终止,这3个月赔偿金从哪儿出?
这里的关键是看合同有没有约定合同主体变更或合同终止条款。如果有,按合同来;如果没有,就得跟对方协商。协商有三种结果:
1. 双方同意终止:按约定赔偿损失,比如张姐赔供应商3个月货款,供应商解除合同。这种最省事,但得有足够的现金流。
2. 由股东或关联公司承接:比如张姐让儿子成立个新公司,继续跟供应商签合同。但这里要注意,新公司得有履约能力,供应商要是觉得新公司不靠谱,可能不同意。我见过个老板,想让自己老婆接手合同,结果供应商觉得老婆公司没经验,坚持要原公司赔偿,最后闹上法庭。
3. 第三方介入:找行业内其他公司接手合同,你从中赚点差价。但这种操作比较麻烦,得两边都谈妥,而且可能涉及合同变更备案(比如某些特殊行业)。
这里我得提醒一句:如果合同里有仲裁条款,走仲裁可能比打官司快;要是没约定,就得去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我猜很多老板签合同时根本没看这些条款,真到注销时才发现维权无门,实在是不划算。
税务雷区:合同没完,税不能不清
处理合同,税务是绕不开的坎。我见过太多老板,光顾着跟客户协商合同,把税务忘了,结果注销时税务局一查,补税+罚款+滞纳金,比赔客户的钱还多。
比如刘总做软件开发,公司注销时还有个项目没完成,客户已经付了50%的款,但刘总公司还没开票。这时候税务局会认为属于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得补缴增值税。更麻烦的是企业所得税:如果项目没完成,收入能不能确认?成本能不能扣除?这些都得算清楚。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九条,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所以客户付了钱,哪怕你没发货,也得交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方面,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但如果是未完成的项目,可能需要按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具体得看税务局的核定。
我建议老板们:在注销前,把所有未履行的合同列个清单,让财税顾问逐个排查税务风险。比如哪些开了票,哪些没开票;哪些收入确认了,哪些没确认;进项税有没有不能抵扣的……这些弄清楚了,才能避免注销时被税务局追税的尴尬。
给老板们的避坑指南:5步走完合同处理
说了这么多,到底该咋办?我总结了个五步法,创始人退休、公司注销时照着做,准没错:
第一步:梳理合同清单。把所有未履行完毕的销售合同(包括正在履行的、刚签的、快到期的)都列出来,标明合同对方、金额、履行进度、有无违约条款等。
第二步:成立清算组,通知债权人。根据《公司法》,清算组成立后10日内得通知已知债权人。这里的已知债权人就包括跟你签合同的客户,最好用书面形式(比如快递、邮件),保留好证据,免得后续扯皮。
第三步:分类协商处理。跟客户逐一沟通,看对方是解除合同还是继续履行。解除的,赶紧退款;继续的,找承接方(股东、关联公司或第三方)。协商时最好签书面补充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比如原合同权利义务由XX公司承担违约责任由XX方承担等。
第四步:税务清算。让财税顾问根据处理后的合同,计算应缴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确保税务没问题。如果有未开票的收入,记得补开票;进项税如果不符合抵扣条件,得转出。
第五步:留档备查。所有协商记录、补充协议、退款凭证、税务申报表都得留着,至少保存10年。万一后续有纠纷,这些都是证据。
上海加喜财税:财务凭证不完整、知识产权处理,注销前必须扫的雷
创始人退休、公司注销时,除了销售合同,财务凭证不完整和知识产权处理也是两大隐形雷区。很多老板觉得公司都注销了,凭证无所谓,殊不知财务凭证缺失可能导致无法完成清算、被税务局罚款,甚至股东承担连带责任;而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没妥善处理,可能被他人恶意抢注,影响后续创业。上海加喜财税(官网:https://www.110414.com)在处理企业注销业务时,发现超60%的客户存在财务凭证缺失问题,尤其是销售合同、付款凭证、出入库单据不全,这不仅延长注销周期,更可能引发税务风险。对于知识产权,建议在注销前评估其价值,能转让的及时转让,无价值的及时注销,避免成为僵尸资产。加喜财税拥有10年以上注销经验,能帮助企业全面排查风险,确保创始人退休、公司注销全程合规无忧。